一年级数学9加几教案参考5篇

时间:
Cold-blooded
分享
下载本文

通过分析教案的实施效果,教师能够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实现个性化教学,教案中的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增强应用能力,丫丫文章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一年级数学9加几教案参考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一年级数学9加几教案参考5篇

一年级数学9加几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在具体的生活实践或游戏情境中,体验前与后的位置与顺序。

2、能准确地确定物体前后的位置与顺序。

3、培养学生关于前后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前与后的位置与顺序

教学难点:

学生前后空间观念的培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老师请1名学生站讲台前面,自己站讲台后面。(郭老师在讲台后面,小朋友在讲台前面)

(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我们的位置关系。)

2、我和学生调换位置在让他们说一说。

(郭老师在讲台前面,小朋友在讲台后面)

你还可以怎么说。

3、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一认前后之间的。位置。(板书:前后)

(设计意图:通过情景体验前后的相对性,实际活动初步体验前后位置关系。)

二、引导探究。

1、你们能举出生活中有关前后的例子吗?(学生说。)

2、观察画面体会前后含义。

①投影图小朋友,你们看,在坐公交车时着些小朋友多讲文明、讲秩序呀。他们都在自觉的排队呢。我们在公共场合下也应该这样做,只有从小养成好习惯人人做文明的公民我们的社会才会越来越和谐。

②现在我们就来仔细观察看一看着五位小朋友的前后位置。引导学生说出:

()同学在()同学前面,在()同学后面,()在最前面等较规范的语言来描述。

③现在我们就模仿这些小朋友也来排队上车你还能说出他们的前后关系吗?

④如果我把他们的位置换一换你还能说吗?(把排第一的拉到最后,让学生说,再仿照上面依次拉后)

(设计意图:使学生初步体验到: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具有一定的相对性。)

三、练习反馈。

1、看一看,说一说。

同桌互说:我坐在谁的前面,谁的后面或者说谁在我的前面,谁在我的后面

2、画一幅自己最喜欢的画并能表示前后关系的。

3、找一找教室里有关前后位置的事物,校园中有关前后位置的事物告诉你的好朋友。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体会前后意义和相对性)

四、评价延伸。

(1)这节课你们学得高兴吗?说一说有哪些收获?。

(2)回家仔细观察家里物品,用前后说一句话给爸爸、妈妈听。

(3)和爸爸、妈妈做一做我在妈妈的前面爸爸的后面应该怎么排;三个再换位置又要怎么说。

一年级数学9加几教案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学生观察,能从色彩、图案、大小、数字等方面正确辨别人民币,知识人民币的用途。培养学生他细观察的习惯。

能力目标:通过看、摸、找、辨、说等活动,让学生亲自感知不同的面值的人民币,掌握辨认的方法,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探索精神。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爱护人民币,节约用钱的良好习惯,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使学生产生探索新知和学好数学的欲望,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通过学生观察,能从色彩、图案、大小、数字等方面正确辨别人民币,知识人民币的用途。

教学难点

通过学生观察,能从色彩、图案、大小、数字等方面正确辨别人民币,知识人民币的用途。

教学方法

1、依托学具开展教学。

2、设计好必要的各类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各类体验中认识、了解人民币,学会使用人民币。

教学准备

几张不同面值的人民币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学生活动补充、 总结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我国的钱就叫人民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人民币的认识。(扳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你已经知道人民币有哪些知识?说给大家听听。

2、小组合作认识人民币。

(1)拿出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学具袋,倒出来看看,是什么。你们答识这些人民币吗?

(2)小组操作,看谁认得多。

(3)分组汇报,重点介绍认识的`方法。根据学生的介绍,告诉学生人民币有纸币和硬币两类;

并引导学生他细观察人民币色彩、图案、数字,以便能正确地辨认人民币。

三、反馈练习

1、学生四人一组合作,认识人民币。一人拿出某一种人民币,其他三人说出面值。

2、小游戏:看谁反应快。

边做边想: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人民币的?

(1)教师说出面值,学生指出相应面值的人民币。

(2)教师拿出人民币,学生说出的人民币的面值。

3、仔细观察,书上的钱与老师的钱,和实际的钱有什么不同?

4、小结(略)。

四、整理学具、学习评价。

五、作业设计:

1、填空。

(1)1张5角饯可以换()张1角钱。

(2)1张1元钱可以换( )张5角钱。

(3)1张1元钱可以换( )张1角钱。

2、填空。

70分=( )角3元=( )角8角=( )分10角=( )元50角=( )元20角=( )元六、板书设计:

认识人民币人民币的单位:

元角分1元=10角1角=10分小组合作认识人民币。

看一看,说一说,比一比小组比赛点名回答仔细观察,书上的钱与老师的钱,和实际的钱有什么不同?

教学准备人民币票样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学生活动补充、 总结

一年级数学9加几教案篇3

教学内容:练习课,课本第28页到32页练习三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读、写亿以上的数。

2.通过让学生观察、发现规律,从而感受有些题目用简便方法比计算器还要快一些。

3.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估算能力。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灵活计算能力。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教学准备:计算器,数学卡片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回忆亿以上数的读法、写法和改写方法。

学生相互启发、补充。集体交流,达成共识。

2、教材第28页的第5题。

(1)投影出示,读题。

(2)按题目要求,独立完成。

(3)教师有针对性地辅导。

3、写出下列各数。

(1)一亿三千八百万写作:()

(2)四亿零八十万七千写作:()

(3)六百亿九千零二万写作:()

(4)一千零二亿零二十万写作:()

4、把下面各数改写成用“亿”做单位的数。

(1)300000000 =()亿

(2)2800000000 =()亿

(3)80200000000 =()亿

(4)50000000000 =()亿

二、巩固练习

1、教材第31页第15题

(1)四人一组,分组游戏。

(2)讲明游戏方法

每人用数字卡片摆出一个多位数,其他三人分别读一读。

(4)反复摆、读,交流自己的读数的方法。

2、把下面相等的数用直线连接起来。

2045000000七亿

32100000000七十亿零八百零五万

700000000三百二十一亿

350070000二十亿四千五百万

7008050000一百零三亿

10300000000三亿五千零七万

3、用3、6、0、0、0、0、8、9、这八个数字,按要求写出八位数。

(1)最大的数。()

(2)最小的数。()

(3)不读0的数。()

(4)约等于1亿的`数。()

(5)改写成8369万的数。()

4、教材第30页第13题。

5、教材第31页第14题。

注意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算的。

6、教材第32页的第19题。

(1)看清题意,说说自己的想法。

(2)集体口算结果

(3)出示题目的下部分。

(4)看看结果是否合理,分析一下错误原因。

(5)计算出精确值进行验证。

(6)谈谈做题感受。

说明:这第二课时应是第十一课时,而上一课时“1亿有多大”的活动课应是本课时。

一年级数学9加几教案篇4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复习“百以内的加减法”。

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对100以内数的加减计算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并能形成一定的计算速度。

2、以解决问题为依托促进知识的系统化,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

3、在经历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温故而知新”,对知识有新的认识、提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炼信息:

1、谈话引入:老师想问小朋友一个问题,平常你们喜欢到哪儿去玩?能不能把高兴的事说出来听一听?

2.出示课本插图,提出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1)这是一幅“儿童乐园”图,从图中你能发现什么?(或小朋友们在干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图中的主要景物——飞天轮、龙船、蹦蹦床、电瓶车。(或引导学生发现图中的几个主要活动——有的小朋友在坐飞天轮,有的小朋友在坐龙船,有的小朋友在跳蹦蹦床,有的小朋友在开电瓶车。)

(2)a:从图中你能发现哪些数字信息?

引导学生发现开展几个主要活动的人数——坐飞天轮的有23人,在坐龙船的有16人,跳蹦蹦床的有15人,在开电瓶车的有6人。

坐飞天轮的有23人是情景中以文字叙述方式告知的,开电瓶车的只有6人,以上两条信息学生很容易发现,也不会产生意见分歧。但由于坐龙船的16人拥挤在一起,跳蹦蹦床的15人在排列上没有规律,因而学生对这两条信息的发现可能会有意见分歧,此时,教师就要指导学生阅读,使学生感悟正确的阅读方法,以便形成正确认识——从左到右依次数出坐龙船的16人;把跳蹦蹦床的同学分成几个小的区域,分别去数,然后相加,或依次数出每个区域中的人数。同时,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反思:在数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或开始为什么没有数正确)——要有正确的数数方法,要仔细数,不重复也不遗漏。

b:你还能发现哪些数字信息?

引导学生发现:现在是下午4时;有的小朋友在买饮料,能知道各种饮料的价格;有的小朋友在买票入场,因为身高超过了1米。

二、师生合作,探究学习:

(一)统计信息,提出问题:

1、看来,图中的信息还真不少,怎样才能记住这些信息?(或怎样才能记住每个项目中有多少人?)

引导学生想到“统计信息”。然后师生共同完成下表。

项目坐飞天轮的坐龙船的跳蹦蹦床的开电瓶车的

人数2316156

2、根据表中的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利用表中的`数据信息,可以提出6个加法计算的问题、6个减法计算的问题以及若干个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计算的问题。在让学生口述问题时,不必面面俱到,但要引导学生注意问题的全面性,如:学生如果仅仅提出的是两个数相加、相减的问题,教师应进一步引导:能不能提出连加计算的问题?能不能提出连减计算的问题?能不能提出加减混合计算的问题?最后教师总结:利用这些数据,不但可以提出加法、减法计算的问题,还可以提出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的问题。

(二)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下面我们就来解决这些问题。请小朋友仔细想想,要解决这些问题,应该怎样列式呢?请你把这些算式写出来,然后计算出得数。自己先列式解答,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一会儿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汇报。

(三)汇报交流,梳理分类:

1、哪个小组愿意说一说你们解决的是哪些问题?应该怎样列式?得数是多少?

(1)学生在汇报时,既可以先汇报列出的算式及得数,然后再说明这个算式解决的是什么问题;也可以先叙述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再汇报如何列式解答这个问题。

(2)如果学生汇报的仅仅是加法、减法、连加、连减算式,老师要适时地引导学生提出并解答能够进行加减混合计算及带小括号计算的问题,并及时板书算式。

2、伴随着每个小组汇报交流活动的不断深入,教师要把算式分类板书,以便为最后的总结概括作好准备。板书时可以把算式分为加法算式、减法算式、连加算式、连减算式、加减混合算式、有小括号的算式相对独立的六部分,如下所示:

23+16 23-16 23+16+15 23-16-4 23+16-15 23-(16+4)

16+15 23-4 16+15+4 23-15-4 23+15-16 23-(15+4)

16+4 15-4 23+16+4 23+16-4

(四)总结概括,理性升华:

1、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你能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对算式进行横向、纵向的对比观察与分析,找到每一类算式的共同特征,抽象出每一类算式的名称——加法(算式)、减法(算式)、连加(算式)、连减〔算式)、加减混合(算式)、有小括号的(算式)。

2、在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引导说出计算百以内加减法时要注意的问题——

用竖式计算,相同数位要对齐;

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

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10,再减;

算式有小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

当学生总结遇到困难时,教师可利用板书中的例子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梳理。

(五)巩固练习,拓展创新:

1、数的组成:利用计数器,完成如下类似的题目——请小朋友准备好计数器,听老师说要求,大家在计数器上拨数。

十位上的数字是4,个位上的数字是6,这个数是多少?这个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 …

2、数的大小比较:

以上述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这些两位数为材料,进行数的大小比较练习:

33○49 98○62 54○45 87○90 43○46-2 77○50+27

3、数的计算:

(1)以上述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这些两位数为材料,进行加减法计算练习。

第一组:35+24 42+36 56+43 57-45 98-56 84-53

第二组:38+25 46+59 36+57 54-37 42-19 51-27

(2)仔细观察这两组数,你能发现什么——引导学生发现:第一组计算时不需要进位与退位,第二组计算时需要进位与退位。

在计算时我们要注意什么——不仅让学生发现计算进位加法、退位减法时不要忘记“进一”和“退一”,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体会竖式计算的作用为“当计算遇到困难时,可以用竖式来帮助解决问题”。

三、总结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从知识与方法两个方面进行表述。知识——学会了什么,应该注意什么。方法——引导学生从以“自主探究”为基础的合作、交流、对比、观察、反思“做数学”的角度进行总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复习“认识钟表”

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整时、半时、大约几时认读钟表时间的认识,促进知识的系统化,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

2、以动手实践的自主探究活动为基础,在探究时刻之间变化的

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丰富的认读时间的表象,实现数的认识、图形与

空间两个领域的互相融合。

3、经历认读钟表时刻探究问题的过程,体会时刻(时间)与人

们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准备:

每个同学准备一个玩具钟表(或模型),教师准备演示用钟表。

教学过程:

一、呈现问题:

(1)玩电瓶车的同学是 开始的,结束时是4时。

(2)坐飞天轮的同学是4时开始的,结束时是 。

(3)坐龙船的同学是 开始的,结束时是 。

(4)跳蹦蹦床的同学是3时开始的,结束时是4时。

(5)买票的小朋友4时进“儿童乐园”, 离开“儿童乐园”。

(6)“儿童乐园”每天下午向社会开放的时间为2时——6时。

二、自主探究:

1、以6个问题为框架,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探究。以问题(1)为例:

(1)能不能把小朋友开始玩的时间和结束的时间在钟表上拨出来?

(2)让学生利用钟表(或模型)进行操作。

(3)指名几名同学演示。

(4)教师引领探究——利用教具(钟表),师生共同完成从到一直到的拨针操作活动。

2、画出整时:

a:能不能把问题中的4时、3时、2时、6时画出来?请同学们利用钟面图,画上表针。(每个同学发一张钟面图)

b:能不能把你是怎么画的展示给大家看一看?指名几位同学上台展示。

c:让画错的同学进行改正。

三、梳理概括:

1、通过上面的学习,你能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能发现:跳蹦蹦床的同学是最早开始玩的,坐飞天轮的同学结束的最晚,跳蹦蹦床的同学玩的时间最长……

2、在认读钟表时应该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把认读钟表要注意的事项说出来:辩认时针与分针,看清时针与分针的位置……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一年级数学9加几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这些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

2、培养学生初步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教学准备:

一些图形纸制品、学具、多媒体课件、小剪刀等。

教学方式:

分小组活动,每四人为一小组,设立小组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导入: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几位老朋友,你们认识它们吗?

1、认一认

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让学生认一认,并说出物体的名称。(课件出示)

2、选物体

你们的学具盒里有这些物体吗?请小朋友挑出自己喜欢的`物体,挑好了吗?

3、初步感知(摸一摸描一描剪一剪贴一贴)

师:请你选择一个面摸一摸,你有什么感觉呢?

那么,你想把摸到的面留在纸上吗?谁能想个好办法?请小朋友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摸到的面留在纸上,并用小剪刀把它剪下来,我们要听音乐来比一比,看哪个小朋友剪得又快又好。

你们想把自己剪得图形贴出来让别的小朋友也看看吗?(师生共同贴出剪得图形)

二、(揭示课题)

小朋友们剪得图形真漂亮,你们想看的更清楚吗?看!老师已经把你们剪得图形移到了大屏幕上了。

谁能给这些图形取个好听的名字?

现在,大家看一看那些图形长的比较像?

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

过渡: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新知识《认识图形》。

三、(实践操作)

这四种图形我们已经认识了,下面我们来动手围一围,摆一摆。

1、用钉子板围。

2、用小棒摆。

四、(课间活动)

今天我们又认识了新的图形,孩子们,你们高兴吗?下面就让我们用歌声来庆贺一下吧!(师生共同表演唱《幸福拍手歌》)

五、(走向生活,提高能力)

1、找一找(在生活中找有关的图形)。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这4种图形,请大家仔细想想我们的生活中有吗?(有)

请你找出来,找到的小朋友请告诉你小朋友们!

2、辨一辨。(教师出示一些实物,指着有关实物有表面抢答。)

师:小朋友,你们都找了这么多有趣的图形,老师也找了一些回来,你们想不想看看?下面进行抢答游戏,知道的小朋友马上站起来说。这是什么?它的面是什么形状的?(老师出示准备的几个实物课件)

3、数一数。

看,数学多有意思,就连我们今天学的图形也能组成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孩子们,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数数这些有趣的图形吧!(课件出示组合的图形)

4、认一认。(多媒体出示交通标志)

小朋友,看!这是什么?(交通标志)这些交通标志表示什么?每个图形里有哪些图形?谁来说?(过马路要走斑马线)(进行交通安全:学生要认清交通标志,遵守交通规则,安全行驶。)

一年级数学9加几教案参考5篇相关文章:

猜数游戏一年级数学教案5篇

2024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篇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5篇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篇

一年级数学认位置教案8篇

一年级数学北师大教案7篇

一年级数学认识人民币教案6篇

大班数学9的分解教案5篇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6篇

人教版一年级下数学教案7篇

一年级数学9加几教案参考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89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