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写读后感,我们能更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感受,读后感的表达不仅是对书中细节的关注,更是对生活的反思,下面是丫丫文章网小编为您分享的书的读后感5篇,感谢您的参阅。

书的读后感篇1
今天看了家庭里的一段内容非常有感触,写下来分享一下。
这段内容主要讲了五个问号教孩子养成规划习惯。我家的哲凡同学时间观念不强,做什么都很慢条斯理的,看了以后觉得非常适合他做作业慢,拖拖拉拉的,不能合理规划时间。一问是假期有什么计划?二问是想去哪里放松一下?三问是那可能要占用一天半的时间,你觉得够吗?四问是那你制定时间表吧,怎样才能休息好又能提高?五问是如果没有完成,你觉得需要多久时间弥补?
从以上可以看出这是位有智慧、耐心的爸爸,在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规划态度方面依照这样一个规律:询问并引导计划——制定计划——实施计划——监督检查——修正改善。在上次计划落实的基础上,下次适当的延长时间,逐步锻炼孩子的'规划能力,不唠叨只问了五个问题,这位家长就让孩子养成了规划的好习惯。
通过学习觉得做什么事都要有方法,好方法事半功倍,呵呵,会继续学习的。
书的读后感篇2
在这个世界上,人人都渴望被关心、关注、关爱,可是长久的对需要爱的人施之以爱却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读完李镇西老师所著的《爱心与》,我深深体会到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在阅读过程中,李镇西老师对学生真挚的爱,学生对李老师真诚的爱的回报,每一幕都让我为之感动,不断的引发我思考。其中手记二:与顽童打交道后进学生的转化部分给我印象最深。
工作以来,与不少后进学生打过交道。这些学生当中,有一些是学习困难,有一些是行为习惯差,而还有一部分则是二者兼有。虽然我只是一个副科老师,但出于教师的本能,我希望我教过的学生都能够成绩优异品行端正。甚至有时候我还会幻想我的谆谆教导能够影响他们,甚至改变他们,但总是事与愿违。因此我会因为这些学生而感到苦恼。有时候我甚至觉得遇到那么差的学生就是自己运气太差。总觉得自己真心真意的为了他们,他们难道真的就不能体会老师的苦心?灰心失望的时候,我不禁问自己:是付出的不够,还是方法不当呢?这本书中的三个观点让我豁然开朗:一、点燃学生心中想做好人的愿望火花。我们即使在指出学生不足时,也不要让儿童那种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要尊重学生申辩或解释的权力。错误面前人人平等,即便是老师错了也要公开向学生道歉,用心灵赢得心灵,用真诚走进后进学生的心灵深处,被后进学生真心接纳了,他们就会因亲其师而信其道了。二、把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我们为人师者不但要引导后进孩子善于发现自己的可贵之处,更要鼓励他们勇于用高尚的我战胜卑下的我,还要有耐心等待后进学生循序渐进的拔除自己各种缺点的杂草,让他们通过自我控制逐渐减少犯错的次数。三、不以分数论英雄。我记得,有一美国中学校长在学生毕业演讲时对毕业生说:得a的同学,祝贺你们,祖国未来靠你们;得b的同学,祝贺你们,祖国的栋梁是你们;得c的`同学,祝贺你们,母校的捐款等着你们!人生存于这个世界上一定都会有其立足于世的天赋,不必千军万马过高考的独木桥,对于后进学生可以根据他们的个性特点发展其爱好,引导他们学会做人之本、学会生存之道。
之后书中我和万同的故事真实、感人地再现了后进生转化工作中的艰辛、多折。从这个案例中,我得到以下几点感触:对于学生不要以貌取人;了解学生是学生的必不可少的工作;所谓的优生其实也许一开始并不优秀,而是我们有意识地培养出来的。
我想:每一个孩子都有权利被接纳、被认可、被尊重,每一个孩子都渴望有成功的体验,当我们有意识关注到孩子的需要时,我们便会静下心来倾听孩子心底的声音,于是,我们理解他们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与后进孩子沟通时,当我们习惯与孩子心理置换的沟通方式时,于是,我们对他们的积极关注会多于消极关注,正强化会多于负强化,此时,你便是在为后进孩子创造成功的机会
最后借用李镇西老师的一句话,用以共勉,爱,当然不等于;但,永远不可能离开爱!让我们都来努力做一个充满爱心的人师吧!
书的读后感篇3
“需要激情,需要全身心的投入与无私的奉献。需要诗意,需要洋溢着浪漫主义的情怀。需要机智,需要把握每一个转瞬即逝的机遇。需要活力,需要以年轻的心跳昂奋地工作。需要恒心,需要毫不懈怠地追求与探索。”是需要理想和信念的事业,“没有理想的就不可能具有追求卓越的精神,不可能在活动中洋溢着激情、诗意和活力”。需要毫不懈怠地追求与探索。而激情、诗意、机智、活力、恒心的源头活水是理想。所以我一直初浅的认为把教科书上的知识原原本本的传授给学生,学生能够掌握,这就是一名教师所有的职责。我们的前辈或许只要做到能够传道、授业、解惑就是一名合格的教师了。然而,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国际化与信息化的时代,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融合的时代,新的时代对教师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读了朱永新教授《我的理想》我才清醒的认识到新时期下什么样的教师才是优秀的、出色的。
朱永新教授的《我的理想》,它的'开篇就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谁在保持梦想,谁就能梦想成真;谁能不懈地追寻理想,谁就能不断地实现理想。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把理想播在学生的心中,更要把理想珍藏在自己的梦中。”是啊!理想确实是理想,真的想做到也许很难,但它又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前进的阶梯,这样不断前行才会让我们不断进步!所以,要做一名理想的教师,首先必须具有远大的理想,至少要有更高一点的理想以促使自己不断前行。
朱教授心中的理想教师其实就是对现代教师的期望和要求。其中他谈到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任何教师要想有高的成就、高的水准,首先必须有高的理想。有人研究过人的抱负层次和成就的关系,结论是人的抱负层次越高,成就也越大。的确,一个人所取得的最佳成绩一般是不会超过他理想中的最高层次。如果汗水可以积攒,我们的黄河将会更长,如果信念可以堆积,我们将树起另一座泰山。我想,只要有信念,有汗水,我的之梦将会变得五彩缤纷。我想,或许我们会从中获得一些启示。
我衷心的祝愿我们的老师一生幸福,去享受“教师人生”的快乐,去追寻心中的之梦。而我也要通过不断完善自己,提高业务素质,用实际行动,用我毕生的精力,用我的爱心,从事于我的事业,在这片芳草地上播下春的种子,让学生收获属于自己的奶酪,我相信我们的孩子将会学到更多的更有用的东西。
书的读后感篇4
看到书名心里有一丝疑惑,玫瑰一般是与唯美的爱情、美好的童话故事相联系的,怎么还跟“”扯上了关系呢?带着这不解,我读了窦桂梅老师的《玫瑰与》,因为好奇开始读这本书,却被书中的故事深深吸引,再也放不下。
这本书有四辑:第一辑写了作者的教学反思、由孩子身上引发的对家庭的思考以及其中与朋友的交流、与《人民》的交流等。第二辑主要写了作者在语文教学的所做、所想。第三辑写了作者到日本参观的所见、所感,特别对于中国和日本的对比与不同有了很深的体会。第四辑写出了作者的多篇读后随笔,书籍点评。
读完《玫瑰与》这本书,一个幽默,风趣,有自己的个性和独特见解的人物形象清晰地凸现在我的眼前,她就是芬芳满园的“玫瑰”——窦桂梅老师。在字里行间,我强烈地感觉到了窦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是快乐的,她的这种快乐溢于言表,感染着我。我们每一个人,作为一名教师,要上堂课不难,通过磨练上堂好课也不是很难,但是并不是每一个上课的老师都是快乐的。窦桂梅老师的快乐是一种单纯而高尚的快乐,一种在平凡中演绎精彩的快乐,一种生命与童年相约的`快乐,是一种缘于对工作,对学生真诚的爱的快乐。窦老师在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只要与孩子们在一起,心情就会变得像蓝天一样纯净。”这样的话听起来很容易,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却很难达到这样的境界,很多时候我们看到不断制造意外的孩子,厌烦的情绪总会爬上心头,这种厌烦就是因为我们还没能完全把自己的爱浸透到孩子们的骨子里。
窦老师认为“境由心生”,在书中毫不吝啬地道出了颇含人生哲理的四条建议:
一是改变态度。“我们改变不了事情,就改变对这件事情的态度。”是啊,“再伟大的人物,历史也不能为你折腰”,重要的是我们要摆正自己的位置,自己只是“沧海一粟”,只是繁花盛叶中弱不禁风的一叶草儿,理性做事,理性做人是保护自己的最好办法。
二是享受过程。“生命是一个括号,左边是出生,右边是死亡,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填括号。要学会享受这个过程——无论是精彩还是糟糕。”窦老师的这句话说得多好!每一个人都有着独特的人生过程,有风景如画,也有残页败笔;有繁花似锦,也有落叶纷飞;有春华秋实,也有杂草枯荣……只要我们仔细品尝,品出它的意义,即便过程有些艰辛,即便其间会遭遇痛苦,我们就会感到不枉到世上走一遭。
三是活在当下。“要相信每一个时刻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都是最好的,要相信自己的生命正以最好的方式展开。”这句话,听起来有几分禅意,但如果真具备了这样的心态,人生的快乐便是无处不在了,知足长乐嘛!
四是学会感恩。“怀着爱心吃菜,胜过怀着恨吃牛肉。”这是西方的一句格言,朴实中却道出了幸福的本质意义。我一直认为幸福只是一种感觉,一种源于每个人心底的一种暖暖的感觉!
“愿你把所有的艰难都遗忘。请收下吧,我送你的玫瑰,让你的生活充满希望。”这是她理想的愿望。她将教师从职业变成了身份,享受这份特殊的使命。这本书让我深深懂得了在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广阔的心灵和精神空间,同时要以情动人,以爱的火点燃学生和自己的世界。
书的读后感篇5
爱可以创造新的生命,爱能创造新的奇迹!爱能创造的辉煌!
近日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我想,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不是"感动",而是"震撼"!
托尔斯泰说过:"在这个世界上,常被别人关心,爱护,就能学会用自己的爱心去关心爱护别人","我们应该扩大内心的爱".所以我们当老师的一定不能让自己的爱打折,在学生最需要关心爱护的时候充分体现自己的爱心和善举,"投桃报李"不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老话吗相信学生也会用同样的爱心和善举来回报这个世界的
?爱心与》这本书不是流水线上下来的机械拼凑,不是坐在书斋里的玄妙之思不是讲席上的高声布道,而是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文字,是被汗水浸泡过的文字,是蘸着泪水与欢笑的文字,每一页都写着这样的字眼:"爱心","良知","思考","责任","忧患"……
这是我一直在寻找的文字:没有屠龙的玄虚,没有弄巧的文笔,没有油滑的高调,没有剪切的痕迹……这是我所熟悉的文笔:朴素中闪烁着华美,流畅中渗透着忧虑,峻急中深藏着思考,舒展中流动着智慧……这样的文字是生活之树上最大的果,实践的枝头最美的'花!一个教师,能够做到书里面所写的这些已经相当不易了,(我一直固执的认为,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是相当少,怎样悲观的估计都不过分,而且到现在,爱心越来越成为教师身上的稀缺元素.)在做到这些的同时,又能够有丰厚的理论素养,能够以一种高度的自觉意识来从事教学工作,就更属凤毛麟角!
?爱心与》应该怎么读我以为,应该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时时反观自身,反观自己与镇西师之间的差距,我们才能走出浅薄,走出自满,走近学生,走进!感受很多,难以一一述及,这里选两则印象最深的故事和一点思考,算是给自己交上的一份沉重羞愧的答卷.
书的读后感5篇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