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教案不能一成不变,要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进度及时进行合理的调整和更新,,出色的教案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是丫丫文章网小编为您分享的《陈涉世家》教案8篇,感谢您的参阅。
《陈涉世家》教案篇1
一、齐读课文。
二、重点字词小组互测。
三、翻译句子:
1.回忆翻译的规律:直译、补充、调序、语气
2.注意点:字字落实、凸显语法现象、鲜明句式特点
3.各小组分工合作组内讨论,尝试翻译句子。
4.各小组提出在讨论过程没有解决的问题,全班范围内质疑、释疑互动。
5.各小组推举发言人串译句子。
译文:陈胜是阳城人,表字叫涉。吴广是阳夏人,表字叫叔。陈涉年轻时,曾经跟别人一道被雇佣耕地。(有一次)他停止耕作走到田畔高地上(休息),因失望而叹恨了好久,说:“如果谁富贵了,不要互相忘记了。”被雇佣的人笑着回答:“你是被雇佣耕地的人,哪儿来的富贵呢?”陈胜长叹说:“唉,燕雀怎么知道天鹅的志向呢!”
秦二世元年七月,(朝廷)征发贫苦人民去驻守渔阳,九百人停驻在大泽乡。陈胜、吴广都被编入谪戍的队伍,并担任驻守队伍的队长。适逢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耽误守边期限。误期,按照法律都要被杀头。陈胜、吴广于是商量说:“现在逃跑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好吗?”陈胜说:“天下百姓苦于秦朝(的统治)很久了。我听说秦二世是(秦始皇的)小儿子,不应该被立为国君,该立的人是长子扶苏。扶苏因多次劝谏的缘故,皇上派他在边外带兵。现在有的人听说他无罪,二世却把他杀了。百姓们大多听说他很贤明,却不知他已经死了。项燕是楚国大将,多次立下战功,爱怜士兵,楚国人很爱戴他。有的人认为他死了,有的人认为他逃走了。
现在如果把我们的人冒充自称是公子扶苏和大将项燕的队伍,向天下人倡导反秦,应当(有)很多响应的人。”吴广认为他说的正确。于是就去占卜。占卜的人知道他们的意图,说:“你们要做的事都能成功,可以建功立业。但你们把事情向鬼神卜问过吗?”陈胜、吴广很高兴,考虑卜鬼的事情,说:“这是教我们先威服众人罢了。”就(用)丹砂(在)绸子上写“陈胜王”(三个字),放在别人所捕的鱼的肚子里。士兵们买鱼回来烹食,发现鱼肚子里绸子上写的字,本来就已经认为诡异了。陈胜又暗使吴广到驻地旁的丛林里的神庙中,天黑以后用篝火装作鬼火,作狐狸嗥叫的凄厉声音叫道:“大楚兴,陈胜王。”士兵们夜里都很惊慌恐惧。第二天,士兵们到处谈论,都指指点点,互相以目示意陈胜。
吴广一向爱护士卒,士兵们多愿听吴广的差遣。(一天)押送戍卒的两个军官喝醉了,吴广故意多次说想要逃跑,使军官恼怒,使(军官)责辱他,用来激怒那些士兵。军官果真用鞭打吴广。军官拔剑出鞘(要杀吴广),吴广跳起来,夺过剑杀死军官。陈胜帮助他,一同杀死了两个军官。陈胜、吴广召集并号令所属的人说:“你们诸位碰到了大雨,都已经耽误了守边的时期,误期就要被杀头。即使仅能免于斩刑,但是因守边而死的人有十分之六七。况且壮士不死倒也罢了,死就要干出大事业,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吗?”所属的人都说:“听从(你的)号令。”于是就冒充是公子扶苏、项燕的队伍,依从人民的愿望。露出右臂(作为起义的标志),号称大楚。(用土)筑台,并(在台上)宣誓,用(两)尉的头祭天。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起义军首先攻下大泽乡,收集大泽乡的军队,攻打蕲县。蕲县攻下之后,就派符离人葛婴率领军队攻取蕲县以东的地方,攻打铚、酂、苦、柘、谯等地,都攻下了。
行军中沿路收纳兵员,等到到达陈县时,(起义军有)战车六七百辆,骑兵一千多人,步兵几万人。攻打陈县时,郡守和县令都不在(城中),只有守城的官员在城门洞里与起义军作战。不能取得胜利,战败身亡,于是占领了陈县。过了几天,下令召集乡官与当地有声望的人一起来集会议事。乡官与有声望的人都说:“将军您亲身披着坚固的铁甲,拿着锐利的武器,讨伐暴君的恶行、诛灭暴虐的秦朝,重新建立楚国,论功劳应当称王。”陈胜于是自立为王,对外宣称要张大楚国。在这个时候,各郡县苦于秦朝官吏压迫的人,都惩罚那些当地各郡县的长官,杀死他们来响应陈涉。
6.同座互助,翻译给对方听,找出对方的错误。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理解字词,会翻译课文
2.找出文中陈涉的语言,揣摩这些语言所透露的人物性格。
板书设计: 规律:直译、补充、调序、语气
翻译句子
注意点:字字落实、凸显语法现象、鲜明句式特点
实施建议: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尝试翻译,在翻译的过程中对基础较差的学生要当堂进行循环往复的抽查掌握情况,及时弥补听课及参与缺漏。
《陈涉世家》教案篇2
教学目的
一、熟悉课文,疏通文意。
二、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三、培养学生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
教学设想
一、在熟悉课文的前提下,疏通文意。主要利用正音、断句(读准句中停顿)、范读等方法,引导学生熟悉课文;然后,由学生的二人小组试泽全文,流通文意,其中,读不懂的语句,集体解疑。
二、充分利用课后练习,将其自然融入课堂教学中,减轻学生负担,落实“训练重点”。
三、在熟悉课文、疏通文意基础上,通过填空题,达到理解基本内容的目的。
四、用复述主要内容的方法,强化对课文基本内容的理解。
第一课时
教学四点
一、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二、了解作者和《史记》。
教学过程
板书课题和作者:陈涉世家司马迁
一、简介司马迁和《史记》。
方法:引导学生看教材注解①。教师适当补充下边内容。
作者司马迁,10岁“诵古文”,20岁开始游历,游踪遍及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归来后,初仕郎中,曾出使西南各地。汉武帝元封八年(公元前108年)继承他父亲司马谈的官职,任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等。他博览皇帝珍藏的大量图书、档案和文献。后国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被捕入狱,受官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他发愤著书,公元前91年完成《史记》。
?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3000年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包括本纪(帝王传记)12篇,世家(记诸侯本系)30篇,列传(序列人臣事迹)70篇,年表12篇,书(记经济、天文、历法、礼乐等方面的情况)8篇,共526,500字。在史学和文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鲁迅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本课《陈涉世家》就节选自《史记》。
二、初读课文。
1.正音
学生参照注解,借助工具书,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教师出示卡片(或投影、小黑板)检查卜列字的读音掌握的情况。
闾(lǚ)左谪戌(zhéshù)当行(háng)度已失期(duó)
以数谏(shujiàn)罾(zēng)间(jiàn)祠(cí)
陈胜王(wàng)忿恚(huì)笞(chī)毋(wù)
宁(nìng)有种乎蕲(qí)?(zhì)?(cuó)
拓(zh6)谯(qiáo)会(huì)计事长吏(lì)
以应(yìng)陈涉
[说明〕本文较学过的文言文长一些,需要注音的字多。教学中,可以要求学生先读注解所注的字音,然后读课文;或学生通读课文,边读边掌握字音;也可以在学生自读后,集体对一些字正音,同时,结合注解,理解其意。有些字的读音,不可能一下子记住,在下边的教学中,随时复习。
2.试译课文
二人小组,结合注解流通大意,并记下看不明白的语句,待全班讨论解决。
[说明]学生分小组疏通大意,教师多给一些时间。其间教师巡视,随时解答一些学生的疑难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只是疏通大意,不需要逐字“对号入座”。指导学生练习在书上做点笔记。
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一、三。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一、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二、了解一些词古今的不同意义。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温习课文。
教师出示卡片,或利用投影(小黑板)出示练习一第1题所列的语句,请学生读出句中停顿,并说说句意。
(l)发间左?戍渔阳900人
(2)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3)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词中
(4)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绚蕲以东
[说明]句中的停顿,参看《教师指导用书》。
第2题。读下边三组句中a、b两句,注意读出语气(略去句后的标点)。
a.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b.等死,死国可乎
a.嗟乎,燕雀安知鸿韵之志哉
b.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a.此教我先威众耳
b.且壮土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说明]从检查作业入手,目的是通过朗读,温习课文内容,也为下边将要进行疏通文意(集体)做准备。
听教师范读一遍课文。
要求:听读时,想每句话的大意,想上节课有问题的语句现在明白了没有;准备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
二、集体解疑,疏通文意;理解基本内容。
学生提出有疑难的语句,全班集体解疑。具体方法:
一个学生提出不懂的词语或句子,教师鼓励其他同学给这位同学解说明白;同学们都不明白的地方,教师讲解。
[说明]让同学之间互解疑难,既使之产生兴趣,又利于培养独立学习的习惯。
二人小组,讨论课后练习二,填空。
(l)起义的导火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戍卒在开赴渔阳途中遇雨失期)
(2)陈胜认为起义将得到广大人民支持的理由是: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
(①秦二世杀太子扶苏,引起人民群众对秦王朝的更大不满;③楚人怀念楚将项燕,有强烈的复国愿望)
(3)为起义作舆论准备的办法是:①____________。②_____。
(①将写有“陈胜王”的布条置鱼腹中,戍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②吴广在驻地旁的丛词中,狐呜呼口:“大楚兴,陈胜王。”)
(4)是起义的第一步;接着用。作为动员群众起义的口号。
(并杀两尉;自称公子扶苏、项燕的队伍)
集体讨论填室内容。
[说明]能将上面每个空填准,对课文内容就有了基本理解,教师不需要在这方面作过多讲解。集体讨论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再读“阅读指导”,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了解古今词义的不同。
以完成课后练习五第1题为主要内容。
教师出示投影或小黑板,写上如下样子:
涉水时(年轻)
亦死(逃亡)
令吴广(暗地)
中停停语(处处)
(将军身披坚执锐(自己、亲自)
要求:为每组配上一句现代汉语,每句中要用上加点词,然后在句后括号内,注明现代汉语的意思。
[说明]指导学生利用现代汉语词典,了解古今的词义有何不同。教师不必细讲,学生能按要求做了,就达到了目的。
四、复述课文的内容。
要求:(1)用现代白话复述;(2)复述要突出事件的重要环节和关键之处。可参考前边所做的填空练习。
[说明]串译课文由学生自己完成,教师只解决疑难,以此培养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读习惯和善于利用注解的习惯。应该说,做到这些,课文大意学生已能明白了。用复述的形式,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基本内容。能够复述占主要情节,即说明达到了教学目的。
布置作业
在本上翻译第三段。
《陈涉世家》教案篇3
?分析教材】
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基本篇目《陈涉世家》,是《史记》中的名篇。按《史记》的体例,对全国政局有深远影响的人的传记才可以称为“世家”,司马迁将陈涉列入“世家”,是对这位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领袖的充分肯定。本文以陈胜、吴广的活动为主线贯穿全文,记叙了这次农民起义的原因、经过和起义军初期的迅猛发展形势,着眼于表现陈涉在反对秦王朝暴力统治的斗争关键时刻所发挥的作用。学习本文要特别注意陈胜对当时形势和起义前途所作的分析,以增强对这场革命运动爆发的必然性的认识;另外,对《史记》几个主要成就在文中的体现也要很好地把握,如:成功地塑造了丰富多彩的历史人物形象;善于谋篇布局,情节曲折生动,对历史资料注重剪裁取舍等等。
?分析学生】
有利因素:学生在历史上已学过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为学好本文打下了历史基础;从初一到初三学生已学过文言文近30篇,特别是通过《曹刿论战》等文章的学习,对古代作家怎样布局谋篇、处理材料运用语言等有了一定的认识,为学好本文打下了文言基础。
不利因素:
1、作品所描述的故事发生在秦末,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对学生认识这场革命运动暴发的必然性,理解陈胜的形象可能有一定的影响,故将“了解事件发生的原因和经过,背诵第二、三段中的重点语句”作为两个教学重点。
2、本文长句、难句、通假词、古今词、活用词较多,会给学生的阅读和理解带来一些困难;另外本文要求掌握的文言判断句与现代文的判断句格式有较大的不同,学生可能会混淆,所以将以上知识作为教学难点。
?设计理论与思路】
设计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阅读认知理论认为,阅读理解不仅仅取决于合理的阅读活动过程,还涉及读者用怎样的方式来阅读。在目前流行的众多阅读中,采用re阅读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一齐活动,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之较好地掌握学习重点,突破难点。
设计思路:采用re阅读教学本课。
(re阅读,是根据史密斯“阅读也是一种表达”的命题而来的。r和e分别是英语“阅读”和“表达”的第一个字母。)
全程分四个系统:
1、“读──说”系统,疏通文句,解决学习重点一,突破难点;
2、“读──写”系统,翻译句子,编写剧本,为课本剧演出作准备;
3、“读──演”系统,巩固学习重点一,为解决重点二打基础;
4、“读──背”系统,完成学习重点二。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⑴了解《史记》及有关常识。
⑵了解关于判断句的基本形式和变格。
★⑶认识农民起义的原因和经过。
★⑷背诵二、三节中要求背诵的部分。
2、能力目标:
⑴学习本文成功地塑造丰富多彩的历史人物形象的写法。
⑵学习本文注重剪裁取舍以突出重点的写法。
⑶培养学生读说能力、说写能力、想象能力、表演能力、组织能力等等。
3、情感目标:
树立远大理想,立志为国家多作贡献。
?教学方法】
讨论法、读书法指导、实际训练法。
?教具准备】
1、文字投影片3张。
2、图片投影3张。
3、录像片断一节。
?教时安排】
三教时。
第一教时:指导学生读说,疏通句意文意,解决学习重点一,突破难点;
第二教时:指导学生动笔写,编写剧本,分组排练;
第三教时:实际训练法,课本剧演出、评议,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录像播放农民起义的片断,导入新课。
2、文字投影,打出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点。
二、新课学习
1、读──说:
⑴听读:
播放录音朗诵,标出长句停顿节奏,给难字注音,整体感知课文。
⑵自读:
读准以下字音:
阳夏人少时闾左当行度已失期数谏
陈胜王社稷被坚执锐骑千余
⑶自说、互说:
①说难词的解释,难句的翻译。(投影片打出题目)
②说长句难句的朗读停顿理由。(投影片打出题目)
(教师巡回辅导,随时解答问题,并搜集共性问题以供全班讨论)
⑷小小组中说:
讨论以下题目:
①哪句话表现了陈涉年轻时的远大抱负?
②起义的导火线是什么?
③哪句话表现了陈涉的博大胸襟?
④陈胜认为起义将得到广大人民支持的理由是哪几种?
⑤为起义作舆论准备的办法是什么?
⑥简述起义的具体步骤。
⑦为什么本文详写起义前的形势分析、起义的准备、起义的过程,略写起义军进攻发展速度和农民政权的建立?
⑸班级中说:(质疑、析疑、答疑)
①多人说重点句子翻译。
②代表说起义的原因和结果,解决学习重点一。
③讨论总结规律,突破难点:
a、长句朗读的正确停顿的规律:
按意义停顿(先根据解释疏通文意,然后朗读,不读破句。例句投影打出)
按语法结构停顿(主语/谓词/宾语,一般介宾短语、偏正短语不中间拆开。例句投影打出)
b、文言判断句的格式:
基本格式:……者……也;
变格:……也;……乃……
变格中的“……也”易与其它句式混淆,可讲清:古汉语判断句中,谓语是名词或名词性的短语充当的,结合上文区别:
夫战,勇气也。(谓语“勇气”是名词,是判断句)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福”是动词,非判断句)
二世少子也。(谓语“少子”名词短语,是判断句)
⑹集体朗读:(巩固知识)
读重点语段,读准长句的停顿,读出判断句的语气;加深理解起义原因及过程,认识陈胜远大的胸襟和非凡的才略。
(设计说明:re阅读认为:一边读,一边尝试“说”,这样个人丰富的经历、经验就会加入阅读过程中去,会不自觉地在读物与读者之间建立一个区域广泛的敏感区。并且“说”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听力、领悟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有助于唤起和组织读者的知识经验储备。)
2、读──写:
针对班级学生的语文基础分别安排以下两种写的作业,使不同语文程度的学生都能有所得。
⑴基础较差的学生书面翻译重点语段句子,特别是要求背诵的两段。
⑵基础中上的学生分四大组将课文改编成剧本,两组写起义前的准备,两组写发动过程。(图片投影供参考,文字投影打出改编要求)
⑶确定剧本后每组指定一名“导演”组织排练,要求全组人人参加。
(设计说明:re阅读认为,“读——写”系统就是用文字对阅读理解的成果给予定型。“读”是“写”的基础,“写”是对读物的更严密深入的一种阅读或者说通过写可以对读物有更深切的理解,阅读时语言符号的表象的鲜明性、生动性、适切性都会在“写”的时候于人脑中再现,“读”通过“写”使学习者的创造性思维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3、读──演:
(增加感性认识,巩固学习重点一,为完成学习重点二打基础)
⑴放录音,小声读课文,为演出创设氛围。
⑵分组上演课本剧。
要求:
①故事情节尊重原作,可加以合理想象、创造。
②语言通俗化、口语化,言行突出人物个性特征。
③适当运用道具。
⑶师生评议。
(设计说明:“说”主要动嘴,“写”主要动手,“演”则主要动体,“形诸于体,谓之表演”,在戴尔的“经验之塔”结构模型中,“演戏、表演”被定为“做的经验”它最直接、最具体,学习者最容易理解,也便于记忆。)
4、读──背:
(完成学习重点二)
⑴背诵。
⑵重点句子默写。
(设计说明:学生经过多种方式的读、说、写、演以后,对课文内容、文章脉络、人物形象等基本熟记于心,在理解的基础上要求背诵文章规定的章节,想必已不再是难事。)
三、终结反馈
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设计练习。(略)
四、作业
整理本文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活用的字。
文言文学习活动是一种很紧张、很艰巨、很枯燥的活动,教学方式和学习活动的多样化是保持学生有意注意的一个重要条件,教学心理学研究和教学实践证明,单调刺激使人疲劳、分散注意,而re阅读却能纠正这一现象,特别是有故事情节的文言文尤其适应这一方法。
《陈涉世家》教案篇4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字词,理解使动用法,掌握本文一词多义等文言文词语。
2.学习本文塑造丰富多彩的历史人物形象的写法及注重剪裁取舍以突出重点的写法。
3.了解陈涉起义,了解司马迁和《史记》;树立远大理想,立志为祖国多作贡献。
?重点难点】
1.重点:实词“为、当、行、次……”的意思,虚词“之、以、固”等的用法。
2.难点:运用对话及对话时的语气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课文提示】
1.秦始皇统治时期,大规模兴建宫殿、陵墓、长城、驰道,对匈奴和南越用兵,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极大地加重了人民的徭役和赋税。同时,还制订严刑酷法,使人民动辄触犯刑律。秦二世继位后,赋敛益重,天下困疲不堪,人民苦难深重。于是爆发了中国历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
2.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被捕入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著书,完成《史记》。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陈涉世家》是《史记》中的名篇。按《史记》的体例,司马迁将陈涉列入“世家”,是对这位农民起义领袖的充分肯定。
3.《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3000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本纪12篇,叙述历代统治者帝王的政迹;世家30篇,主要叙述贵族侯王的历史;列传70篇,主要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人物的传记;表10篇,是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书8篇,是个别事件的始末文献。
?正音正字】
鹄(hú)度已失期(duó)稷(jì)闾(lǚ)笞(chī)恚(huì)
罾(zēng)谪戍(zhéshù)当行(háng)柘(zhè)毋(wù)
蕲(qí)铚(zhì)酂(cuó)苦(hù)柘(zhè)谯(qiáo)
阳夏(jiǎ)数谏(shuò)陈胜王(wàng)间令(jiàn)宁有种(nìng)
?词语积累】
1.解释本文的成语、名句:
①鸿鹄之志:比喻远大志向。
②篝火狐鸣:假托鬼狐之事诱众起事。
③苟富贵,无相忘:有朝一日谁富贵了,别忘了咱们。
④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燕雀怎么会知道鸿鹄的远大志向呢。
⑤王侯将相宁有种呼: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贵种吗?
2.从下列各句找出通假字:
①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適”通“谪”,征发,调发)
②卜者知其指意。(“指”通“旨”,意图,意思,用意)
③固以怪之矣。(“以”通“已”,已经)
④为天下唱。(“唱”通“倡”,倡导)
⑤将军身被坚执锐。(“被”通“披”,穿着)
3.解释划线词语的古、今义:
①卒中往往语。(古义:处处。今义:常常。)
②楚人怜之。(古义:爱戴。今义:怜惜,怜爱。)
③夜篝火。(古义:用竹笼罩着火。今义:泛指在空旷地或野外架木燃烧的火堆。)
④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古义:十分之六或七。今义:十六或十七。)
⑤皆来会计事。(古义:聚会商议。今义:kuàijì,管理财务的人。)
⑥借第令毋斩。(古义:即使,假设。今义:凭借,假托。)
⑦今亡亦死。(古义:逃亡。今义:死。)
?初学课文】
1.浏览课文,了解内容。
2.复述课文内容。
?课文简析】
课文节选的是《史记•陈涉世家》的前部分,主要叙述陈涉发动起义的经过和起义军初期的迅猛发展形势。文章属于传记体裁,着眼于表现陈涉在反对秦王朝*斗争的关键时刻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以显示他洞察时局的能力和卓越的组织领导才干。
课文以陈胜、吴广的活动为线索,生动地描述了这一场起义的发生、发展过程,鲜地揭示了它的实质──一场得到广大人民支持的、反对暴力统治的农*动。
时间:秦二世元年七月。地点:大泽乡。
发起者:陈胜、吴广。参加者及人数:“闾左適戍渔阳”的九百人。
起义发生的直接原因: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秦朝酷法迫戍卒揭竿而起。
起义爆发的原因:“天下苦秦久矣”,暴虐的秦朝*统治给人民带来无穷无尽的灾,造成全社会普遍的怨愤和仇恨,这是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
第一段,叙述陈涉年轻时的佣耕生活,表现了他素怀大志,有反抗精神。文章是从姓名、籍贯、身世、志向等几个方面来介绍陈胜的。出身:“与人佣耕”,却入世家──反秦大业“由涉首事”,“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秦”,故入“世家”。“怅恨久之”,说明他对所处的贫困地位的不满;“苟富贵,毋相忘”,表达出他有同享的思想意识;“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用形象的比喻说明了他的远大志向。──画龙点,提挚下文。
本传传主是陈涉,一开头连吴广的籍贯也作了交代。因为吴广与陈涉合谋举事,预伏下文线索。这里单说陈涉跟佣者谈话一事,引出陈涉的“鸿鹄之志”,提挈全文内容。
第二段,写起义的筹划过程,表现了陈胜、吴广的斗争决心和政治远见。起义的导火线是:戍卒在开赴渔阳途中遇雨失期。
第三段,记述陈胜起义的起事经过以及陈胜起义迅猛发展的概况。
发动起义有三个步骤:首先是要既杀死两尉,又要得到士兵的支持,所以陈胜使吴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待到“尉果笞广”,众被激怒,然后动手“并杀两尉”。就在群龙无首的时候,陈胜站了出来,先揭露秦的苛政,晓之以利害,然后用“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来坚定抗争的信念,指出参加起义是士卒们的惟一出路;陈胜理所当然地得到了全体士卒的拥护。接着提出策略口号,并“为坛而盟”,一支团结战斗的农民起义军宣告组成。
陈胜在起义初期做了三件事:①“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为未来的指挥中心建立一个战略后方;②自己率兵攻占陈作为西进攻秦的指挥中心;③建立政权,提出复兴楚国的战略口号。从这几件事可以看出他的战略目标是*秦王朝的统治。
作者选材有详有略。从全篇来看,详写的是起义的准备和发动的过程,略写的是陈胜少时与人佣耕、起义军的进攻路线、农民政权的建立等,至于各地的反秦斗争则仅用一句话带过。在详写的那一部分里,重点是写陈胜的谋划,其余如大泽乡遇雨、问卜、士卒惊恐、为坛而盟等,都写得比较简略。这样有详有略地写来,才能突出地表现陈胜的非凡才略。
?课外作业】
1.完成“学习建议”。
2.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司马迁的生平及其成就。
第二课时
?朗读课文】
原文: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
翻译:陈胜是阳城人,字涉。吴广是阳夏人,字叔。
原文: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
翻译:陈胜年轻的时候,曾经和众人一道被人雇佣耕地。(有一天)他停止耕作走到田边高地(休息),怅然叹息了很久,说:“如果(有谁)富贵了,可别忘记别人。
原文: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翻译:一起被雇佣的人笑着回答说:“你是受雇耕地的人,哪里有富贵啊?”
原文: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翻译:陈胜长叹说:“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啊向啊!”
原文: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翻译:秦二世元年7月.征召贫民900人调去驻守渔阳,驻扎在大泽乡。
原文: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翻译:陈胜、吴广都被编进这支队伍,并担任屯长。
原文: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翻译:恰逢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误期。耽误期限,按秦朝律法,都要斩首。
原文: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翻译:陈胜吴广就商量说:“如今逃跑是死,发动大事也是死,同样是死,为楚国而死好吗?”
原文: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翻译:陈胜说:“天下苦于秦王朝统治很久了。我听说秦二世是小儿子,不应该立为国君,该立的是太子扶苏。扶苏因为多次谏劝始皇的缘故,皇帝派他到边疆带兵。现在有人传说没有什么罪名,二世就杀害他了。老百姓大多听说扶苏贤明,却不知道他死了。项燕担任楚国将领,多次有战功,爱护士兵,楚国人很爱戴他。有人认为他战死了,有人认为逃走了。现在果真把我们这些人诈称自己是公子扶苏和项燕的队伍,向全国发出号召,应当会有很多响应的人。”
原文: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
翻译:吴广认为(这个见解)很对。于是去占卜。占卜的人知道他们的意图,说:“你们的事情都能办成,能建立功业。然而你们向鬼神占卜吗?”
原文: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
翻译:陈胜吴广很高兴,琢磨向鬼神占卜的意思,说:“这是教我们先要让众人威服罢了。”
原文: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翻译:于是用朱砂在绸条上写了“陈胜王”,塞进别人捕到的一条鱼的肚子里。士兵买鱼回来烹食,发现了鱼肚子里的字条,本来已经觉得奇怪了。
原文: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
翻译:(陈胜)又暗中让吴广在驻地旁边丛林里的词堂里,夜晚点起篝火,装作狐狸的声音喊道:“大楚复兴,陈胜称王。”士兵们整夜既吃惊又害怕。
原文: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翻译:第二天,士兵中间到处谈论(这件事),都指指点点的看着陈胜。
原文: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翻译:吴广平时关心别人,士兵们大多愿意为他出力。
原文: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翻译:(一天,两个)押解士兵的尉喝醉了,吴广故意多次扬言要逃走,诱使他们恼怒,让他们责罚自己,借此激怒其他众人。
原文: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翻译:果然一个尉鞭打吴广。一个尉拔出剑,吴广一跃而起,夺过剑杀死了他。陈胜协助吴广,一同杀了两个尉。
原文: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
翻译:(陈胜)召集部属宣布说:“各位遇到大雨,都已经超过限期,耽误期限,应当斩首。即使能免于斩首,而驻守边塞死的人也占十分之六七。再说大丈夫不死则已,要死就应该成就大名声。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吗?”部属都说:“愿意听从您的号令。”
原文: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翻译:于是假托公子扶苏和项燕的名义,顺应百姓的愿望。(大家)露出右臂,号称大楚。筑一座高台宣誓,用将尉的头祭奠天地。
原文: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
翻译:陈胜自己立为将军,吴广任都尉。进攻大泽乡,收编大泽乡的起义军后又进攻蕲县。
原文: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
翻译:蕲县攻克后,就派符离人葛婴带兵攻取蕲县以东的地方,攻打铚、酂、苦、柘、谯等县,都攻下来了。
原文: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翻译:一路收编人马。等到*陈县,已有战车六七百辆,骑马一千多,士卒几万人。
原文: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
翻译:进攻陈县时,陈县的郡守和县令都不在,只有守丞在城门洞应战。不能取胜,守丞战死后,(起义军)才进去占领陈县。
原文: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翻译:几天后,(陈胜)下达命令召集乡官和才能出众的人一起来集会商讨大事。
原文: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
翻译:乡官和才能出众的人都说:“将军您亲自穿着坚固的铠甲、拿着尖锐的武器,讨伐无道的昏君,消灭*的秦国,重新建立楚国的社稷,*应当称王。”
原文: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
翻译:陈胜于是被拥戴称王,国号是张楚。
原文: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翻译:在这时,各郡县吃尽秦朝官吏苦头的人,都惩办当地长官,杀了他们来响应陈胜。
?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朗读课文】
?思维训练】(根据情况,选择若干讨论)
1.从下列各句找出词类活用词。
①大楚兴,陈胜王。(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为王。)
②尉果笞广。(笞:用鞭、杖打。)
③天下苦秦久矣。(苦: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苦。)
④皆指目陈胜。(目:名词用作动词,看。)
⑤夜篝火。(夜:名词用作状语,在夜间篝火:名词用作动词,燃起篝火。)
⑥置人所罾鱼腹中。(罾:名词用作动词,本义鱼网,这里是“捕捞”。)
⑦将军身被坚执锐。(坚、锐:形容词用作名词,坚硬的铠甲、锐利的武器。)
⑧忿恚尉。(忿恚: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恼怒。)
2.补出下列各句省略的内容。
①守丞死,乃入据陈。(“乃”的前面,省略主语“起义军”。)
②广以为然。(“以为然”是“以之为然”的省略,即省略宾语“之”。)
③上使外将兵。(“使”后面省略代词“之”,指扶苏。)
④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为”后面省略了代词“之”或“其”,指吴广。)
3.解释一词多义:
①数:扶苏以数谏故(shuò,副词,多次,屡次)
数言欲亡(shù,数词,表示不确定的数目)
②所:置人所罾鱼腹中(代词,用在动词前构成“所”字结构,相当“…的”)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名词,处所)
③之:辍耕之垄上(动词,去,到)
怅恨久之(结构助词,无实义,附在时间副词后面,可译为“全”)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结构助词,“的”)
二世杀之(代词,“他”,指扶苏)
④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动词,“按顺序排列”的意思,可译为“编次”)
又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动词,指旅行或行军途中停留)
⑤当: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介词,应当,应该)
不当立(助动词,应当)
当此时(介词,正在……的时候)
⑥行:陈胜、吴广皆次当行(háng,名词,行列,队伍)
乃行卜(xíng,动词,往,去)
行收兵(xíng,动词,行军)
⑦以:扶苏以数谏故(介词,因为)
或以为死(和“为”组成动词短语,以为,认为)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介词,用,拿,把)
以激怒其众(连词,来,以便)
⑧为:若为佣耕(wéi,动词,做)
为天下唱(wèi,介词,替)
⑨举:举大事亦死(动词,发动)
举烛而索(动词,举起,拿着)
举庞为督(动词,推举,推荐)
⑩兵:上使外将兵(名词,军队)
行收兵(名词,兵员,士卒)
亚夫持兵揖曰(名词,兵器,武器)
4.陈胜对当时的形势进行了怎样的分析?提出了什么口号?
陈胜认为当时的形势有利于发动起义,他抓住了秦王朝面临的严重政治危机和人民的反抗要求,这两个问题作了精辟的分析。“天下苦秦久矣”,说明全国人民对秦王朝的暴统治极其愤恨,处处都蕴蓄着反抗的力量。长子扶苏“贤”而被杀,二世胡亥“不当立”而立,必然加重秦王朝的内部危机,并由此引起更深刻的社会矛盾;楚在秦灭六国的过程中受毒最深,早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说法,而当时的楚人又把他们的这种心情寄托在对燕的怀念。陈胜抓住了当时这两个最敏感的问题,利用百姓不知情,提出“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的策略口号,从而掌握了人心动向。)
5.陈胜起义前,做了哪些舆论准备?
①丹书帛曰“陈胜王”,置入所罾鱼腹中。
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假借鬼神的名义号召众戍卒准备跟陈胜一同起事。)
6.陈胜在起义时,有哪些步骤?
发动起义有三个步骤:首先是要既杀死两尉,又要得到士兵的支持,所以陈胜使吴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待到“尉果笞广”,众被激怒,然后动手“并杀两尉”。就在群龙无首的时候,陈胜站出来,先揭露秦的苛政,晓之以利害,然后用“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坚定抗争的信念,指出参加起义是惟一出路;陈胜理所当然地得到了全体士卒的拥护。接着提出策略口号,并“为坛而盟”,一支团结战斗的农民起义军宣告组成。
7.陈胜在起义初期做了哪几件事?这表明他有怎样的远略?
①“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为未来的指挥中心建立一个战略后方;
②自己率兵攻占陈作为西进攻秦的指挥中心;
③建立政权,提出复兴楚国的战略口号。
从这几件事可以看出,他的战略目标是*秦王朝的统治。
8.评析最能表现陈胜性格的语言。
①苟富贵,无相忘。
表达了陈胜极想摆脱贫困,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反映了陈胜具有“有相同车,有难同当”的朴素阶级感情,说明陈胜虽然出身低贱,但胸怀大志,不寻常人。
②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以“燕雀”比喻见识短浅的人,以“鸿鹄”比喻有远大理想的人。通过比喻,表现陈胜年轻时就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也反映了他对同伴目光短浅的惋惜。
③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说明陈胜面对秦王朝的*,面对死亡,毫不畏惧,决心不受命运摆布,为建立自己理想国家而起义,表现了他勇于反抗的大无畏英雄气概,也是他“鸿鹄之志”的具体表现。)
④壮志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彻底否定了封建统治阶级欺骗劳动人民的所谓天生贵种、等卑有序、贵贱有别的谎言,砸碎了长期禁锢劳动人民头脑的封建精神枷锁,是鼓舞人心的战斗口号,表现了陈胜敢于解放思想,敢于*封建统治的斗争精神。由此可以看出,陈胜是一个对封建统治强烈不满,敢于反抗,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有志气,有抱负的农民起义的领袖。
9.吴广是个有勇有谋的人,在杀死两尉的过程中,他的智谋表现在哪里?
①抓住时机;②故意使自己受辱,用激将法;③激怒众人。
10.找出跟下面两句话相照应的上下文。
①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上文:“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大楚兴,陈胜王”。
下文:“陈胜自立为将军”、“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
11.对“而”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
a,佣者笑而应曰(表示直接)(表示修饰)
b,夺而杀尉(表示递进)
c,而戍死者固十六七(表示转折)
d,收而攻蕲(表示承接)
12.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是“失期,法皆斩”,其根本原因是“天下苦秦久矣”。(都用原文回答)
?课外作业】
1.整理课堂笔记。
2.预习《答司马谏议书》。
3.了解新课文的内容,思考“学习建议”。
?教学后记】
《陈涉世家》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熟读全文,理解字词句。
2.通过对文中个性化的人物语言的分析,了解人物形象。
3.能联系相关背景了解故事,理解作品。
教材分析:
课文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的前一部分。“世家”是司马迁写作《史记》时所创立的一种体例,记述世代相乘的诸侯王国兴衰事迹。陈涉出身雇农,司马迁之所以把他列入“世家”,主要是肯定陈涉在*秦王朝过程中的“首事”之功,同时有认为,陈涉曾一度建立政权,发号施令,因此列入“世家”,给予他以重要历史地位。司马迁这种尊重客观实际、尊重历史的态度,是其进步史学观的表现。
学生如在学习本文之前能够将这段历史进行回顾,做到对整个故事心中有数,学习起来才会得心应手。才会了解本文节选的部分并没有故事的结局。文章着力表现的内容并不是整个故事本身,而是陈胜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经过和浩大声势,歌颂农民战争的巨大威力,表现陈胜的伟大抱负和远见卓识以及在关键时刻所显示的非凡谋略和领导才干。从而表现陈涉在反对秦王朝暴力统治斗争的关键时刻所发挥的作用。
同时,善于运用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是本文的一个亮点,也是我们学习的一个重点。如“天下苦秦久矣”,反映了陈胜对全国反秦形势的洞察力。“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不但显示了陈胜的抱负、反抗决心和叛逆精神,而且对激励士卒起义有极强的鼓动性和号召力,表现这位起义领袖的卓越才能。这些语言符合人物身份、个性,极有深度。
文章以事件发展的顺序来组织全文。虽不是故事的全部,但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有关起义以前的事迹,只选其典型事例来介绍陈涉高出常人的言行,写得比较简略。有关起义筹划过程和起义场面,写得十分详尽,泼以浓墨,这主要是为了突出陈涉的非凡才干。写作战过程,则又写得相当概括,以免人物形象淹没在大场面的活动之中。由于作者能紧扣“起义”这一中心,详略适宜地写了起义的前前后后,显得重点突出,有助于作品的揭示,更有助于陈涉形象的勾勒。因此文章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也是全文学习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全文学习的一个难点。
文章语言简洁,用词极富表现力。如写陈涉起义的直接原因,仅用“会天大雨……法皆斩”五个短句十六个字,就揭露了秦王朝严酷的刑罚,反映了“官逼民反”这一客观现实。写陈胜、吴广杀两尉时,运用“笞”“挺”“夺”“杀”这一连串动词,准确生动地表现了激烈的格斗场面。最后写起义军胜利进军时,用“攻”“收”“下”“徇”“入”“据”等一连串动词,表现了起义军势如破竹的强大威力。语言分析也因此成为全文学习的一个重点。
教学设想:
文章内容的理解需要首先读懂文章,因此阅读课文、疏通字词、翻译句子是必须要做的事,而且必须首先做好的事。所以,第一课时主要是阅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句读,读出情感。结合注释和文言积累解释字词。第二课时主要是翻译句子,疏通文意。第三课时主要是通过揣摩人物语言分析人物形象,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理解力,理解作品;通过对内容的分析,分析作者选材和组材的特点;通过对词语运用的分析,揣摩词语的表现力。
教学课时:
教学流程:
一、检查预习:
1.请一个同学讲述课前预习所了解到的“陈胜起义”的故事,其他同学评价补充。
2.请一个同学讲述自己对《史记》的了解,帮助大家了解“世家”的含义。
3.尝试阅读课文,其他同学纠错。
二、文学常识:
1.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太史令司马谈之子。生于公元前145年,10岁时随父到长安,从名儒孔安国学习,20岁时开始游历,游踪遍及南北名山大川,采访逸闻轶事,考察古迹,搜集了丰富的史料。元丰三年继父职,任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等事务。他遍阅皇家史馆藏书、档案。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司马迁42岁,动手编写《史记》。天汉三年(公元前98年)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得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改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发愤著述,终于完成皇皇巨著《史记》。司马迁大概死于汉昭帝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享年约60岁。
2.《史记》全书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表10篇、书8篇,约526500字。它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记载了从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3000年间的历史。鲁迅称《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三、读课文:
1.请一个小组齐读课文,其他组员注意在课文中标注出他们读音错误或停顿不正确的地方。
注意字音:阳夏(jiǎ)辍(chuò) 鸿鹄(hú) 嗟乎(jiē)闾左(lǘ)谪戍(zhé)
度(duó)扶苏以数谏故(shuò)罾(zēng)祠(cí) 陈胜王(wàng)
注意停顿:(1)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
(2)扶苏/以数谏故
(3)上/使外/将兵
(4)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5)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6)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7)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蘄以东
2.课文阅读纠错。
3.齐读课文。
四、解释字词:
1.结合书下注释,联系自己的文言积累理解字词。标注出不会理解的字词。
2.字词理解质疑,强调重点字词的意思。
……者……也:表判断 尝:曾经 佣:被雇佣 辍:停止 之:去、??
久之:音节助词,无意义 苟:倘使 安:哪里,怎么 等:等同、一样 或:有人
唱:同“倡”倡导 然:对的 数:屡次 且:况且 会计:集会商议 若为佣耕:是
功宜为王:做 杀之以应陈涉:用来
五、布置作业:
1.读熟课文。
2.串译句子。
板书设计:陈涉世家
司马迁
?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实施建议:一定要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字词的含义。
《陈涉世家》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文章了解陈涉起义的原因和经过。
2.揣摩文章中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3.深刻理解课文中一些精彩的语句,并熟读成诵。
教材分析:
课文记叙的是这次起义的原因、经过和起义军初期迅速发展的形势,着眼于表现陈涉在反对秦王朝暴力统治斗争的关键时刻所发挥的作用。全文以陈涉、吴广的活动为线索,按事情的发展过程,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陈胜的出身和青年时期的远大抱负。
第二部分(第2段)写陈涉起义的原因和策划的经过。首先写起义的原因。接着重点写陈胜对形势的分析,突出了一个“谋”字,显示了陈胜既敢于斗争又有斗争的智谋,表现了这位农民起义领袖洞察时局的能力。最后写陈胜、吴广在准备起义过程中造舆论,以号召、发动群众,这再次显示了陈胜善于斗争和他的组织领导才干。
第三部分(第3段)写陈胜、吴广领导起义和取得的伟大胜利。他们对起义的发动、计划十分周密,起义军的进军势如破竹,形势迅速壮大。
第2、3两段是全文的重点,运用个性化的语言来表现人物,如“天下苦秦久矣”,反映了陈胜对全国反秦形势的洞察力。“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不但显示了陈胜的抱负、反抗决心和叛逆精神,而且对激励士卒起义有极强的鼓动性和号召力,表现了这位起义军领袖的卓越才能。这些语言符合人物的身份、个性,极有深度。
文章以事件发展的顺序来组织全文,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作者紧扣“起义”这个中心,详略适宜的写了起义的前前后后,显得重点明确,有助于作品的揭示,更有助于陈设形象的勾勒。
文章的语言简洁,用词极富表现力。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文言文,在解决整体诵读课文和重难点字词的基础上,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翻译,给学生做适当的疏通。本文作为人物传记,不能当成历史事件的记叙来进行解读,让学生通过阅读思考,更多关注人物的形象,对人物的言行进行反复阅读。文章中对人物的言行进行详尽的描写而对事件的叙述先对比较简单。譬如,文章中多次详细引用了陈胜的话:“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死国可乎”“且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其中陈胜“天下苦秦久矣”的一段话,不计算标点,整整用了100个字;而写一场战争,有时则不到十个字,如“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10个字,就交代了两场战争的经过与结果。这种详略的取舍,无疑是为了突出人物的性格。
在进行阅读探究回答问题时,让学生用文言的句式来直接进行阅读与思考,不应该时时借助于翻译这一拐杖,这样才让学生真正理解文言,培养学生阅读文言的能力。采取的方法,一是诵读,二是多直接用课文中的原文来解答问题,尽量少用翻译后的句子来回答问题。
带领学生向课文外面走,让学生课外查阅《史记》及其司马迁的有关知识,再通过对文本的阅读,深刻理解人物及历史,了解为什么将陈涉列在“世家”这一体例中的原因。
因此,教学本文分这样的几步:先在老师的帮助和疏导下,读懂文章的意思;再探究人物的形象特征;最后揣摩精彩语句,并能够深刻理解。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第3段,疏通文意;
2.再读课文,明确起义的经过;
3.把握本文运用对话及对话时的语气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阅读第三段,解决重点字词,疏通翻译
1.自读这一段,同桌互相提问,完成文意的翻译。
2.对这一段的字词及句子的翻译进行质疑。
二、再读课文,提炼概括起义事件。(尽量用原文中的语言回答)
1.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三段的内容。
2.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陈涉的?
明确:是以姓名、籍贯、身世、志向等几个方面来介绍陈胜的。
3.为什么这样介绍陈胜?
先写这段主要是表明陈胜后来发动起义并非偶然,早有其思想根基。
4.起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天下苦秦久矣”,暴虐的秦朝专制统治给人民带来无穷无尽的灾难,造成全社会普遍的怨愤和仇恨,这是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失期,法皆斩”,秦朝严酷的法令逼使戍卒揭竿而起,这是起义发生的直接原因。
5.为起义作舆论准备的办法是什么?
明确:①将写有“陈胜王”的布条置鱼腹中,戍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②吴广在驻地旁的丛词中,狐呜呼口:“大楚兴,陈胜王。”
6.起义经过哪几个步骤?
明确:第一步并杀两尉;接着用自称公子扶苏、项燕的队伍作为动员群众起义的口号。
三、研读课文,赏析人物个性
1.从起义事件中搜集一些信息,尤其是人物个性化的语言,来解读人物。
找出起义前后陈涉的语言进行阅读,体会人物的个性:
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充分表现了陈涉非凡的个性和远大抱负。
“天下苦秦久矣”“宜多应者”反映了陈涉既敢于斗争又有斗争的智谋,对全国反秦形势的洞察力。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不但显示了陈涉的抱负、反抗决心和叛逆精神,而且对激励士卒起义有极强的鼓动性和号召力,表现了起义领袖的卓越才能。
2.从起义的事件中找出人物的行动的有关描写,解读人物。
如:将写有“陈胜王”的布条置鱼腹中,戍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
吴广在驻地旁的丛词中,狐呜呼口:“大楚兴,陈胜王。”……
明确:表现了陈涉志向远大,足智多谋。
3.研读题目,明白作者的创作意图。
“世家“是司马迁写作《史记》时所创立的一种体例,记述世代相承的诸侯王国兴衰事迹。陈涉出身雇农,司马迁之所以把他列入“世家”,你认为这反映作者的怎样的观点?
明确:作者肯定了陈涉在__秦王朝过程中的“首事”之功,即首先发动起义的历史功绩;同时又认为,陈涉曾一度建立政权,发号施令,因此列入“世家”,给予他以重要历史地位。
4.同桌讨论:
你是如何看待陈涉这个农民起义领袖?
如何看待这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这一历史留给我们后人怎样的思考?
四、作业布置
1.课后整理第3段翻译;
2.整理出文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字、重点虚词的用法。
《陈涉世家》教案篇7
教学目的
1.了解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的经过及其历史意义。
2.领会课文运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
3.初步了解文言文中一词多义、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解题,了解课文的内容结构,分析课文第1段。
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
在中国历史上发生过多次农民起义,这些农民起义为残酷的封建统治所迫,充分说明了它通民反的理。每次农民起义都沉重地打击了黑暗的封建统治,有的甚至推翻了封建王朝,是推动历史前进,促使变革封建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动力。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是发生在秦朝末年的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这次农民起义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政权——张楚,给予秦朝的暴政以致命的打击,促使了秦速亡,使由秦始皇开始的而想万世统治中国的秦王朝只存在短暂的15年便被刘邦的西汉政权所取代。陈胜、吴广是什么样的人,他们是在什么情况下发动起义的,起义的经过怎样,我们学习了司马迁写的《陈涉世家》就知道了。
2.解题。学生阅读注释①,教师可作如下补充。
①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学识渊博,在汉武帝时就任太史令(史官),掌管秘籍、史料、职司记载等。司马迁自幼受父亲熏陶,10岁就到长安学习,20岁起曾多次到南北各地游历,观察各地的风俗人情,采集传闻异说,为后来写作《史记》打下基础。38岁时继任太史令,更有机会博览皇家藏书,掌握了丰富的史料。42岁时开始写作《史记》。后由于上书替投降匈奴的汉将李陵辩解而触怒是上,获罪下狱,被处官刑。为完成《史记》,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历时10多年,终于写成历史巨著《史记》。
(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我国第一部传记文学。这部书记载了上自黄帝不至汉武帝的三千多年历史。全书包括十二“本记”(记历代帝王政迹),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兴亡)、七十二“列传”(记重要历史人物的言行事迹)。书中史料翔实,作者思想倾向也极为鲜明。例如课文《陈涉世家》,作者把农民起义的领袖陈涉的传记列在“世家”里,足见他对陈涉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看重。鲁迅先生曾称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③秦始皇统一中决定起义后,陈胜、吴广首先分析天下形势,拟定斗争策略。“天下苦秦久矣”,简明而又准确地概括了当时的形势,揭露了秦王朝的苛政,表达了人民群众积蓄已久的不满与反抗情绪,揭示了暴发农民起义的必然性。在这种形势下举行起义,一定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响应。陈胜又分析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制定了借深得人心的扶苏、项燕的名义号召群众,发动起义的斗争策略。陈胜坚信,这样做一定会得到“宜多应者”的效果。然后为起义作舆论准备,他们运用问卜、念鬼、鱼腹藏书,篝火狐鸣等方法制造舆论,鼓动人心,树立威信,使人们相信“大楚兴,陈胜王”的必然趋势,结果在士卒中很快得到反应。陈胜的做法虽然是借助鬼神迷信来争取群众,但作为一种策略,充分显示了陈胜、吴广的斗争才智。
3.学生齐读课文,体会课文记叙方法上的特点。
本段仍以人物对话为主,间以叙事。陈胜和吴广商议大计,分析天下形势,制定斗争策略等,都以他们对话的形式向读者表达,让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情,对他们的性格理解得更透彻。
三、分析课文第3段
1.教师领读或由学生自读课文后,参阅注释理解文义,并注意下边加点词的意思:
吴广素爱人:一向。向来。广故数言欲亡:故:故意。亡:逃跑。陈胜佐之:帮助、协助。成死者固十六七:固:本来。十六七:十个里面有六、七个。从民欲也;顺从。为坛而盟:建筑。祭以尉首:用。将兵徇蕲以东;率领。车六七百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骑千余:古时一人一马为称骑。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陈涉乃立为王:于是被拥立。诸郡县苦秦史者:被……压迫的。杀之以应陈涉:虚词“来”。
2、这段文字记叙了陈胜、吴广发动起义的经过和起义后的浩大声势,以及建立农民政权的情况。可讨论如下问题:
①陈胜、吴广是通过哪些步骤发动起义的?
陈胜、吴广发动起义通过王个步骤:“并杀两尉”揭开了起义的序幕,接着发动群众参加起义,然后建立领导系统。“并杀两尉”选择了“将尉醉”的适宜时机,又设下激尉要杀吴广的圈套,使众人认为杀之有理。这又表现了起义领袖的机智。杀尉后陈胜当即号召群众起交,他先晓以利害,指出如不起义,只有死路一条。再提出“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激励众人立下雄心壮志,为国为民干一番事业。尤其提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对封建统治阶级提出了有力的挑战,道出了千百万贫苦农民的心声,显示了对起义胜利的坚定信心和要做天下主人的英雄气概。陈胜的这些话,说得慷慨激昂,激动人心,果然得到众人的热烈拥护和响应,起义队伍很快组织起来了。
②起义发动后,起义队伍为什么能形成浩大的声势并建立起农民政权?
起义发动后,起义军斗争矛头直指秦政权,攻城略地,势如破竹,所向披靡。在战斗中起义,队伍迅速扩大,很快建立了农民政权——张楚。究其原因,除起义领袖敢于反抗,胸怀大志,正确谋划,策略得当外,还有九百徒后的热烈响应,勇敢战斗。然而最根本的原因是秦的暴政逼得人民不得不反。“天下苦秦久矣”,深刻揭示了秦王朝对贫苦人民的压迫剥削程度之深,致使怨声载道,人心思变,使农民起义有着坚实的基础。三老、豪杰的话“伐无道,诛暴秦”就点明了起义的性质,也是历史的必然,所以农民起义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故而陈胜、吴广发动起义后,很快就形成了法大的声势,不久农民政权也建立起来了。
3.学生齐读课文后,讨论这段文字在材料安排和记叙方法上有什么特点?
材料安排上的特点是洋略结合。详写起义的发动经过,对陈胜、吴广“并杀两尉”、发动群众等都详细描写,并把叙事和对话结合起来,让起义领袖的机智勇敢,强烈的反抗精神得以充分的体现。而对起义后的浩大声势及建立农民政权则略写,省去了战斗情况和筹建政权的描写,因为从上文看来这已是情理中的事。记叙方法上的特点是,以侧面描写表现陈胜、吴广的功绩。借三老、豪杰的嘴,赞颂农民起义的功业,以诸郡县杀秦朝酷交响应陈胜,表现农民起义得到全国各地的拥护。
(四)概括课文内容和中心思想:
课文记叙了陈胜、吴广领导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原因,经过和浩大声势,表现了农民起义的伟大力量,赞颂了陈胜、吴广的反抗精神及历史功绩。
(五)课后练习与思考:
1.在下边句中的通假字下面加点,并在句后括号里写上它所通假的那个字。
①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②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③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④将军身被坚执锐。
2把下边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写在后面的括号里;
①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手?
②上使外将兵。
③大楚兴,陈胜王。
④借第令毋斩,而成死者固十六七。
⑤将军身被坚执锐。
③皆刑其长吏。
3.复习课文,注意保文中一词多义,成份省略等语言现象。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领会课文以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了解文言文中一词多义,成份省略等语言现象。
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
前二课时我们分析了课文内容,了解了陈涉起义的原因,过程和起义后的浩大声势。这次农民起义沉重地打击了秦王朝的政,揭示了官逼民反的道理,也让读者了解了起义领袖敢于反抗,善于斗争,要为国家干一番事业的雄心大志。那么课文在记叙农民起义的过程中是怎样刻画人物形象的,作为起义领袖的陈胜的性格是通过什么方法表现出来的呢?本课时我们先来讨论这一问题。
2.学生默读课文后,讨论课文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
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很多,一般通过人物的育行来表现。课文刻画的主要人物是陈胜。从课文内容看,陈胜表达志向、谋划起义、发动起义等都是透过他的语言来表现的。可见识文主要是通过语言,尤其是通过人物间的对话来表现人物性格的。纵观全文,陈胜参与对话的共有三次,第五段中,陈胜同其他佣耕者的对话,表现了陈胜的远大志向和对封建统治阶级的反抗精神。第2段中,陈胜同吴广的对话,表现了他们组织起义的谋略才智。他们对当前形势的正确分析、起义策略的确定、怎样制造舆论等都是通过对话表达出来的。第3段中,陈胜同成卒的对话,又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敢于反抗,敢于斗争,充满英雄气概的起义领袖形象。可见保文就是通过人物对话把陈胜等人的性格极为鲜明生动地表现出来了。
3.选读课文中有关陈胜参与对话的内容,找出最能表现他性格的语言,并加以适当的评论。最能表现陈胜性格的语言有
;1)苟富贵,无相忘”。②“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③“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④“壮志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①句表达了陈胜极想摆脱贫困,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反映了陈胜具有“有相同车,有难同当”的朴素阶级感情,说明陈胜虽然出身低*,但胸怀大志,不寻常人。②句以“燕雀”比喻见识短浅的人,以“鸿鹄”比喻有远大理想的人。通过比喻,表现陈胜年轻时就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也反映了他对同伴目光短浅的惋惜名句说明了陈胜面对秦王朝的暴政,面对死亡,毫不畏惧,决心不受命运的摆布,为建立自己理想中的国家而举行起义,表现了他勇于反抗的大无畏英雄气概,也是他“鸿鹄之志”的具体表现。④句彻底否定了封建统治阶级欺骗劳动人民的所谓天生贵种、等卑有序、贵*有别的谎言,砸碎了长期禁锢劳动人民头脑的封建精神枷锁,是鼓舞人心的战斗口号,表现了陈胜敢于解放思想,敢于推翻封建统治的斗争精神。由此可以看出,陈胜是一个对封建统治强烈不满,敢于反抗,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有志气,有抱负的农民起义的领袖。
4.文言文在表达上常出现一词多义,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有些句子还形成了特有的固定形式。讨论下边句中加点词的
义和用法:
①项燕为楚将(【大将,名词〕上使外将()兵【率领,动词」公将()鼓之【将要,副词】
③以数谏故[因为,连词」杀之以应陈涉【虚词“来”,连词」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把,介词」祭以尉首〔用,拿,介词〕
以上两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不同,词性也不相同,有的读音也不同,应该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联系上下文的意思,确定们不同的意义。再讨论下边句中成分省略情况:①衣食所安,(吾)弗敢专也,必以(之)分人。主语介宾短语中的宾语
②一鼓作气,再(鼓)而(土气)衰,三(鼓)而(士气)竭。谓语主语谓语主语
③扶苏以数谏(上)故,上使(之)外将兵。宾语宾语
④独守丞与(之)战(于)谯门中。宾语介词由以上4个例句可以看出,文言文中成分省略的句子是常见的,以省略主语、谓语、宾语和介词为最多。理解翻译时应根据上下文意思补出。
5.课后练习:①“故”的用法有。a.事,事故b.原因,缘故c.故意人所以,因此e.旧的。下边句子中的“故”属哪种意义,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后面的括号里。
a公问其故b.广故数言欲亡c.故(-)逐之d.以数谏故
②“为”的用法有:a.作为b.认为.c.做,担任d.是e.向.替f.因为g.被。下边句中的“为”属哪种意义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后面的括号里。
a若为佣耕,何富贵也。b.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c.为天下唱,宜多应者。d.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e为坛而盟。f.自立为将军。
③在下边句中括号里补上适当的成分:
a.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b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c.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d.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e.守丞死,乃入据陈
《陈涉世家》教案篇8
一、检查复习情况,抽几个句子翻译。
1.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
2.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3.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4.将军身披坚执锐。
二、自读课文,思考:
1.“苟富贵,毋相忘”“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这两句话,表现了陈涉怎样的思想性格?
参考:充分表现了陈涉非凡的个性和远大抱负,写出了他强烈要求改变现状的雄心壮志,这也点明了他领导起义的思想基础。
2.起义的导火线和根本原因各是什么?
参考:导火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根本原因:天下苦秦久矣。
3.陈涉的“谋”和对形势的分析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参考:“谋”:“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对形势的分析:“天下苦秦久矣……宜多应者。”说明“谋”决定了“举大计”的方针,尽管也估计到了失败的可能,但又认为“死国”是壮烈而有价值的。这表现了陈胜远大的抱负和起义的决心。对形势的分析既揭示了当时的尖锐的阶级矛盾又分析了秦王朝内部矛盾和与六国的旧矛盾,既揭示了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又提出了发动群众的策略,还预见到运用这一策略的结果“宜多应者”。这段话显示了陈胜既敢于斗争又有斗争的智谋,表现了这位农民起义领袖洞察时局的能力。
4.陈涉是如何制造舆论来号召、发动群众的?
参考:置书鱼腹、篝火狐鸣
5.说说“公等遇雨……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一番话对当时起义的作用,思考它反映了陈涉怎样的性格特点。
参考:这番话说明走投无路的处境,指出死里求生的前途,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有极大地号召力,所以徒属们都“敬受命”。起义领导人卓越的宣传、组织才能得到了充分显示。
反映了陈涉远大抱负、反抗决心和叛逆性格。
三、文章是以什么为顺序组织材料的?哪些部分详写?哪些部分略写?这样的安排合理吗?为什么?
答案见“教材分析”
四、揣摩字词
1.你认为文章写得最生动的地方有哪些?为什么?
参考:此题开放。如:其中描写陈涉、吴广“并杀两尉”和叙写起义军胜利进军势如破竹用了一系列动词就很生动。
2.找出文中活用的字词,对文中的“之”“以”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加以归纳。
五、布置作业:
1.背诵“陈胜、吴广乃谋曰……吴广以为然”和“号令徒属曰……吴广为都尉”两段。
2.整理笔记。
谋:等死,死国可乎?(远大的抱负和起义的决心)
板书设计:陈涉世家
天下苦秦久矣(根本原因)
形势分析 扶苏之谜(秦王朝内部矛盾)发动群众(敏锐的洞察力)
项燕受怜(与六国旧矛盾)
实施建议:本课第二部分分析讨论了解人物形象,理解作品部分可以采用小组讨论,大组交流的形式,最后还要总结:紧扣课文思考,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品。
《陈涉世家》教案8篇相关文章:
★ 姥姥家的作文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