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树的故事教案7篇

时间:
Brave
分享
下载本文

结构合理的教案能够让教师有效管理课堂时间,提升教学效率,教案的写作过程可以促进教师对教学方法的反思与改进,丫丫文章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幼儿园树的故事教案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幼儿园树的故事教案7篇

幼儿园树的故事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了解雷锋叔叔是一位努力学习、勤俭节约、助人为乐的解放军战士。

2.体验向雷锋叔叔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要多为别人做好事。

活动准备:

1.课件《雷锋的故事》。

2.雷锋半身肖像、雷锋冒雨上学、深夜学习的图片(见挂图)。

3.有补丁衣服一件。

4.劳动工具若干。

活动过程:

一、教师播课件【雷锋叔叔】,简单了解雷锋。

教师:照片上是谁?你听说过有关雷锋的故事吗?

二、结合挂图介绍雷锋,重点讲述雷锋刻苦学习、勤俭节约、助人为乐的事迹。

1.出示雷锋深夜学习的画面。

教师:雷锋在干什么?你看得出,他这是什么时候在看书?

小结:雷锋从小侯没有上过学,为了让自己能多掌握知识,他就利用晚上的时间,多看书、多阅

读,让自己懂得更多的道理,这是一个刻苦学习的雷锋。

2.出示雷锋冒雨送小朋友上学的画面。

教师:雷锋又在干什么?这时的天气怎样?雷锋的表情是什么样的?

教师:你觉得雷锋是个什么样的人?

3.出示雷锋送老奶奶的画面。

教师:雷锋在干什么?他为什么要送老奶奶呢?让我们一起来听故事《助人为乐的雷锋叔叔》。

三、教师播放课件【故事欣赏】,欣赏故事:《助人为乐的雷锋叔叔》。

教师:你听到了什么?故事里的雷锋叔叔是怎样做的?雷锋叔叔做了哪些好事呢?

四、学习雷锋叔叔,体验助人为乐的快乐。

1.教师:你觉得雷锋叔叔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应该怎样向雷锋叔叔学习?

2.播放课件【学雷锋】。

教师:你想为班级做什么好事呢?

3.幼儿可以分散活动,体验为班级做好事的乐趣。

活动延伸:

1.可以将雷锋的图片贴在活动室供幼儿讲述,体验雷锋叔叔的优良品德。

2.在班级中开展“争当小雷锋”的活动,并奖励幼儿“小雷锋”标识。

幼儿园树的故事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初步了解故事内容,能讲出故事的主要情节。

2.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幼儿不乱扔垃圾,培养良好的生活可惯和行为。

活动准备:

西瓜图片,故事《瓜瓜吃瓜》。

活动过程:

1.猜谜语导入活动,引起幼儿的兴趣:

小朋友,我们来猜个谜语(有个绿衣郎,肌肤红又亮,生出小宝宝,个个黑脸膛),猜猜是什么?对,是西瓜。告诉你们有个小朋友,叫瓜瓜。为什么叫瓜瓜呢?你们想不想知道?我们来听个小故事。

2.教师完整地讲述故事一遍,提问:

(1)故事里说了些什么?

(2)瓜瓜他是怎么吃西瓜?吃完西瓜后,他怎么做?

(3)结果发生了什么事?

3.教师结合图片,再次讲述故事:

(1)瓜瓜吃到外婆带来的西瓜了吗?为什么

(2)后来,外婆摔了一跤后,瓜瓜怎么想,他又怎么做?

4.讨论:

(1)故事讲完了,你喜欢瓜瓜吗?为什么?

(2)如果你是瓜瓜,你会怎么做?

5.总结:

刚才小朋友们都听了这个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告诉我们吃完的瓜、果皮、废纸、吃剩的东西扔到垃圾箱里,不能乱扔,看到果皮废纸在地上、路上,我们也要扔到垃圾箱里)

附故事:

瓜瓜吃瓜

有个小朋友,他的名字可怪了,叫瓜瓜,他为什么叫瓜瓜呢?原来他生下来的时候,胖墩墩,圆滚滚,像个西瓜,所以他爸爸妈妈就叫他瓜瓜。

瓜瓜可爱吃西瓜啦,他一下能吃几大块,吃完了把背心往上一拉,挺着圆鼓鼓的肚子,用手一拍,嘭嘭响说:“西瓜在这儿呢!”

有一天,天很热,瓜瓜又闹着要吃西瓜,“妈妈,拿出一个小西瓜来,”妈妈对他说:“就剩这个小的了,先吃吧。等一会儿,外婆要来,说不定给你带个大西瓜哩!”妈妈把西瓜切了,就上班去了。瓜瓜斜着眼看了看西瓜,翘起嘴巴,心想:“哼,这么小也叫西瓜?可是他蛮口渴的,又想:瓜是小了点,说不定也挺甜哩!就拿起一块咬了一口。哎,一点儿不甜。

他吃完一块,心里生着气,一甩手把西瓜从窗口扔了出去,掉在了胡同里的路上。剩下的几块,瓜瓜气呼呼地咬了几口,就一块一块地从窗口扔出去。他想:要是外婆真的带个大西瓜来,那该多好!于是他就扒在窗台上,向胡同路口望着。

过了一会儿,来了个人。慢慢地走近了,没错,是外婆来了。她还抱着一个大西瓜呢!瓜瓜看到了,大声嚷:“外婆,我来接您了!”

外婆听见了,心里一高兴就加快了脚步。走到垃圾箱旁边,不小心脚踩在西瓜皮上,摔了一跤。手里抱的大西瓜,啪嗒一下,摔了个粉碎,外婆一边爬起来,一边说:“谁把西瓜皮扔了这一地!”

瓜瓜出了门,连忙把外婆扶起来。一边气呼呼地踩着地上的西瓜皮:该死的西瓜皮,哪个坏蛋扔的.。咦,西瓜怎么这么小?哎呀,这不是自己扔的吗?瓜瓜偷价看了外婆一眼,吐了吐舌头,悄悄地把西瓜皮一块一块地扔到垃圾箱里去。

瓜瓜看了看外婆带来的大西瓜,瓢儿红红的,一定很甜。可惜碎了,沾上了泥。他只好咽着口水,拿起碎瓜块往垃圾箱里扔去。外婆不知道西瓜皮是瓜瓜扔的,看见瓜瓜把西瓜皮扔到垃圾箱,说:“真乖,都像瓜瓜这么懂事就好了。”

幼儿园树的故事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幼儿理解故事内容,能融入故事情境中。

2、发散幼儿想象力,用适合的语言模仿打电话。

3、在体验、交流、表达中感受小动物之间,自己与同伴之间那美好、关爱的情感。

活动准备:

图片(树、小鸟、小老鼠、喇叭花)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师:森林里可漂亮了,让我们听着音乐一起去看看吧!

教师带领幼儿做律动《森林水车》进入活动室

二、理解想象

1、森林里可真漂亮,你都看到了什么?

教师讲述1d2小节

2、怎么办呢?小朋友们快帮它们想想办法吧?(幼儿讨论各种办法)

3、聪明的小老鼠也想了一个好办法,我们一起来看看是什么好办法?(出示喇叭花图片)

4、为什么小老鼠要在树下种上喇叭花呢?

5、为什么喇叭花会变成小电话?

三、学说对话教师讲述5d7小节

1、你听到了小鸟和小老鼠都说了些什么?

分角色扮演小鸟和小老鼠学说对话

2、如果你是小鸟和小老鼠,你们还会说些什么话呢?

3、这喇叭花电话可真好,可以让小鸟和小老鼠天天说着悄悄话,我们把它们的故事告诉其他小动物听听吧。

教师带领幼儿完整讲述故事四、结束活动小鸟和小老鼠不光说着悄悄话,它们还在电话里唱歌呢,听!

歌唱《打电话》结束活动活动延伸:

附故事:喇叭花电话一棵很高很高的树上,住着3只很小很小的小鸟,树下住着3只小老鼠。

小鸟很想去找小老鼠玩,可是它们还没有长齐羽毛,不会飞。小老鼠想去找小鸟玩,可是,它们又不会爬树。

一只小老鼠在树下种了棵喇叭花。

喇叭花爬呀爬,爬到了小鸟家。喇叭花开了,又圆又大,变成了小电话。

小老鼠在树下问:"喂,是小鸟吗?"小鸟们在树上回应:"喂,是小老鼠吗?"小鸟们为小老鼠歌唱:"滴答,滴答,滴滴答。"小老鼠为小鸟们念歌谣:"大尾巴长,大尾巴大……"一棵喇叭花,连着两个家,小鸟和小老鼠,天天说着悄悄话。

活动反思:

孩子们都非常开心。活跃。如果准备的更充分肯定更好。

幼儿园树的故事教案篇4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成语故事短小、生动,富有意义,因而适合儿童阅读。让学生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是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复述课文。学会9个生字,绿线中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解课文内容,知道三个成语的意思。会用“总是”、“不是……而是……”造句

2、过程与方法: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生在理解寓意懂的'过程中受到启发。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

教学重点难点:

1、清成语故事中精辟的语句,揭示其比喻义。

2、强朗读和复述训练。

3、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文朗读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达成目标:激趣揭题,讲解“成语”“则”的意思。)

1、同学们,我们头脑里已记下不少成语,你能说几个给大家听吗?

2、今天我们一起来读几个成语故事。

板书课题:6

成语故事三则

3、什么样的成语称为成语?(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

4、这里的则是什么意思?(相当于篇)

二、初读课文

(达成目标:同预习要求。读准字音,记住字型,把句子读正确。

启发学生质疑。)

1、布置课内预习要求。

过渡:课文给我们介绍了哪三则寓言故事了?请大家自己读课文。

(1)、轻读课文,边读边圈出文中生字。

(2)、拼读生字表中的生字,想办法记住字音、字形。

(3)、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4)、画出课文中不理解的词,准备质疑。

2、学生自学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情况。

(1)指导生字、正音。

chuō

sāi

fèng

yùn

(2)指导词语,注意正确书写。

夸口

俸禄

自相矛盾

画龙点睛

戳穿

围观

滥竽充数

张口结舌

(3)请你说说哪些字音容易读错,要提醒大家注意。

“楚”、“戳”是翘舌音;“奏”、“腮”是平舌音;“滥”、“禄”是边音;“竽”是第二声,不能读成第三声。

4、质疑不理解的词语,小组讨论。

文中的哪些词你不理解?让学生通过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三、指导预习及写字。

(达成目标:学习预习及正确书写。)

1、再读课文,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

2、指导书写习字册。

3、小组交流,预习下节课内容。

作业设计:

1、课堂作业

抄写生字词语

2、熟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每则故事的意思。

板书设计

成语故事三则

自相矛盾

滥竽充数

画龙点睛

幼儿园树的故事教案篇5

一、作品赏析

(一)内容简介 住在树林里的老奶奶为小朋友们找到了许多故事,可是她突然生了场大病,病好后就不能说话了,这可怎么办呢?聪明的老奶奶把故事一个个全包进了粽子里,谁吃了粽子,谁就会讲故事了……

(二)分析 通过讲述老奶奶把故事包进粽子里,然后再寻找吃了会讲故事的孩子的曲折经历,引发孩子们对粽子的美好向往,同时激发起他们学讲故事的愿望。

(三)情节分析 密密的树林里有一座房子,里面住着谁呢?一位躺在床上、头上敷着毛巾的老奶奶进入了小读者的视线:啊,住在里面的老奶奶病了!小读者是否很担心呢?

拄着拐杖的老奶奶出现在屋外,她的病好了,可是她拿着白米和叶子做什么呢?

小动物们都来吃包着故事的粽子,可是“吱吱吱、哩哩哩、叽叽叽……”不同小动物的叫声一定引起了孩子们的兴趣,也引发了焦虑:松鼠、狐狸、百灵鸟……它们不会说话!

于是小动物们找到了会说话的小姑娘,并动脑筋把她带到了老奶奶家,小读者的焦虑此时可以放下一半了。看,小姑娘吃了香喷喷的粽子,给大家讲了一个又一个故事……小读者一定也很想听听吧!

(四)角色分析 故事中的老奶奶胖胖的身体、自自的头发、围着围裙,除了生病的那幅画面,都是笑眯眯的、慈祥的表情,让人一看就觉得很亲切。

故事中每个小动物的出现大都是笑眯眯、可爱的样子,温顺的性格一览无余。而在找不回小姑娘的那刻,每个小动物的眉毛纠结、嘴角下垂,显露出它们的苦恼。

小姑娘慌张、惊讶、开心的表情变化,正是她对“粽子里的`故事”从不知道到了解的心理转变过程,刻画得入木三分,让人印象深刻。

(五)图画分析 1.画面构图、色彩

画面的色彩明亮,大片黄黄的、橘色的暖色基调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也能感受到故事所传递的温暖、祥和的气息,凸显了故事的。

在构图上,作者运用了大片的、简单的背景来烘托人物和,使得人物的动作和表情十分清晰,突出了故事所要表现的主要情节。

2.图画中蕴藏的细节

图画书中老奶奶的发髻、褂子和布鞋,小姑娘的朝天辫、花棉袄配小绿裤的服饰打扮,还有小背篓、小陶盆以及溪边淘米、洗粽叶的画面……这些细节的刻画与故事的主线“粽子”串连起来,展现出

浓浓的民俗韵味。

(六)语言分析 故事中的文字优美,娓娓道来,其中也不乏跌宕的情节,增强了故事的可读性。

“吃吧吃吧,吃了粽子讲故事”这句话反反复复,贯穿整个故事,使小读者读上去既琅琅上口,又充分表达了老奶奶的美好心愿。

“粽叶”和“粽米”对于幼儿来说是新出现的词汇,但加上了“又青又香”和“又圆又白”这两对形容词就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了。

“采、洗、包、吃、讲”这五个动词将整个故事的情节串连起来:采粽叶――洗粽米――包粽子――吃粽子――讲故事。

象声词“吱吱吱、哩哩哩、叽叽叽”的出现既表现了不同动物的叫声,同时也使得整个故事更具童趣。

二、活动设计

(一)活动设计1

1、设计思路 老奶奶有许多好听的故事,可是她突然生了场大病,病好后就不能说话了。为了把故事讲下去,聪明的老奶奶把故事全包进了粽子里,并在小动物们的帮助下开始寻找吃了粽子会讲故事的小朋友……

优美的故事娓娓道来,不禁引发了孩子们对粽子的美好向往,也同时激发了他们学语言、讲故事的愿望。

2、活动目标 (1)听故事,理解老奶奶让大家“吃了粽子讲故事”的美好愿望。

(2)乐于参与传话、词语接龙等语言游戏,体验听说的乐趣。

3、活动准备 图画书、ppt课件

自制大粽子两只:一只用来“传话”,一只用来“接龙”

粽子糖若干

4、活动过程 (1)经验回顾,引发兴趣

出示封面:

一吃过粽子吗?粽子里有什么?

一听说过包着故事的粽子吗?今天就来听一听《粽子里的故事》。

(2)倾听、理解故事情节

①包粽子(出示第1~5页):

一生病前,老奶奶有什么本领?

一老奶奶为什么要包粽子?她有什么愿望?

小结:原来,老奶奶的愿望是:吃吧吃吧,吃了粽子讲故事。

②吃粽子(出示第6~1 2页):

一谁吃了老奶奶的粽子?它会讲故事吗?

一学学小动物吃了粽子后的样子。

小结:小动物们虽然吃了粽子,但是它们不会说话,所以不会讲故事。

③讲故事(出示第1 3~22页):

一小动物用什么办法找来小姑娘吃粽子?

一小姑娘吃了粽子后怎么样?

小结:小动物们为老奶奶引来采蘑菇的小姑娘,小姑娘吃了一个又一个粽子,讲了一个又一个故事。

④完整欣赏故事:

一小姑娘带着一肚子的故事回家了。如果你是小姑娘,你回家后会做什么呢?

(3)迁移运用,开展游戏

一老师这里有几只大粽子,我们一起来吃粽子讲故事吧!

①(拆开第一只粽子。)传话游戏:

玩法:将幼儿分成两组,将词组传给每组的第一个,幼儿依次传话至最后一个,公布答案,比比哪组传的准确率高,哪组便获得品尝粽子糖的机会。

规则:传话者要附在听者耳边传话,声音不能响但应清晰;听话者要仔细倾听传话内容,尽可能正确模仿并传递。

②(拆开第二只粽子。)词语接龙:

玩法:将幼儿分成两组,教师说出词组后,由两组幼儿轮流依次接龙,直到接不上为止,接上的一组可获得品尝粽子糖的机会。

规则:词头接词尾,可同音相接。

(4)延伸活动 一你们吃了粽子也练了讲故事的本领,这里还有最后一只粽子,里面有许多好听的故事。老师把它放在区角里,下次你可以和朋友一起去试试一边吃粽子,一边故事接龙哦。

(二)活动设计2

1、设计思路 孩子们见过粽子、吃过粽子,但不了解粽子。包粽子、吃粽子作为我国民间节日“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之一,以故事主要线索的形式出现,更易于为孩子接受和理解。怎样

包粽子?吃粽子的由来是什么?端午节还有哪些民俗活动?结合“我是中国人”的大班,《粽子里的故事》将引发二场孩子们关于“粽子”的大讨论以及“端午”热。

2、活动目标 (1)熟悉故事情节,能学说老奶奶的心愿。

(2)了解一些端午节的习俗,和朋友一起品尝粽子,分享节日的快乐。

3、活动准备 镑图画书、ppt课件不同形状、不同馅料的粽子图片

不同馅料的粽子若干,餐刀、水果叉若干

4、活动过程 (1)导入激趣

一(播放课件。)你吃过粽子吗?粽子里有什么?

一(出示图片。)你还看到过怎样的粽子?

一听说过粽子里的故事吗?

(2)讲述故事

①完整讲述:

一老奶奶为什么要包粽子?

一谁吃了粽子?最后谁会讲故事?

一粽子里包着的到底是什么?

幼儿园树的故事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绘本画面理解故事,体验绘本故事的的童趣。

2、尝试画圆并添加线乐于用绘画的方式大条组合画成小鱼等图像。

3、培养幼儿细致观察与大胆想象的能力。

活动准备

油画棒、绘本《小鱼逃走了》,卡纸制成的小鱼一条。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出示小鱼,激兴趣:你们看,这是谁呀?原来是一条美丽的小鱼。它长得什么模样呀?

教师:圆圆的大身体,圆圆的小眼睛,还有一条肉骨头似的小尾巴真可爱。小鱼的样子小朋友一定要记住呀。(教师边边在白纸上将特征画出来)

二、在观察、理解中体验发现的乐趣。

1、引导幼儿看看,说说自己的发现。

(1)师出示(鱼缸画面):你们记住小鱼的样子了吗?这条小鱼却一点都不开心,他为什么不开心呀?(鱼儿说:我一个人在鱼缸里没有朋友,太寂寞了,我决定逃走,去找朋友!”)小鱼不见了。请小朋友去找找吧,看看小鱼躲在哪儿了?

(2)幼儿自由分组观察画面,教师指导。

2、集中交流,引导幼儿说说,讲讲体验发现的`乐趣。

(窗帘画面)小鱼会逃到哪儿呢?(窗帘上)他为什么要躲在窗帘上呀?

(花盆画面)呀,小金鱼又逃走了,这回躲在哪儿了呢?他为什么要躲在花盆里呢?

(瓶子画面)哎呀,哎呀,小金鱼又逃走了。这回躲在哪儿了?他为什么要躲在糖罐里呢?

(玩具屋画面)小鱼又从糖果盖的缝隙里逃走了,这回他会躲在哪呢?

3、引导幼儿想像。

:小朋友刚才说的真棒,小鱼又逃走了,它还会躲到哪儿呢?(幼儿想象)?(引导幼儿说完整句小鱼躲在××)

三、画小鱼

1、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小鱼会躲在××,会躲在××,还会躲在××。小朋友讲得真好。小鱼想请你们帮他躲起来。

2、老师提出作画的方法:先画小鱼再画小鱼的朋友。

3、幼儿大胆作画。

四、欣赏作品

1、欣赏幼儿作品,从画面上边说说猜猜小鱼躲在哪儿?那里还有谁?

2、(欣赏大鱼池画面):小鱼又逃走了,逃去了大鱼池,小鱼说:我回家了,这里有我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大家在一起是多么的快乐,我再也不逃走了。请小朋友找找那只小金鱼在哪?

五、延伸:

老师这里有一本书名字叫《小金鱼逃走了》,讲的就是小鱼逃来逃去这个好玩的故事。小朋友可以到图书角去看看小金鱼还逃到哪里去了,请你把它找出来。

幼儿园树的故事教案篇7

活动目标:

1、通过创设情景、肢体动作、手指律动等形式,初步感受乐曲欢快、跳跃、活泼的特点。

2、幼儿尝试与同伴合作创编不同的肢体动作表现小鸟玩的游戏动作。

3、体验音乐带来的想象,感受与同伴合作音乐游戏的快乐。

4、鼓励幼儿乐于参与绘画活动,体验绘画活动的乐趣。

5、鼓励幼儿大胆正确的上色。

活动过程:

(一)情景与节奏

1、出示手偶互动,引发兴趣。

2、带领幼儿进行一些对乐曲相关的节奏练习。(如:点点手、拍拍翅膀等)。为后面幼儿创编小鸟玩的游戏做准备。

(二)师幼分享对音乐的想象与感受,帮助幼儿理解、记忆音乐的性质与结构。(教师边讲故事边做动作,幼儿倾听音乐。)

1、提问:

(1)小鸟们在草地上做了哪些动作?

(2)小朋友们看到小鸟手上的动作变了几次?

(3)小鸟脚下的动作变了吗?

2、教师带领幼儿做规定的动作2次,熟悉乐曲。

(三)感受乐曲的欢快、跳跃,尝试创编不同的肢体动作来表现小鸟玩的游戏。

1、教师引导幼儿创编小鸟的上肢动作表现音乐。

提问:小鸟除了拍手、扇翅膀,还会在草地上做哪些动作?

(1)分别请4名幼儿创编小鸟玩的游戏动作,感受音乐的节奏。

2、教师带领幼儿做轮流玩的游戏,表现音乐的欢快、跳跃。

(1)教师与全体幼儿玩轮流的游戏。(提要求:教师做,小朋友仔细看、认真听音乐、记动作,当老师给手势的时候再模仿老师做的动作做一次)

(2)教师加入2个动作与全体幼儿玩轮流的游戏。

(3) 1-2名幼儿当发起者,玩轮流玩的游戏。

(4)将幼儿分成4小组分别依次合音乐节奏做游戏。

(四)幼儿游戏

1、请幼儿两人合作进行游戏,讨论两人合作可以怎样合作做动作?并完整的进行音乐游戏。

(1)两个幼儿第一次合作进行游戏。

提问:

你们喜欢刚才小朋友们做的哪些动作?如果两个人合作怎么做?

(2)交换朋友进行两人合作游戏。

提问:两个人合作还可以做哪些动作?

2、讨论三个或以上幼儿一组创编什么动作玩游戏,提升幼儿的创造经验。

提问:你们喜欢两个人合作的什么动作?如果更多人一起做这个动作怎么做?

(1)尝试第一次3-更多人_一组进行合作。

(2)鼓励幼儿创编更丰富的动作与朋友合作做小鸟的动作。

3、幼儿自由选择角色玩游戏2-3次,强化幼儿的游戏规则和自己的角色。

(五)跟随音乐走出教室,结束活动。

附故事:

一只疯狂的小鸟来到草地上玩起了快乐的游戏。它一会拍拍手,一会扇扇小翅膀。玩的很开心。突 然,一只凶猛的猪猎人窜了出来,小鸟悄悄的跟在它的后面,仔细观察它的动作,猪猎人做什么动作,小鸟也做什么动作,它往前走,小鸟也往前走,后面好像有声音,猪猎人_转身,小鸟们都变成了小花、小草、木头人,逃脱了猪猎人的追赶。

活动反思:

1、以歌唱的形式导入两个问题:在哪里有阳光?在哪里有花香?一下子抓住了幼儿的注意力,使活动有了良好的开端。

2、回答问题的方式设计的很巧妙,不让幼儿用口头语言来回答,而用绘画语言来回答。在幼儿作画的同时听赏歌曲,调动了幼儿视、听觉感官同时介入,提高了学习效果。

3、小鸟的介入极大地提高了幼儿的创编兴趣,使得每个孩子都急于将自己的美术语言用口头语言表达出来,并转变成小朋友们喜欢的歌曲。

4、图谱运用的恰到好处,既帮助幼儿理解了歌词又帮助幼儿记住了旋律。

5、让能力较强的幼儿当小指挥,促进了每个孩子在不同水平上的提高。

6、创编的环节可以再延长些。因为孩子感兴趣,思维可任意驰骋,创造力可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幼儿园树的故事教案7篇相关文章:

中班语言故事狼来了教案7篇

贝的故事的教案参考7篇

故事蹦教案通用7篇

美术活动树的教案模板6篇

水与墨的故事教案模板7篇

幼儿园故事比赛活动方案8篇

听故事教案5篇

听故事教案参考6篇

贝故事教案8篇

听故事教案优秀6篇

幼儿园树的故事教案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85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