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读后感参考7篇

时间:
Animai
分享
下载本文

通过写读后感,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作者的创作意图,读后感的精彩表达能够让读者对书籍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励他们去探索更多相似的书籍,以下是丫丫文章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沉默读后感参考7篇,供大家参考。

沉默读后感参考7篇

沉默读后感篇1

读完《沉默的大多数》,试图想表达一下自己的观点,却发现我和作者的看法基本一致,这样写下来只能照抄原文了。不是我自大,只是此时此刻的我已被作者成功洗脑了!开口的权利似乎被征上了税金。

一如作者的观点,话语的世界可以分出两级。一极是圣贤的话语,这些话是自愿的捐献。另一极是沉默者的话语,这些话是强征来的税金。在这两极之间的话,全都暧昧难明,模棱两可:既是捐献,又是税金。在那些说话的人心里都有一个税史。

既然谈到纳税,不得不说一下那些开口读书人。中国的读书人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就是交纳税金。即使做纳税人也要做一个合格的纳税人——这是难听的说法,好听的说法就是以天下为己任。

王小波曾经是一个沉默的人,不喜欢在各种会议上发言,也不喜欢写稿子。然而当作者不再沉默时,却有着强烈的感受,有如丧失了童贞。违背了他多年的积习,不再属于沉默的大多数了。但作者还不至于感到痛苦,只是有点轻微的失落感。然而这并不代表自己也是一个合格的纳税人,满足了自己的责任感。只是作者觉得如果这么做,大家会看到一个最大的废话篓子,这便是是另一种责任感。

谈到废话篓子,我就会联想到那些鸡汤和官话套话。他们有着最好的发言机会,顺应着大部分人的想法,说着读者喜欢听的言语,一味的迎合读者。这样下来他培养了读者,读者也有可能成为了下一代的他们。与其这样,沉默的大多数该怎么做呢?

首先沉默的大多数是一个巨大的弱势群体,他问保持沉默的愿意多种多样。有些人没能力,或者没机会说话;还有些人有隐情,不便说话;还有一些人,因为种种原因,对于话语的世界有某种厌恶之情,作者就属于最后一种。作为最后一种人,也有义务谈谈自己的所见所闻。

沉默读后感篇2

?沉默的大多数》是王小波的一本杂文随笔集,它以轻松幽默的笔调来解析身边复杂的事态,让人捧腹之余更多的是深深地思考,从中体会阅读的快感和思维的乐趣。这本书虽然写于九十年代,但它闪烁的自由主义之美穿透时间的阻隔,今天读来仍有启迪心灵的力量。

读王小波的杂文会让我想起鲁迅的杂文,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但鲁迅的杂文具有对敌的战斗性,他的杂文是匕首,是投枪,是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他的语言在辛辣、幽冷中带着深重的悲怆。

王小波的杂文,更多的是轻松幽默,其荒诞不经的想象力和妙趣横生的叙述方式往往赢得读者更多的会心的微笑。微笑之余,引起的却是心灵的震动和深深的思考,那个时代发生的那些人那些事,现在想想是觉得荒诞可笑,但却是真真实实发生在身边的事,是作者亲身经历的事。比如他的《肚子里的战争》一文,是王小波插队时的故事,他住院时碰到一哥们犯了阑尾炎要手术,但当时医院里没有大夫,都是工农兵出身的卫生员——真正的大夫全都下到各队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去了。于是一个阑尾炎手术开了三小时也没找到阑尾,急得主刀大夫把他的肠子都拿了出来,上下一通紧捣。眼看天色越来越暗,别人也动手来找,那哥们被人找得不耐烦,撩开了中间的白布帘子,也去帮着找。

最后终于在太阳下山以前找到,把它割下来。这个看似太离谱、太荒唐、太不可思议的故事就是作者亲历的事,他轻描淡写的叙述初而令人捧腹,继而令人叹息,最后令人想流泪,这就是王小波杂文的艺术魅力。《沉默的大多数》中有好多这样的文章,如《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等等,都是让人读了不会忘记的文章。

其实我对王小波知之很少,还是从他夫人李银河为他写的祭文中稍有了解的,我一直在想,这是个怎样的人呢?能让他死后好多年,各种版本的`作品本层出不穷,盗版书也热卖不止。恰逢农工党苏州市委举办了“重温经典,学新知新”读书节活动,参加的党员可以选本书读,我毫不犹豫的选了王小波的《沉默的大多数》。王小波生前就像这书名一样,只是沉默的大多数中的一个,他文学的全部目的也非常质朴和简单:我要试着创造出一点美。

我想我们每一个人如果都能创造出一点点美,那么生活一定是有趣的。像王小波那样努力做一个有趣的人,在gdp和房价的生长中保持着曼妙的想像力和激情,生活可以沉默但不能无趣。作者:谢庆琳

沉默读后感篇3

作者王小波,众所周知是一位特立独行的作家,他的作品描写和叙述都很生动,甚至是充满了露骨的真实。由此在我看来,与其说他是一位小说家,不如说他是一名斗士,为自由而战的斗士。

?沉默的大多数》这是一本杂文集。作者自身对名字是这么解释的——大体意思是这样的:自从我成人以来,所见到的一切全是颠倒着的。在一个喧嚣的话语圈下面,始终有个沉默的大多数。既然精神原子弹在一颗又一颗地炸着,哪里有我们说话的份?但我辈现在开始说话,以前说过的一切和我们都无关系——总而言之,是个一刀两断的意思。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中国要有自由派,就从我辈开始。可是,这么多年过去了,现在的中国似乎任然没有实现真正的“自由”,这真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

我们都知道杂文的精髓在于批判,而“胆子”似乎是很关键的一环。本书的开篇《沉默的大多数》,给我们讲述了他的动机,但看起来更像一杯壮胆的烈酒。他说自己因为“幼年的经历、家教和天性谨慎,是我变得沉默的起因”,这在我看来是一个对我们整个社会文化环境的隐喻。

我们如今是一个浮躁的社会,便捷的互联网、通信设备和交通工具,在带给我们便利的同时,也逐渐消磨着我们的耐心,让我们变得越来越不耐烦,同时我们内心又常常空洞肤浅,沉默地对待周围的人,同时在虚无的网络中寻找虚无的知己,在现实的社会中面对封闭的自我。

不得不承认,我也属于那沉默的大多数,对于生活中很多事都抱着不敢说、不能说、不必说的心态。在我周围,像我这样性格的人特多——在公众场合什么都不说,到了私下里则妙语连珠,换言之,对信得过的人什么都说,对信不过的人什么都不说。

龙应台 女士曾大发感慨,问中国人为什么不说话。她在外国住了很多年,几乎变成了个心直口快的外国人。她把保持沉默看做是懦弱,是不对的。是一种错误生活方式!“她举了好几个连续的例子说明了各种各样的”沉默“。这样的沉默,其实是一种逃避,是一种”各扫自家房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冷漠。

沉默不一定是坏事,但在需要声音的时候保持沉默就是一种懦弱,一种对生活,对困难的`逃避,对人类的冷漠。也许有人对王小波的看法并不赞同,但你不得不承认,他敢于质疑善于批判的态度是绝对值得尊敬的,这是一个群体精神进步的源泉。我们需要像王小波一样的斗士,需要斗士一样的战斗精神。

最后我希望我们大家都能做到像王小波书中所写的那样——当一切开始以后,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什么让我害怕的事情了,只希望我们以后面对生活,面对生命的时候,不再害怕!

沉默读后感篇4

这本书本来是想写到每周推荐里的,一不小心,写得有点多。逻辑不是很清晰,显得有点啰嗦杂乱,想到哪儿说到哪儿,大家见谅。

一开始看到这个书名以及听别人介绍误以为这本书想表达的意思就是中国的大众太沉默了,大家面对问题都选择不说,于是作者鼓励大家说出自己的想法,鼓励民众意识觉醒。现在读完我知道当时的理解太简单了,沉默的大多数只是这本书里的一篇文章,书里还有很多文章讨论了其他的一些社会问题。而在当时那个年代,光是能有意识去思考这些问题就很不错了,何况还够胆写出来,非常不易。王小波说他曾经也是沉默的大多数中的其中一人,现在变得不沉默了,想要说点什么,但我认为他并不是鼓励大家都去说,毕竟,有独立思考能力,有批判精神并敢于说出来的人还是少数,多数人只是复制粘贴别人的说法而已。所以重要的不是说不说,而是思不思考。

其实自古以来,不思考的人是居多的,有些是不愿意思考,有些是没有能力思考。也只有这样社会才能稳定,如果人人都“没事瞎捉摸”,去思考人生意义,去思考社会问题,那么社会就容易动荡,而统治阶级是厌恶动荡的。所以我们这个民族一直就习惯性的沉默,从小父母就教我们做人要低调,做事也不能张扬。到了学校老师教我们,沉默是金,多听少说,韬光养晦,厚积薄发。进入社会,越来越多的人生经验也告诉我们枪打出头鸟,祸从口出,一定要谨言慎行。

有人说这是中国人自卑的劣根性导致的,鼓吹西方文明敢于表达自己,直抒胸臆的坦率。我倒不能完全认同这种妄自菲薄的说法,这其实是两种文化的差别,没有高下之分。直话直说有它的好,沉默以对也有它的利,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

暂且不论沉默是不是一种美德,但我相信沉默是很有力量的,不是空洞的沉默,而是有自己思考和韧性的沉默。就像我前不久的一篇文章里提到的,我很欣赏把说话的功夫都用来做事的人,很酷。但是,如果真有话想说,实在也无需强忍。就像男儿有泪也可轻弹,没有眼泪不用硬挤一个道理,憋久了容易憋出内伤。

某种意义上说,我也算是一个沉默的人,虽然偶尔写写随笔,咋咋呼呼的。但其实真正看我文章的人应该知道,我表达的东西都是比较中立的,态度也算谦逊。会刺痛别人的话我一般是不说的,一方面是我本就持着多元的价值观,认为很少有东西是非黑即白的,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不愿去和人争执,从小养成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惰性。

坦率的讲,我在某些方面的独立思考能力是欠缺的,所以读到这本书感触颇多。因为刚看完《乌合之众》,所以对于《沉默的大多数》里提到的一些观点算是加强了认知。比如群体是盲目无知的,并不以理智去判断和决定,而且再优秀的个体陷入群体之中都容易变得愚蠢,另外群体意见的传染性也是极强的。

我想也正是因为这样,王小波的文字里没有那么多的煽动性,从他的文章里看不出愤怒和呐喊,他只是以一种隐喻、缓和的方式说自己的思想,讲自己的道理,因为他本人就很反感洗脑,所以他不是要把他相信的一套灌输给你,而是提醒你应该去独立思考。他想去感染的也并非一帮愚昧的群体,而是希望启发一个个理智的个体,当这些个体的数量达到一定规模的时候,量变也就可以产生质变了。所以说这样的作家和这样的文章可以算是社会质变的催化剂,对社会精神文明的进步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但我不敢说自己喜欢王小波,因为我确实没这个资格,迄今为止,我只读过他的这本《沉默的大多数》,所以对这个作家我远远谈不上喜欢。但是我觉得他的文字确实有理有据,而且能启发我去思考。如果说读这本书需要花5个小时,那我认为因这本书去思考起码需要50个小时,几乎每一段话都值得细细琢磨。

身边真正喜欢王小波的朋友,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特点,独立思考能力较强,具备批判精神。这正是在如今这个信息泛滥的年代显得尤为重要的能力,如果没有基本的对信息的辨别能力,就只能人云亦云,甚至盲目粗暴。这也是为什么会有所谓的“爱国志士”去烧砸同胞的汽车,为什么会有网络喷子无脑喷人,为什么一些没有意义的东西会莫名爆火。

而有着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往往也会选择沉默,也许是觉得说了没用,又或者是觉得说得太多显得轻浮,自己心里明白就好。这其中又有一部分人是看不起其他人的,看不起不会思考的人,同样也看不起把自己的'思考说出来的人。当然这种清高或者说傲慢也是有道理的,这是每个人的权力,我认为也应该尊重这种真实表达的傲慢,尊重这种可能推动社会进步的沉默。

但是我还是想就此多说两句,我们当中很多人学到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批判精神,然而却没有学到的是对其他人的尊敬,我说的是发自内心的尊敬而非表面假装的谦逊。就算思想比别人独立,懂得明辨是非,没有随大流,那也不能说明你就高人一等,我没发现王小波的文字里有对愚民愤怒的戾气,也没有站在道德制高点的冷嘲热讽。在我看来,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是聪明的人,但真正在聪明的基础上还懂得尊重他人的人才能算的上有智慧的人。

我很尊敬的一个人告诉我:凡是人,皆须敬。这是我从他那儿学到的第一课也是最重要的一课。现在有的人很喜欢通过卖弄自己的权威,来辱骂或为难别人以达到心理的满足,其实这是一种很无知而懦弱的表现。他们不知道,大家绕开脏东西走,不是因为害怕它,只是害怕弄脏了自己而已。

沉默读后感篇5

还记得第一次读到王小波的文字,是在读研期间。在那座爬墙虎铺满整墙、建于六七十年代的图书馆里,在写论文困乏时,我四处翻看小说打发休息间隙。无意翻到王小波的文字,已不记得是哪段文字了,只记得我被他妙趣横生的叙述方式、荒诞不经的想象力、酣畅淋淋的表达所吸引,看着很过瘾,以至于一口气就接着读了下去,直到图书馆的闭馆铃声响起,我才意识到自己是来写论文的,匆匆收拾好东西离开了图书馆。于是,后来就自己买了这本《沉默的大多数》。

这是一本杂文集,内容涉及历史、政治、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既有阳春白雪,又有下里巴人,既有政治导向意味很重的部分,也有个性鲜明的部分。每篇杂文的标题都很特立独行,看似八杆子打不着的几个词就组成了一个标题,比如“皇帝做习题”、“一只特立独行的猪”、“长虫·草帽·细高挑”等等,让人迫不及待地想要读下去;短文开头常常从贴近生活的事情讲起,把平常的琐事和深奥的道理糅在一起;文中每次引经据典、借用俗语都显得很自然,毫不突兀。读这样的文字,就像是与文学巨匠在做面对面地交流,感受他的博学,接受他的熏陶。

这本杂文集中,说了很多中国人的国民性,与林语堂的《吾国与吾民》有异曲同工之处,比如中国人不太懂幽默、比较寡言少语、有受虐受压迫倾向等等。不得不提的是开头第一篇杂文《沉默的大多数》,分为六个小节讲述了王小波他自己怎么从怀疑话语、不爱说话的小孩转变为走进话语圈的文学创作者,因为他感觉“有义务谈谈子自己的所见所闻”,所以他最终挤进了话语圈。他说大家之所以保持沉默,原因有些是因为没能力或没机会说,有些是因为有隐情不便说,有些是因为对话语世界厌恶。这让我开始思考,现在很多大学生为什么他们“在公众场合什么都不说,到了私下里则妙语连珠”,在课堂上不主动发言甚至一问三不知,在课后以及微信qq等各种社交平台上吐槽起来却妙语连珠,一个堪比一个精彩。这样看来,他们不是因为没有能力而在课堂上保持沉默,也许是出于对课堂这个公开场合的担忧,又或者与老师对话让他们提不起兴趣。不管是哪个原因,如果出于对这个课堂、对这次学习有一种责任感,那么我想他们也会像王小波一样,做一个主动掌握话语权的人。

读到《用一生来学习艺术》这篇时,我心里有很深的'感触。我是个没有艺术细胞的人,画画不好,即使是临摹也能临个四不像,也欣赏不了什么世界名画;唱歌唱不在调上,甚至还可以在合唱的时候把别人带偏……王小波开篇就说理科老师比文科老师提到更多的艺术,想起来,好像我的化学老师在完整地做完一个实验并且分毫不差地得到所有的反应和现象时,他也说过类似的话“怎么做对是科学,怎么做好是艺术”。文中,他通过对杜拉斯、道乾先生、穆旦先生作品的怀念,道出了“比之科学,艺术更能使人幸福”的感叹。诚如王小波所言,科学教给人的是规则,艺术作品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给人以精神世界的饱足感。

读完这本杂文集,收获的不仅仅是王小波播种的精神食粮,文中提到的诸多优秀作品,他们是经由王小波删选后呈现给我们的,我想这些也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汲取到我们自己需要的营养。

沉默读后感篇6

通过学习《可贵的沉默》这篇课文,我受到了很大启发。

这篇课文讲了有一天老师在课堂上问孩子们,父母是否知道他们的生日以及生日那天父母是否祝贺。教室里沸腾起来,孩子们争着说:“知道,知道的!”当老师问:“谁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的,请举手。”“有谁在爸爸妈妈生日那天祝贺他们生日快乐的,请举手”的时候,教室里寂静无声,没有人说话,没有人举手。结束这堂课时,老师给孩子们提了个建议,让孩子回报答父母的爱。孩子们采纳了建议,父母们感到很欣慰。

读了这篇课文,我仿佛看见了妈妈在辛辛苦苦的干活,看见了妈妈在给我洗脚。妈妈的叮咛就像春风吹过。我想:是啊!爸爸妈妈做了这么多事,都是为了我能健健康康地成长,我一定要报答父母的爱。 回家以后,我就以实际行动报答了父母对我的爱,吃完晚饭,就主动洗碗、拖地。爸爸妈妈看了,乐滋滋地说:“我的儿子长大啦,都会帮爸爸妈妈分担家务了!”我听了,心里美滋滋的。

父母的爱是无私的,我们要学会感恩。正如《今天,我十岁》这首诗写的那样:“十岁的我们已经长大,懂得感恩,我们明白该如何回报!”

沉默读后感篇7

博尔赫斯有句普通的名言,他说当作家写作的时候,他总是写他能写的东西,而不是写他想写的东西。我之所以说它是“普通的名言”,一方面我觉得他道出了书写本身某些难以言传的神秘;另外一方面我也觉得博尔赫斯道出的不过是一种写作的常识。是的,我毫无疑问肯定这是一种常识,被书写者自身因为沉迷于写作本身而忽略的常识。我们写作有多重的目的,但是无论多么复杂的目的都会自然导向一个方面:我们觉得通过写作能了解这个世界所不为人知的那一面。但是很奇怪,一旦我们觉得仿佛获知了这个世界的奥秘所在的时候,我们往往发现通过写作所传递出的貌似高深的东西其实大都是常识。这样以来,我们写作的终极目的发生了变化:我们原本以为是在发掘真理传递真理,其实我们不过是说出了某种常识。我们通过写作所做的不过是普及常识。写到这里,我想起了王小波。

我真正开始写作的时间是进入大学,是从进入大学的图书馆开始。而后的一段时间,我把我写作的文稿拿给我的一个老师看。令我十分惊讶的是,她对我的大部分文章都赞赏有佳,唯独对我原本十分看好的一篇关于王小波的评论文章提出严厉的批评。那个时期我十分喜欢王小波的文章,为了写好那篇评论文章,我甚至专门去书店把王小波的文集购入囊中。对于一个平时十分清贫的大学生来说,这样奢侈的购书经历自然十分的少见。所以可想而知我在这篇文章中倾注了多少心血,但是独独就是这篇文章遭到了否定。我自然十分的不悦,但是我当时可能觉得我的老师根本对王小波不了解所以才这样妄下定论,所以我后来又把王小波的杂文集《沉默的大多数》拿给她看,希望她从中给我文章一些认同。但是更没有想到,过了不久,我的老师主动约我谈谈。我以为她可能对我的文章有新的认识,兴冲冲感到她的办公室,却看到她严阵以待,很严肃的表情给我谈话。我有些忐忑不安的刚刚坐下来的时候,她开口就说,以后最好不要读王小波的作品,这种人写出的东西怎么能模仿呢。说着她还翻开我拿给她的那本《沉默的大多数》,里面很多地方都折叠做了记号,她指着书中的某个段落说,一个作家怎么能这样写东西呢?竟然把自己早年偷偷的拔别人自行车的气门芯事情写出来宣扬,而且还对此洋洋得意。最后她用一种总结的口气说,这样没有道德感,没有社会责任感的作家怎么可能是一个高尚的作家!而且他的文体十分的散漫,大都是废话,语义重复不说,宣扬的都是很多低俗的价值观,我希望你不要学习这样的写作,多学些古典作家,模仿他们的写作,诸如此类。当时的我被她温柔的训斥弄的无可辩驳。但是我突然又有了一些庆幸,我庆幸的是当时并没有把王小波的小说《黄金时代》拿给她看,否则一定加上一条看淫秽小说的罪名。

在这里我提到了我的老师。我需要说明的是,我始终对我的这位老师充满敬意,她实际上是我大学期间最尊敬的一位老师。所以尽管我不能同意她当时对王小波的一系列批评,但是我已经意识到我们对写作本身有不同的认识。在我的老师看来,写作是一件很神圣的事情,我们通过写作发掘、传递、宣扬乃至说教真理,通过写作提高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我们要在写作上作一个社会的楷模,给社会发展一种良性的引导。所以从这个角度出发,她不允许我们在写作中犯错,不允许写作中的不道德,不允许在写作中宣扬一种纯粹个人的价值观,要把写作的神圣义务贯彻到底。而在当时的我看来,写作就是一种纯粹私人的事情,写作的痛苦,写作的愉悦都与个体有关。我无法把写作当作一种教化和宣扬某些社会理念的手段。我所“能写的”和“想写的”无法统一。我所能写的无非是从我的一个个体出发,讲述我一个人和我背后通过有限的阅读积累起来的故事;而我想写的则实在太多,已经脱离了我个人所能承担的范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喜欢王小波。

但是毫无疑问,现在的王小波已经面目全非了。他由原来的一遍遍讲述从自身写作经验获得的常识的王小波变成了现在被过度阐释变成神话的王小波。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转变,王小波生前写作的时候不止一次说他在讲述常识,但是现在我们认为他讲述的都是真理。一个华丽的转身之后,王小波成为了神话,以至于去世十年之后,我们(包括写这篇文章的我)还在不遗余力的写文章祭奠他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双目失明的博尔赫斯在他七十多岁的时候,写了他对自己一生的总结。他说,我觉得我已经写了我的最好的作品,然而,我不认为我的写作生命已经结束了,从某种意义上说,和我年轻的时候相比,现在的青春距离我更近了。这是一位享誉世界文坛的老人对自己一生谦卑而自足的总结。我们丝毫不认为这是一种夸大,当博尔赫斯说“我已经写了我的最好的作品”的时候。当然,我们不可能猜测说王小波去世之前十分也如此这般的想过他的一生。实际上,我觉得这是不可能的。王小波去世的时候很可能是痛苦缠身,他不可能如此悠闲的思考这个问题。但是我想表达的是,无论王小波生前十分这样想过这个问题,他的短暂的一生都是一种遗憾,他的写作更是遗憾。无疑,他在写作的道路上可以走得更远。

王小波生前很看好自己的`小说,而不是自己的杂文。但是被公众迅速接受的却是他的杂文。实际上这并不奇怪。对于王小波来说,写小说是纯粹私人性的一面,他喜欢在自己的小说中天马行空的想象和虚构,在他的小说世界中,虚构等同于现实。而在进行杂文书写的时候,他所显示出的是他公众的一面,需要承担道义和责任。但是正如“能写的”和“想写的”总不统一,长期形成的焦虑和分裂让他不堪重负。《三联生活周刊》的主编,把王小波的杂文一度推向公众前台的朱伟先生就曾披露,王小波写杂文后来无法忍受自己写作方面灵感的枯竭而痛不欲生。我认为,正是王小波被看好的杂文害了他,他实际上向往的还是那种写小说的生活。他生前实际上很想从公共写作领域中退回到私人的写作领域。但是,他的公共写作或者说杂文写作所带来的社会影响让他无法退缩。自己“能写的”和自己“想写的”始终无法统一的时候,这种写作过程中的分裂同样会导致精神和肉体上的分裂,这个还没有来得及写出自己最好的作品的人就这样在痛苦中悄无声息的离去了。

叔本华曾说,当我们阅读时,我们是在用别人的思想在思考。但是,阅读王小波文章的时候,我们是否扪心自问过,我们是在用他的思想去思考么?看看现在已经面目全非的王小波,已经被奉为大师的王小波,已经被过度阐释的王小波,我真的希望我们能真正的用王小波的思想去思考。

沉默读后感参考7篇相关文章:

幻夜的读后感参考7篇

《家长》读后感参考7篇

励志类读后感参考7篇

写《俗世奇人》读后感参考7篇

作文水浒传读后感参考7篇

鹭世界读后感300字参考7篇

童年河读后感参考7篇

家书的读后感500字参考7篇

公主的心读后感参考7篇

10本书的读后感参考7篇

沉默读后感参考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8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