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读后感是锻炼语言表达能力的好方法,应该珍惜每次机会,优秀的读后感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书中的人物性格和命运,下面是丫丫文章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海上的风读后感6篇,感谢您的参阅。
海上的风读后感篇1
film review of 1900
i read a lot of psychological book and i learned more about people's psychological when i watch this movie, i focused a lot on the the actor and i was intersted in this book.
identity is determined by genetic endowment, shaped by environment, and influenced by chance are influenced by their environment and, in turn, influence their was born on this ship, never more than fit between prow and stern and the world paed me by..he spent all his life in a environment was special, so he had a special character which was different form the other.
he never walked into the a time, he decided to go to the land, but when walked in the half of the hanging ladder, he not dare to go down, and felt at he said “there were thousands of them! and how do you do it down there?how do you choose just one? one woman, one house, one piece of land to call your own, one landscape to look at, one way to die...”“all that city you just couldn’t see an end to it.”.
all his life, just facing the sea and the piano, all the land for him was an did not know what to do and where to could not face the real world, nothing can instead of his attachment to the ship, even the power of is a person of non-normal psychology 。
from a view of psychology, infant safety and careing environment is very important for his healthy know, when the toddler tried
to walk ,only mother within the scope of his vision he dare to move forward, and he knew it was can give us enough sense of security.
we knew, 1900 was abandoned at birth,was born without are no attachment to the object, only in the boat he felt never walked into real social and could not play his role in society, he felt at lo.
from a view of faced a self- identity crisis, he could not recognize himself, did not find out who he was and what his strength and weakne was, not knowing, what kind of person he would be in the various he just stood on the ship, repeating a bumpy journey, but dare not go into the community
how to obtain self-identity., is a major obstacle to for most college students to develop in self-identity is formed in response to a number of options: for example, what kind of career i want, what position i belong to in the society and so on.
some students are going through an identity crisis and are endeavoring to find out who they are and what their strengths and weaknees a college student, we are growing in our understanding of ourselves, others , and the world in which we in this way , can we grow with a healthy psychology and make contribute to our society.
海上的风读后感篇2
这样的台词太沉重。《海上钢琴师》。
本来对于生与死的话题,太重太重,我尽量的克制自己不要去思考,过好每一秒每一分每一天就好。可是,总是有那么一些时刻,让我不知不觉的沉入对于生命这样深刻话题的思索中。其实,每每思考,最后总会以得不到结果而告终。
下午有人在msn和我聊天,说了很久很久,关于恐惧,关于长得看不到尽头的人生,关于生命的意义,在电脑这头,我一直扮演着一个开导者的角色。几个小时之后,我觉得筋疲力尽。真的。有许多的问题,常常我也会觉得困惑。生活平静如水的时候,我也会觉得了无生趣的看不到尽头;独自一个人的时候,我也会觉得仿佛是被这个世界遗忘;面对选择的时候,也会患得患失不知道如何选择;爱上一个人,也会为这个人的一点点小小的情绪而惊慌失措胡思乱想#嘿,我也只是个普普通通的人。
要怎么样呢?我没有那么勇敢,敢于结束自己的生命;也没有那么懦弱,胆小得活不下去。你看,无论如何,不论是高峰还是谷底,生命的尽头,都是殊途同归。
有人说,闭上眼,什么都不想,也就是几十年。可是对某些人而言,这把像白开水一样的软刀子,也会一刀一刀的要人命。
他继续问我,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我如何能知道?除了你自己去走,谁又能真正的告诉你?
一种很悲痛的感觉,是觉得这样的规律太残忍了,一种无法挣脱的残忍。就像人生或许最有趣味的,就是你永远不知道接下来你会怎么走,而如果一旦你知道了,那样的人生或许就没有任何刺激性可言了吧。我真想,和电脑对面的`他说上这么一句,可是好奇心极其大的某人,似乎兴趣不减。现在的自己,总是觉得很多时候,挺悲观的。对人性,对人生,其实,也有许多开心的时光不是吗?可是人的心理特征总是会更深刻的记起那些开心时光的背后,比如说,一曲终了,音止人散,空留1900一个人孤独守着钢琴。站在舞台中央的人,对曲终人散的孤独寂寞,或许要比一般人体会得更加深刻。jakie是这样,pianf也是这样,而这里的1900,还是这样。上天在某一方面给你天赋的时候,也会在另一方面让你体会人性更加深刻。这就像是跷跷板的两端,如果你选择了跌宕起伏,那么必定会有高潮和低潮,而普通的人,虽然看不到顶峰的风景,可是他们的人生永远是平平静静。
想起曾经和朋友聊天,我说,很羡慕她现在过着平静的生活,老公,孩子,完成了人生两件大事,而我还在继续漂泊。她回过来说,可是我看到了许多的风景,我选择的是走出去,而她选择的是留下来。你看,就是这么简单。可关键就是,人生从来不可能从头来过,选择了就得继续走下去。所以,在这样的时刻,还不如用一瓶酒把自己灌醉,然后安然睡去最好。
就这样。哭了。
海上的风读后感篇3
海上钢琴师读后感
导读: 海上钢琴师读后感(一)
?海上钢琴师》是朱佩赛·多纳托雷导演《个人回忆三部曲》中的得意之作。影片所讲述的是一个天才钢琴家1900孤寂的一生。生于船,长于船,死于船。直到1900死去的那一刻,这个世界也没有为他留下任何的痕迹,没有国籍,没有出生登记,或许令人欣慰的只是那张粘合好的音乐碟。1900从未踏足陆地,相比于那些执着于未知之地,利益之地的维珍尼亚号上的乘客,真正所反映出的是1900所代表的纯洁心灵与这个社会的格格不入。
如果说《海上钢琴师》是朱佩赛·多纳托雷导演对与这个时代,这个社会的认知。那么在影片中,美国便是这种充满利益与诱惑的混沌社会的具体反映。似乎所有的乘客从欧洲远到而来,直至为映入他们眼中的自由女神而惊呼,摘下礼帽,大肆的摇臂,只为迎接那充满可能性的美好未来。影片中的美国承载了大多人的梦想,诸如片中出现的小偷,1900说他总是会第一个发现美国,越是落魄的人越是充满期待。而1900背道而驰。
而整部影片对于1900的刻画则大多深入内心,导演将观众带入了一个自我封闭的纯洁世界。似乎是对这种心灵的美好希冀,但最后1900的与船共沉,又使人觉得这似乎更像是导演对于这个时代之中纯洁与美好的消逝,所表现出的深深的无奈。正如1900的名字,他所处的时代是这个没落时期的开始。他将自己拘束在这艘船上,其
实是对广阔世界的恐惧。正如他自己所说“使我害怕的,不是我所看到的,而是我所看不到的!”这样的几句台词,发人怜悯。
这是一部荡气回肠的诗意旅程电影,整部影片充满了极端的浪漫主义色彩。故事的一开始,max的回忆,便将整部影片的发展套路凌驾于现实之上。现实中绝不会有1900这样的人物,但1900又是人们心中良知共性的结合,是人们内心深处纯洁的写照。但这种产物却又与现实社会相抵触,这样两种极端的反差,构造了整部影片艺术基底。
影片的音乐绝对是一大特色,由埃尼奥·莫里康内大师所谱写的乐曲,再一次打动了观众。与影片基调的完美结合,使得整部影片在艺术表现力上得到了质的飞跃。与其他的电影音乐不同的是,片中的音乐不仅是艺术表现的辅助,更是故事情节的直接参与者。几次的演奏,从与max共度的顺风钢琴,到抛开乐队的个人演奏,再到与爵士乐鼻祖jelly roll morton的飙琴大战,对于女孩的痴情弹奏,以至于最后炸船时内心模拟的悦耳声音。每一次弹琴都融入到剧情发展之中,成为一条主线,同时也成为了影片中最为精彩的部分。
在镜头的使用上,影片出现了大量的对比蒙太奇镜头。比如在到达纽约码头时,乘客们的熙熙攘攘与大厅中1900孤寂身影的对比。一个热闹,一个安静,这样的反差发人深思。在飙琴的一段中,1900的疯狂的弹奏,观众沉迷其中,假发掉了也不知道,还有烟头掉在自己裤子上烧起来了也不知道,以至于最后的惊呼,形成了一静一动的效果。另外,影片通过镜头的快速变焦来表现主体的变化,省去了繁
琐的独白,让观众通过直接的视觉效果更真切的体会当时的场景 ,也是影片的特色所在。
在光线与色彩的使用上,导演在自然光的基础上加上了一些人工光线来渲染艺术效果,这同时也增添了影片的浪漫主义色彩,与整体风格和谐统一。片中大抵表现的是1900内心的忧郁,以至于影片从头到尾都是一股冷色调,显得凝重而哀伤。
但就影片的细节上来说,个人认为在某些方面的处理上还存在缺陷。片中与爵士乐鼻祖jelly roll morton飙琴的一段无疑是精彩的。1900胜利了,但他的胜利来自与他高超的技巧与手法。我认为,假使1900能通过键盘上弹奏的音符来引起众人内心的反思,来唤醒人们心中沉埋的单纯,便会使得这段戏在精彩的同时还能更贴近于影片主题。
这是我对于1900的理解,一个没有根而终身漂流在海上的男人,独特的价值观与人生观使得他处在一个独立的世界里。他与这个社会只有一段很短的距离——一块甲板;他与这个社会有一段很长的距离——一个世界!
他用音乐解读一生,音乐是他对人生的感悟。
海上钢琴师读后感(二)
似水流年,总是无法挽留那些苍白又静美的片段,被光阴掩埋的故事,想用心去珍藏,便偶感瞬间记载下的文字。希望这字里行间留下的蛛丝马迹,能让时间回复,穿过岁月的断层,回到过去——曾经感动心灵的瞬间。
?海上钢琴师》改编自意大利小说名家ale baricco的独白剧。
不明身份的孩子,黑人水手的纯良,深夜琴声的美妙,以及游客们的痴迷,似乎一切的一切的剧情,随着缄默的大海在潮起潮落的间隙,都充满的暖色调的悲哀。在海上所发生的一切,用极端浪漫主义手法讲述了主角1900传奇的一生。而主角1900本身有股很特殊的静态美,好似独立于喧嚣之外的透明体,充满才华,有颗脆弱又敏感的心,却怕被人发现。这样的一个男子,在弹钢琴时的画面,竟是如此的赏心悦目:气质优雅,目光飞扬,双手如蝶,曼妙飞舞。
这样的男子,会令人眩晕,接着,便沉醉于他的音乐中。
影片中钢琴是极佳的音乐背景铺垫,在《海上钢琴师》的剧情中更显现张力。
音乐在节奏的调节、力度的控制、声部的均衡、音色的运用,都达到了极佳的水平。
剧情中,音乐动静分明,张驰有致,演奏技巧令人叹为观止,慢奏时,弱音通透得温馨静雅,颤音细密得丝丝入扣,细节纤毫无遗,快奏时,韵律绮丽,节奏鲜明,跳跃感极为活泼,弹跳感触手可及。
翻过乐章的华服,细细的品味这个男子,干净,纯粹。
他一生看尽海上潮起潮落,透明的寂寞,隐隐的忧郁,孤独的浪漫。他可以掌控钢琴上黑白的琴键,却无法掌控城市里交错的街道。他疏离人世,带着对音乐深深的眷恋与纯净得近乎苍白的浪漫,活在与世隔绝的轮船里,沧桑孤独。
他说,陆地上的人喜欢寻根问底,所以虚度了许多光阴。
1900一个人在船上空弹着钢琴。
他说,希望天堂也有钢琴。
然后,那个鲜活的、用音乐筑起的生命坍塌了。
最后,古朴的街道,定格了这段故事的结束。
海上的风读后感篇4
?海上钢琴师》描述了男主角1900,一个被遗弃在豪华的“弗吉尼亚人号”邮轮上的婴儿,所幸由一个普通的水手抚养长大,因此取名1900。随着1900的长大,他显示出了无师自通的钢琴天赋,谁也说不清楚究竟是什么原因,反正听过他演奏的人都被他的琴声给深深的打动,音符仿佛是自她的血液里流出一样,随性而至,信手拈来,却每每动人心弦。爵士乐的鼻祖杰尼也曾亲临邮轮与1900一决高下,但最终输得荒凉,自叹不如,黯然离去
1900从出生的那一天起,就没有到过陆地。故事的一切都发生在海上,发生在船上。尽管有那么一天他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当1900准备下船站在那楼梯的中间时,他停住了脚步,竭力地望向远方。可他最后还是没有下船,不是因为他看到了什么,而是因为陆地上的城市让他看不懂,看不到尽头,陆地有边界,却没有边际,因为陆地上的人们充满了欲望,想得到的东西太多了,却失去了方向,最终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只能任由欲望的洪流裹挟着前进,最终去向自己也不知道的地方。对1900而言,钢琴是他的生命,正如他说的那样,88个有限的琴弦能演奏出无限的曲子,给人带来无限的欢乐,1900害虫怕的不是看见的东西,而是看不见的东西,他把城市比喻成琴弦,他觉得这个琴弦太巨大,除非上帝,他这种凡人是无法弹奏的,一想到无限的镜头他就觉的恐惧。所以1900摘下帽子抛向远方,和陆地作别,毅然回到了船上,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做最真实的自己。
1900的一生以大海为伴,直到后来的后来,邮轮废弃,被装满炸药,原本有机会逃生的他却毅然选择了留在自己生长的地方。生在海上,也死在海上。
这本书很经典,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认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真的不要拿自己的价值观去丈量别人。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价值观,每个人在乎的东西也是不一样的,不要拿自己的想法去评判别人。
1900,一个“不存在”的人,没有任何身份证明,同时又是一个超越了生命,超越了尘世,超越了常人价值观的人。他决定留在船上,坚守自己的船,坚守自己的音乐,坚守自己的纯真。或许在今天看来,他很傻,但是他的.执着和纯真确实令人钦佩,令人感动。
1900始终明白自己内心里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无论代价如何,他都选择听从内心,默默守护一生所爱,这种平凡的伟大,最难能可贵,也带给我们思考,活在盛世的我们,面对灯红酒绿和纸醉金迷时代大势,也会迷茫,能做的也都有限,在面对不畅的处境时,我们能始终坚持做真实的自我,找到对自己最重要的东西,并为此付出最大的努力吗......我们要面对的诱惑太多,但如果能勇敢追随内心最真实的声音,再渺小的人生也能够闪闪发光.
永远坚信自己的珍贵,只问初心。
海上的风读后感篇5
?海上日出》读后感
篇1
读着巴金爷爷平实而又质朴的文字,我仿佛变成火红的一朵云彩,释放自己的光与彩。闭上眼,那日出的千万缕光芒,似乎排山倒海般涌了过来,太阳在燃烧,地平线上一片火海,千万朵火烧云,涌向了天边……
大海托起了初升的太阳,明媚俏丽而又温暖。巴金爷爷笔下的旭日是那样的美好,满载着希望的憧憬,我们不也是一轮轮初生的太阳么?冲出云层,就能普照大地,就把光明与热量奉献给祖国,为人类创建更美好的未来。
平凡的日出,在巴金爷爷的笔下变得那么生动,那么形象,那么充满活力。是啊,太阳是神圣的,太阳不屈不挠坚忍不拔的精神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在太阳冉冉升起的那一刻就代表着黎明的到来,它那灿烂的阳光曾经无数次的照耀着这生机勃勃的大地。
文章曾经多次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把太阳当作人来写,突出了太阳充满活力蓬勃向上的精神。其中有一句:“到了最后,它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真红得可爱。”这其中的“冲破”和“跳”使用得恰到好处,把这一段描绘得淋漓尽致,使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篇2
日出本来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变化的过程中,会给人们壮观、辉煌的感觉。作者的开头一段就点明了对日出这一自然界景观的喜爱。无论是“探着脑袋”、“目不转睛”,还是“迫不及待”,都能表现出人们盼日出的急切心情。接下来描写太阳升起时的情景时,一个“钻”,一个“露”,把日出是这一瞬间表现得比较形象。对于“太阳露出大半边脸”时的描写,作者采用了拟人的手法,让读者认识到“物”虽无情人有情,真实地再现了作者对于景观的喜爱。文章的最后一段富有激情:人们迎着朝阳、海风,朝着太阳升起的方向驶去了。形象而生动地体现了人们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动物和人都一样,都知道,都会知恩图报。当自己遇上困难时,别人帮助了自己,那么就会感激报答。正如文中的小鸟,当善良的水手们救了它,它也知道要感激报答水手,天天唱歌给水手们听,给水手们带来了快乐,艺术家们的青春献给了尊敬他们的人,而小鸟是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它要报答的人。小鸟也和人一样,都非常爱自己的家乡。无论别人对它有恩或对它很好,也不能改变它对自己家乡的爱恋。
海上的风读后感篇6
孤立世界与混沌社会的内心隔绝__《海上钢琴师》影评
?海上钢琴师》是朱佩赛·多纳托雷导演《个人回忆三部曲》中的得意之作。影片所讲述的是一个天才钢琴家1900孤寂的一生。生于船,长于船,死于船。直到1900死去的那一刻,这个世界也没有为他留下任何的痕迹,没有国籍,没有出生登记,或许令人欣慰的只是那张粘合好的音乐碟。1900从未踏足陆地,相比于那些执着于未知之地,利益之地的维珍尼亚号上的乘客,真正所反映出的是1900所代表的纯洁心灵与这个社会的格格不入。
如果说《海上钢琴师》是朱佩赛·多纳托雷导演对与这个时代,这个社会的认知。那么在影片中,美国便是这种充满利益与诱惑的混沌社会的具体反映。似乎所有的乘客从欧洲远到而来,直至为映入他们眼中的自由女神而惊呼,摘下礼帽,大肆的摇臂,只为迎接那充满可能性的美好未来。影片中的美国承载了大多人的梦想,诸如片中出现的小偷,1900说他总是会第一个发现美国,越是落魄的人越是充满期待。而1900背道而驰。
而整部影片对于1900的刻画则大多深入内心,导演将观众带入了一个自我封闭的纯洁世界。似乎是对这种心灵的美好希冀,但最后1900的与船共沉,又使人觉得这似乎更像是导演对于这个时代之中纯洁与美好的消逝,所表现出的深深的无奈。正如1900的名字,他所处的时代是这个没落时期的开始。他将自己拘束在这艘船上,其实是对广阔世界的恐惧。正如他自己所说“使我害怕的,不是我所看到的,而是我所看不到的!”这样的几句台词,发人怜悯。
这是一部荡气回肠的诗意旅程电影,整部影片充满了极端的浪漫主义色彩。故事的一开始,max的回忆,便将整部影片的发展套路凌驾于现实之上。现实中绝不会有1900这样的人物,但1900又是人们心中良知共性的结合,是人们内心深处纯洁的写照。但这种产物却又与现实社会相抵触,这样两种极端的反差,构造了整部影片艺术基底。
影片的音乐绝对是一大特色,由埃尼奥·莫里康内大师所谱写的乐曲,再一次打动了观众。与影片基调的完美结合,使得整部影片在艺术表现力上得到了质的飞跃。与其他的电影音乐不同的是,片中的音乐不仅是艺术表现的辅助,更是故事情节的直接参与者。几次的演奏,从与max共度的顺风钢琴,到抛开乐队的个人演奏,再到与爵士乐鼻祖jelly roll morton的飙琴大战,对于女孩的痴情弹奏,以至于最后炸船时内心模拟的悦耳声音。每一次弹琴都融入到剧情发展之中,成为一条主线,同时也成为了影片中最为精彩的部分。
在镜头的使用上,影片出现了大量的对比蒙太奇镜头。比如在到达纽约码头时,乘客们的熙熙攘攘与大厅中1900孤寂身影的对比。一个热闹,一个安静,这样的反差发人深思。在飙琴的一段中,1900的疯狂的弹奏,观众沉迷其中,假发掉了也不知道,还有烟头掉在自己裤子上烧起来了也不知道,以至于最后的惊呼,形成了一静一动的效果。另外,影片通过镜头的快速变焦来表现主体的变化,省去了繁琐的独白,让观众通过直接的视觉效果更真切的体会当时的场景 ,也是影片的特色所在。
在光线与色彩的使用上,导演在自然光的基础上加上了一些人工光线来渲染艺术效果,这同时也增添了影片的浪漫主义色彩,与整体风格和谐统一。片中大抵表现的是1900内心的忧郁,以至于影片从头到尾都是一股冷色调,显得凝重而哀伤。
但就影片的细节上来说,个人认为在某些方面的处理上还存在缺陷。片中与爵士乐鼻祖jelly roll morton飙琴的一段无疑是精彩的。1900胜利了,但他的胜利来自与他高超的技巧与手法。我认为,假使1900能通过键盘上弹奏的音符来引起众人内心的反思,来唤醒人们心中沉埋的单纯,便会使得这段戏在精彩的同时还能更贴近于影片主题。
这是我对于1900的理解,一个没有根而终身漂流在海上的男人,独特的价值观与人生观使得他处在一个独立的世界里。他与这个社会只有一段很短的距离----一块甲板;他与这个社会有一段很长的距离---一个世界!
他用音乐解读一生,音乐是他对人生的感悟。
海上的风读后感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