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的详细教学安排和评价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编写教案需要结合课程标准和教学要求,确保教学内容的质量和有效性,以下是丫丫文章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小学语文漏的教案模板5篇,供大家参考。
小学语文漏的教案篇1
教学要求: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找出文中描写心情的句子和词语,体会秋天里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4.引导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教学重难点:
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
教学方法:
朗读感悟法、自学法、小组合作、讨论
教学准备:收集有关风筝的资料、图片、课件
教学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感,导入学习
1.:童年充满了欢声笑语,老师特别怀念自己的童年,我小时候,经常与小伙伴一起捉迷藏,跳皮筋。你们有什么童年趣事和吗?
2.出示课题:有一群孩子和大家一样也有着快乐的童年,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中间,分享他们的快乐。
二.初读课文
1.自由、大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出示卡片,认读生字。
3.指导书写生字,特别注意“却、命、丧“的写法。
4.词语解释。
憧憬:向往。
凌空:升,高出天空。
垂头丧气:情绪低落。
三、学习课文
1.读课文,边读边画出写“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心情的句子,画好后读读这些句子。
2.交流句子,教师出示。
(1).我们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2).我们快活地喊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
(3)我们都哭了……
(4)我们垂头丧气地坐在田埂上。
3.教师引导:你发现了什么?
(我们的心情在做风筝时是挺高兴,放风筝时高兴,找风筝时很难受。)
四、学习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1.创造比素氛围,读好第二自然段。
a.在读、评、赛中读通课文。
b.移情悟情:你们在做风筝时会想写什么?课文中的`小伙伴和大家是不是一样的心情?
c.感情朗读:让学生自己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读好课文。
2.想象入境学习第三自然段
a.风筝做好了,大家最想做什么?
b.谁想放风筝?大家是怎样放风筝的?
c.出示课文的填空题,填进有关的字和词,然后把怎样放的告诉同桌。
d.风筝越飞越高,你们在快活地喊着什么?说听听。
3.感情朗读,带着高兴、喜悦的心情朗读课文。
4、齐读第一、二、三自然段。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
2.体会放风筝时的高兴和找风筝时的难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风筝》,谁能说说这风筝是怎么制作的呢?
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学习4—8自然段。
1.教师引述: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起舞,风筝带着我们的憧憬和希望。突然,发生了一件事,画出课文中的句子。
2.教师引导:此时,我们的心情有什么变化?请画出我们心情难受的句子。
3.交流,教师出示。
a.我们都哭了,在田野里四处寻找,找了一下午,还是没有踪影。
b.我们垂头丧气地坐在田埂上。
4.朗读这些句子。
5.教师引导:这些小朋友是怎么做的?
6.学生汇报。
7.“小小的风筝,你寄托了孩子们多少欢乐,多少向往。”大家能读出这份情怀吗?
8.指导朗读。
三、谈感受
1.放风筝时,线断了,风筝飞走了,孩子们很难过很着急,你们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吗?
2.学生交流。
四、拓展练习
1.亲手制作风筝。
2.写一写制作风筝的过程。
五、布置作业
1.继续制作风筝,到公园放风筝,感受一下做风筝,放风筝的快乐。
2.收集有关风筝资料、图片,互相交流。
3.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写下来。
小学语文漏的教案篇2
教学要求:
指导阅读例文,感知建议的内容与基本特点。
指导阅读“习作要点提示”,了解建议应该怎样写。
指导学生按要求写一关于春游的建议。
一, 引路
引导学生自读例文《我的建议》,思考:
这习作与一般写景的习作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点拨提示。
这例文主要是提出建议,写建议要去的地方的景物,是让大家想去。
二, 深入讨论,掌握写法。
指导学生自读习作要点提示,思考:
建议应该怎样写才能被大家采纳?
讨论交流。
写建议最重要的是理由充分,写的'时候要把自己建议要去的地方些具体,要有真情实感,要能说服别人。
三, 动手,巡视指导。
四, 认真誊写。
小学语文漏的教案篇3
这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情融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赏大自然的情趣。
课文按游览顺序,依次写了游金华双龙洞时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
了解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和落实“分清文章的主次”这一重点训练项目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是教学的难点。
我教学的是第一课时。教学时,我从对课文整体感知入手,布置学生预习课文。课前,我让学生初读全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本课,我分为三部分,即:
1、导入。
2、精读重点段,体会感知。
3、巩固练习,进行练笔。
在导入部分,我利用了直观的双龙洞剖面图,让学生通过示意图,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及路线。通过老师提问,抓比较不同的溶洞的特点,进行提问。让学生找到双龙洞的特点──“孔隙”。然后直接找到文中的第5段,即本文的重点段,进行学习。
在精读重点段时,我采用了找特点、读特点的方法。引导学生读书,谈谈孔隙给自己的印象,并在书上勾划,找出孔隙二特点的低矮窄小,因为“孔隙”是教学重点,所以在本段我进行重击,推敲,让学生反复体会。
为了突破难点,让学生感受孔隙的窄小,我抓住文章细致描写的部分,让学生通过读先初步体会。在体会不够时,我找到了“从……到……没有……才”等关键词语,让学生反复读重点词语,加强体会,再次感受孔隙的低矮窄小。在学生读中体会后,我便播放了直观形象的相吴课件,让学生观看,感受作者是怎样通过孔隙进入内洞的。通过理解“船的小,孔隙的险,自己的感觉”,三者相结合,突出孔隙的特点。当学生在“读一观”之后,对孔隙的`低矮窄小有一定的感受,此时,我出示了句子的比较,将文章中部分重点词删除。让学生通过前后句子比较,学习作者的细致描写方法,把教学中点始终定在母语的语言文字学习上,让学生研究作者的写法,从内容回到语言,使学生的思辨过程认识趋于深化,加深对语言文字的进一步深化。教学中,我从内容中入手,让学生用各种手段读书。然后,又从语言回到内容。
在巩固练笔部分,我利用填空的方法。训练学生进行背诵、积累,在此基础上,我训练学生现场练笔,写一份孔隙的解说词。再次,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整理课堂,我让学生先理解、后积累、再运用。将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找到特点,读特点。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并让学生分清文章主次。以达到本单元的训练目的。
小学语文漏的教案篇4
一、文本教学解读
语文园地三是拼音学完后的一个全面复习和巩固,安排了3个板块的内容:“用拼音”“字词句运用”“和大人一起读”。
“用拼音”安排了4个小练习:
“读一读,把音节读准。”这是读音相近音节的对比练习。5组扇面分别呈现:两拼音节和整体认读音节的对比、前后鼻音的对比、平翘舌音的对比、带不同介母的音近音节的对比,以及带有介母和不带介母的对比。将这些容易混淆的音节一组组比较拼读,可帮助学生区分相似音节,提高拼读的准确性。
“比一比,读一读。”这是区分形近复韵母ie、ei和iu、ui的练习。通过两组音节词,引导学生在生动形象的语境中区分、巩固这两组易错易混的形近复韵母,提醒学生牢记它们在音节中声调标注的规律。
“秋游的时候,你想带什么?”这个练习把音节拼读和生活课堂紧密结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秋游的情境,呈现了孩子秋游时可能需要的9种物品的音节词,在提高学生拼读兴趣的同时鼓励学生独立自主。
“读一读,记一记,再说一说你的名字里有哪些声母和韵母”是通过“读、记、说”复习巩固23个声母、24个韵母和16个整体认读音节。“说一说你的名字里有哪些声母和韵母”将拼音学习与学生生活连接,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巩固所学。
“字词句运用”安排了2个小练习:
“读一读,说一说。”这个练习是“车”字的“开枝散叶”。7个词语清晰地分为3组“叶脉”:最左边一组是车的种类,中间一组是与车有关的事物,最右边一组是和车有关的表现动作的词语。学生在朗读词语中复习生字,感知每组词语的异同,感受汉字的魅力。
“拼一拼,写一写。”是借助拼音让学生正确拼读的同时,复习“口、日、目、田”4个生字的书写。这4个字基本笔画相同、结构相同,集中练习,有利于学生在对比中把字写得规范、端正,能初步感受书写的规律。
“和大人一起读”安排了一篇小短文《小鸟念书》。这篇短文生动活泼,富有童趣。课堂上,教师可以和学生分角色朗读。文中多处出现aabb式的象声词,可引导学生读出节奏感。课后还可以请学生读给家长听,或亲子朗读、亲子表演等,体验共同阅读的乐趣。
二、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目标:
1.读音节,区分形近、音近的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
2.正确拼读音节词,了解秋游该带什么,并能选出来。
3.熟读声母表、韵母表和整体认读音节。
4.认读由核心字“车”组成的7个词语,了解每组词语的异同,感受认识汉字的趣味性。巩固“口、日、目、田”的书写,规范写字姿势,掌握笔顺规则,并能迁移运用至其他汉字的书写。
5.和大人一起读《小鸟念书》,感受阅读的快乐。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拼读常用物品和自己的.姓名。
2.识记声母表、韵母表和整体认读音节表,能正确区分形近的韵母。
教学难点:
能正确拼读音节。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 拼音大闯关
1.活动一:第一关,我会读音节。
(1)读准音节。自由读、同桌互读、师生轮读等多种方式,把音节读正确。
(2)每人挑选其中的一组,同桌互相说说两个音节(三个音节)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提示:可创设闯关情境。如: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要去拼音王国游玩,但是需要闯关成功才能进去。
(3)互动游戏:顺风耳。
游戏准备:学生事先准备音节卡片。
②语:我们来比一比,看谁的耳朵最灵。请听仔细。
②教师或小老师报音,其他同学找出相应的音节卡片,边举起卡片边迅速读出来:“找到了,找到了,yān yān yān。”看谁找得对、准,读得快、准。
提示:可顺着报、逆着报、打乱顺序报,增加练习量。
2.活动二:第二关,我会读音节词。
(1)比较韵母“ie”和“ei”、“iu”和“ui”。
(2)读准音节词。自由读、同桌互读、师生轮读等多种方式,把两组音节词读正确。
拓展阅读:区分复韵母ui和iu、ei和ie的儿歌。
提示:拓展内容附后。
3.互动游戏:你读我找。
(1)请一名学生抽音节词卡。
(2)读出自己所拿卡片的音节。
(3)再找一名同学到大屏幕上找到这个音节词并指出来。
提示:可顺着报、逆着报、打乱顺序报,增加练习量。
4.活动三:第三关,我会认,也会选。
(1)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回忆外出游玩的情景。让学生先说一说,出去玩一般都会带哪些物品。
(2)学生练习拼读音节词。
(3)游戏:大屏幕随机出现音节词,学生开火车读出音节词并说出该物品的用处。
比如:出示“mào zi”,学生认读“帽子”,并说出帽子能遮阳。
(4)拓展说话:除了书上的这些物品,秋游的时候你还想带什么其他物品?同桌商量并尝试用拼音记下来。
5.活动四:第四关,我会背,也会说。
(1)游戏:开火车。
将声母和韵母分为三列“火车”。如火车头b一出现,接着是持“p、m、f、d……”等声母卡片的同学陆续走上讲台。每人右手搭在前一个学生的肩上,左手将字母卡片面向同学举起。火车头发出“呜——”的一声后,每个学生按声母顺序读出自己手中字母的发音,最后唱着字母歌回到座位上。另两列火车的车头分别是“ɑ”和“zhi”,练习方法和前面的一样。
(2)让学生口头拼读自己名字的音节,说说自己的名字里有哪些声母、韵母和整体认读音节。
(3)找找同学名字中的声母、韵母和整体认读音节。
板块二 字词巧运用
1.活动一:上“车”旅行。
(1)复习生字“车”,提醒读好翘舌音。指名读、齐读。
(2)出示这3组词语,领读、指名读、齐读,并试着说说这样分类的原因。
(3)尝试用其中一个词语说话。
(4)互动游戏:“车”字组词接龙赛。
以小组为单位接龙说词语,看哪个小组接得又快又准又多。
提示:可分类别接龙。如,“消防车、救护车、摩托车、公共汽车”“车轮、车窗、车站”“下车、开车、倒车”。
2.活动二:小小书法家。
(1)拼读音节词。
(2)指导孩子正确书写生字“口、日、目、田”。先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特点,再书写。注意写字执笔的姿势。写后,学生自我评价,同桌互评,全班评价。
提示:引导学生比较4个字的异同点,在比较中注意笔顺,把字写正确,力求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板块三 你我共阅读
1.活动一:自由读。
提示:老师(家长)和孩子读给对方听。注意读好象声词。
2.活动二:分角色读。
提示:老师(家长)和孩子分角色读,大人读老师部分,孩子读小鸟部分。
3.活动三:演一演。
提示:大人演老师,小朋友演风和学生,也可以由小朋友独自来演。
小学语文漏的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识生字7个;积累含近义词素的成语;会使用“吩咐”和“嘱咐”。
2、正确朗读课文。
3、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重点学习:读句子提出问题,并在课文中找有关句子。
4、了解蔺相如完譬归赵的故事,体会他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人物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1、故事导入:《卞和献玉》。
2、板书课题,激趣思考:“完璧归赵”是什么意思?
二、初读,感知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并思考问题。
2、指名读课文,齐读课文(纠正读错的生字新词;指导读难读的句段)。
3、交流:说说对“完璧归赵”的理解。(最后,找到“我一定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带回来!”这句话,板书并读一读。)
三、结合以上句子,再读课文。
1、为什么“一定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带回来?呢?
(1)引导学生学习第1-3节,并思考。
(2)交流,然后指导朗读,体会赵王的无奈、蔺相如的坚定。(教师适当诠释蔺相如此行的重任。从国力来看,赵国只能答应交换;要是让秦王白白得到和氏璧,赵国就会被人小视。)
2、蔺相如是怎样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带回来的?
(1)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脉络(要回宝玉、争取时间、派人潜送;参插《词句活动室2》)。
(2)抓住蔺相如说的三句话展开教学。
①找一找:蔺相如一共说了几句话?哪几句话?
②说一说:为什么说这几句话?(看到秦王没有诚意,要回宝玉以争取主动;再一次试探秦王;争取时间把宝玉送回赵国。)
③读一读;秦王为什么乖乖就范?体会蔺相如的智和勇。(第1、3句话的理解,可以从秦王的反应表现入手,譬如:“信以为真”和“只好同意”。第2句话作为重点来理解,可从蔺相如的动作、神情和语言入手。)
四、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其它句子。
1、学生划出不理解的句子,并提出问题。
2、在小组内通过联系上下文讨论解决。
3、教师适当组织全班讨论。
五、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六、用一二个词语评价蔺相如,并简单说说理由。
七、指导完成《词句活动室1》。
(1)补充完整。
(2)提示学生注意每个词语中所填入的字词的意思。
(3)再写几个类似的词语。
八、作业:
课外阅读《渑池会》、《将相和》。
小学语文漏的教案模板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