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第23讲心得7篇

时间:
loser
分享
下载本文

心得体会可以反思工作中的挑战能够增强我们的抗压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每一篇心得都是一段旅程的回顾,帮助我们在浮躁的生活中寻找内心的平静,下面是丫丫文章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弟子规第23讲心得7篇,感谢您的参阅。

弟子规第23讲心得7篇

弟子规第23讲心得篇1

最近,我们的郑乐校长从海口带回了《弟子规》,送了我一本。课余,我通阅了。读了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体会很深,而且从中也学到了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代李毓秀根据宋朝朱熹的《童蒙须知》改编,后经清代儒生贾存仁修订,改名为《弟子规》,是一本教导儿童怎样待人接物的书籍。它那浅显易懂的文字里却蕴含着许多做人的真理,不仅对于少年儿童,更对于成年人在生活、工作、家庭等方面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人还存在着素质低下、道德滑坡、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不知书不达礼、没有责任感和事业心等现象。这些人缺的是什么?我觉得缺的就是民族优秀文化的熏陶。《弟子规》深刻地训导我们如何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形成良好的品德和生活习惯;如何具备博爱的精神及正确的读书方法等。诸如书中所写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应勿懒;出必告,返必面;居有常,业毋变;”这是孝道的基本要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显能”。乃为如何友爱兄弟,尊长爱幼最基本的语言及行为规范。另外,书中通过列举生活中最易被视作琐碎的习惯及现象,进而训导我们如何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具备博爱的精神和正确的读书学习方法等。本书中的每一章、每一句、列举的都是生活当中最为普遍、最基本性的习惯和现象,而这些习惯和现象可以说是人人皆知,但有好多人做起来却不是那么容易,不是不知道,而是不去做。书中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不要因小而不为,良好的习惯都是从一点一滴做起的。

通过学习《弟子规》,我的认识提高了。每天应该做哪些事,不应该做哪些事,什么时候应该做哪些事,不应该做哪些事,怎么做好,人人都清楚。也许有人认为这是一本儿童读物,是小孩子的和成年人没有多大关系,其实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每个人都没有理由去抛弃的。虽然时代在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更新,但中国国学博大精深,虽然历时久远,可仍具有极强的阅读价值和深刻的意义。我们通过中国古典文化的熏陶,对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增强自已的审美底蕴和人文意识都是非常有益的。

学习《弟子规》,我想不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十分必要的。爱周围的人,爱这个世界。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变成和谐的社会,这个世界才变成和谐的世界。

通过对《弟子规》的学习我有以下体会:

一、做人要懂得感恩。对一个人而言,应该报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养育之恩,所以《弟子规》第一章就是《入则孝》感恩之心体现在一个“孝”字上,“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想一想这些都是我们做儿女的孝顺父母的基本要求。通过学习,希望自己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加倍努力,希望能给操劳的父母幸福的生活。

二、待人接物要怀着恭敬之心,为人要谦虚。恭敬与谦虚是分不开的,没有内在的谦虚很难做到对人恭敬。“满招损,谦受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虽然从小就念过许多这样的名言警句,但我却没有意识到谦虚是一种品质,反而常常争强好胜,骄傲自满。想一想骄傲自满的确给自己带来了很多损伤,也让自己落后于别人一大截。通过学习《弟子规》让我认识到恭敬和谦虚的重要性,人不可有傲慢之心。

三、要找准自己的人生目标。《弟子规》教人向善,长养人的德行,目的是让人活得有意义。而我也是通过学习《弟子规》明白和学到了做人的道理,人生是一个过程,过程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选择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生目标。现在我要好好学习和落实《弟子规》,同时也要我的孩子,让他从小接受传统文化,“为国教子,以德育人”,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好下一代是我们做父母最大的责任。“至要莫如教子”,相信一份耕耘一份利益。懂得反省自己,时刻反省自己的言行,做一个真正无愧于心的人!

弟子规第23讲心得篇2

?弟子规》是清朝康熙时山西绛州人李毓秀所作。全书以《论语·学而》中的“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开篇,以三字韵语的文字形式,教人应当怎样待人处世。

对弟子规的学习,让我找到了答案。弟子规总序开篇是这样我们的: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它从人之根本出发,我们要从这几个方应对自身进行德行的塑造。首孝悌,就是说做人首先要心中有爱,要孝敬父母。一个人如果连对他有养育之恩的父母都不能尊敬的话,那么他就丧失了做人的根本,对长辈、对领导、对教师、对兄长、对朋友就更谈不上发自内心的尊重,他所做的事情也就很难得到认同。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意思是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和,要时常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以上这些事是学习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做了还有余遐,还要学习一些其它方面的知识充实自我。这是我们如何待人处事、如何学习,要经常学习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我的缺点,从各个方面来约束自我,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亲人爱不爱你,你都要尽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亲人。

弟子规第23讲心得篇3

弟子规是一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以学规、学则的形式、三言成语的体例,浓缩了八德(孝、悌、信、礼、义、廉、让)知识的读本。其通俗易懂,便于读、讲解而结合实际,不论从生活到工作,还是从做事到做人,就把人类提倡的、反对的、遵道的、违德的讲得明明白白、清清处处,内函丰富。并用它来要求自己,检查自己,反省自己。

做到敦伦尽分,大量的事实证明,能按第子规的要求规范自己言行的人,绝对在家庭中是一个好父母,好兄弟姐妹,在单位是一个好员工,好同事、好领导。在社会上是一个德高望重的圣闲之人。古人云:“百善孝为先”。一个人能孝顺也就有一颗善良仁慈的心,有了这份心,就可以利益许许多多的人。知道了怎样与兄弟姐妹相处,懂得尊重别人,知道了人生岁月很有限。光阴容易消逝。知道了人应该有关怀爱护的心,如同苍天和大地绝对没有私心。

通过了学习,在工作中传授给学生,让小学生从小做人、尊敬、孝顺等礼节。通过领导带好头,师生照着学的方法。在学校、在班级上都大有改观。人人都争达到圣人的最高境界,传统和美德的发扬五千年的文化是我们的责任,更是我们的义务,在教学中,认真教好每一学生,让他们做好弟子规的每一条,我们尽到自己的责任,好学生,运用好弟子规每一条,使我们的世界会将永远文明、灿烂、和平。《弟子规》是先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财富,所以我们要好好的珍惜,继承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并将它发扬光大,永传下去。

弟子规第23讲心得篇4

记得第一次遇到《弟子规》,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一幅古朴而精致的封面,给我的第一印象:《弟子规》是一本儿童读本,我漫不经心的翻开书,当我翻开书本看到《弟子规》总序: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让我读起来感到非常亲切,好像听到古圣先师谆谆的教诲,就像清澈的小溪流入我的心田。当我从头到尾读完《弟子规》,我感到心头一亮。原来小小一本《弟子规》是指导我们如何正确的做人、待人、处事、待物,是教导我们生活、学习应有的礼仪与道德规范。

?弟子规》篇幅不长,分五个部分。具体列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和规范。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姊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做人要讲信用、讲仁义、讲道德,也就是做人要厚道,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要亲近有仁德的人,并向他学习,这些都是我们必做的事,如果还有多余的时间,不要浪费光阴,要抓紧时间精力去学习技艺等其他有益的知识学问。

?弟子规》的每一句,就是我们的一言一行,“置冠服,有定位,”衣帽应放置在该放的地方,要放整齐:“兄道友,弟道恭,”哥哥要友爱弟弟,弟弟对哥哥要恭敬:“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在生活中教导我们尊敬老人:“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我们每个人与朋友相处,如果听到讲自己的过失或缺点就生气不高兴,听到人家赞誉你、夸奖你,你就很欢喜、很高兴,如果是这样,时间一长,真正的好友会远离你,不好的朋友,损友就是不好的朋友,他会渐渐地接近你。为什么呢?因为人不会轻易宣扬别人的过失,如果朋友间的交往达不到一定的程度,他不会指出你的过失,而人往往很难发现自己的过失,如果朋友指出你的不对,看到你很生气,下一次,他肯定不会再讲,为什么?他怕跟你结怨,所以如果没有雅量不能接受朋友的规劝,你的好朋友当然会渐渐离你而去,不好的`朋友会渐渐接近你:“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学习要有恒心有毅力,理论和实践必须相结合,否则学到的只是肤浅、表面的东西,不会有成就。

读《弟子规》要用我们的心地去感悟,《弟子规》的每一句都是我们每个人心性的流露,“父母呼,应勿缓”虽然只是对父母一个恭敬的行为,但是心中要时时刻刻对父母保持孝敬!

我认为《弟子规》确实是指导我们日常生活、工作、学习的一本好书,时常能把自己的言行举止用《弟子规》进行约束,反省自己的过失并能改正,假以时日,相信自己会有很大的进步。

弟子规第23讲心得篇5

在学习《弟子规》的过程中,使我受益非浅。因为在学习《弟子规》之后才真正的懂得。《弟子规》增长了我的智慧,震撼了我的心灵。通过对《弟子规》的学习我有几点体会:

首先是〈入则孝〉,这里主要是我们要孝顺父母、亲人。他们所说的,所做的都是为了我们好,所以无论如何,我们都应当听从他们的教诲。弟子规里面也有写到“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亲人爱不爱你,你都要尽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亲人。其次是〈出则弟〉,它是教我们怎么和别人相处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和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为你们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亲的一份担忧,就等于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和兄弟姐妹们和谐相处,这样我们的父母看了才会从心里面为我们感到高兴,我们也会因此更快乐的。

?谨〉,我们生活中做什么事,时时刻刻都要谨慎。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穿衣服要系钮扣,要整洁,还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尤其是不应该在背后谈论人家的长短,这样是不好的,也是不道德的。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计较小事,这样人也会变得很快乐。鲜花感恩雨露,因为雨露滋润它成长;苍鹰感恩长空,因为长空让它飞翔;高山感恩大地,因为大地让它高耸;我们应感恩老师,因为老师打开我们智慧的大门,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在我们的成长历程中,浓浓的师爱一直伴随左右。

要感恩国家,今天如果没有国家,没有一切的施政,我们就没有办法生活在安定的社会里。一个对国家、社会有责任心的人,才会用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一切,他的人生也因此而精彩。

我觉得《弟子规》对我们的一生都会有帮助,我会时时刻刻用这本书来鞭策自己的。

弟子规第23讲心得篇6

读了两年的《弟子规》,感触良多。《弟子规》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与生活。承载了古人先贤对于人在社会中为人处事的标准:孝顺、友悌、严谨、诚信、爱心、仁义和好学。我从身边的电影卡实际出发,写下了这篇读后感。

入则孝,这是弟子规对我们的第一个要求。百善孝为先,行孝是为人子的本分。圣贤教导我们,要从内心深爱、感恩我们的父母,因为对我们恩德最大的,莫过于自己的父母,怀胎的辛劳,生育、的付出。父母的恩德,我们一生都无法报的了。对于我们这种长期出门在外的打工仔,虽然不能待在父母身边以尽孝道,但我们可以尽自己的努力,替父母分担一些,多打电话回家和爸爸妈妈聊聊天就是对他们最基本的孝道。

泛爱众,其实就是前面说到了的要与他人和睦相处,团结一致。在现实生活中处处以恭敬、谦卑为原则,做到不自私自利。不去巴结富人,不看不起穷人,以平等心待人接物。同时在工作生活过程中,不说人是非,不揭人短处,要尊重同事朋友。我要努力学会去从真心里爱别人。我要不断历事炼心、不断努力。仁慈、悲悯一切众生,是圣人、菩萨的境界,我要从弟子规的基础开始,从做一个标准的好人开始,立志向、学圣贤,做菩萨。尽可能的去帮助别人,关心别人,让我们这个集体更加团结、和谐。打造优秀集体,从我做起。

感谢看购这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不仅可以实现梦想,还可以在工作中得到古人的洗涤。

弟子规第23讲心得篇7

?弟子规》是中国古时的蒙学课本,讲述着古代文明人和平民百姓的故事。它可以让现代人感受到古人对老人的尊重、对父母的孝敬。

在这本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待婢仆,身贵端,慈而宽。”这就话讲述着一个感人的'故事:“东汉时期的一位丞相叫刘宽,他总能体谅犯错的部下,不生气,不发火。有一次,刘宽的夫人想试探一下他,就让侍女给他端鸡汤,在他接鸡汤时,故意失手,鸡汤刚好洒在刘宽刚穿好的朝服上。想不到刘宽竟然没有发火,而是关心是女烫伤没有。

在现代,和刘宽的君子风度恰恰相反,一些单位的上级领导,从不宽待下面的职工,当职工犯了点错误,就会在大会上严厉批评,而不像刘宽那样宽以待人。

这个故事让我懂得:人要做到仁慈宽厚,才是完美的。也让我懂得了宽容他人是一种美德。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这段话的意思是:纵然是小事,也不能任性,擅自做主,而不向父母亲禀告。如果任性而为,容易出错,就有损为子女的本分,因此让父母亲担心,是不孝的行为。公物虽小,也不可以私自收藏,占为己有。如果私藏,品德就有缺失,父母亲知道了一定会很伤心。

而我平时就很任性,经常擅自做主。有时候妈妈让我做事,我喜欢了才做,不高兴就不做,让我去买东西,我有时还不经妈妈同意就买些自己想要的东西。有时候爷爷奶奶给我的钱,我就藏起来,不告诉妈妈,自己拿去买一些小玩具或者是小食品之类的。我知道这么做是不对的,妈妈其实也不是不让我拿零花钱,妈妈只是让我自己学会怎样正确花钱,不买不合格的玩具或者小食品。

现在我渐渐长大了,我知道我有做的不对的,我以后要学会管理自己,这样就不会让父母担心了。

弟子规第23讲心得7篇相关文章:

弟子规15的心得体会精选6篇

最新弟子规的心得体会8篇

弟子规15的心得体会优秀8篇

读弟子规的感悟心得8篇

23海底世界读后感6篇

人力资源23工作计划最新5篇

关于弟子规的演讲稿7篇

讲专业心得模板8篇

讲专业心得参考5篇

讲专业心得优质5篇

弟子规第23讲心得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88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