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下读后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的经历与情感,通过写作读后感,我们能够锻炼逻辑思维,增强论证的说服力,下面是丫丫文章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善文化读后感精选7篇,感谢您的参阅。
善文化读后感篇1
看了余秋雨的这些散文我感触颇深,他的每一篇文章都带给我一次心灵的洗礼,很是震撼,但最让我喜欢的还是他的《废墟》这篇文章,它里面的话深深地影响着我的思想,在极大数的人都认为完整才是美的时代。他却提出了一个能够说是另类的想法——废墟也是一种美,也许嫩绿的叶子象征着希望,可是谁又能否定飘落的秋叶就不是一次生命的轮回吗,就不是另一个新的生命的开始,落叶是人们心中“废墟”的代表,可是它却赋予着别样的精彩,难道不是吗?
圆明园曾代表着皇家高贵的身份和无尽的财富,可是现在当我们再回首过去时,看见的又是些什么呢?是一幅残缺破烂不堪的景象,我们已经很难去想象它曾经拥有过的那些光辉岁月。当有人提出修复圆明园的时候,有些人却站出来否定了,因为即使修复了它原有的容貌又能怎么样呢?
那些曾经遭受过的屈辱历史就能消失在历史的记录里吗?答案是当然不会了,残缺的圆明园,一个废墟一般的存在,也是一种美,另类的一种美,因为这个残缺般的废墟的存在才让我们更加牢记了历史惨痛的教训和惨象,废墟是一种美,残酷而真实存在的美。它是不会因为它的不完整而被世人所遗弃,相反的,人们只会更加记得它,它将会永远的被人们珍藏在心中最深的那个角落。
在《文化化苦旅》中我能感受到余秋雨那深厚的文功底,在中国悠久的文化发展史上,有许许多多杰出的才子,他的文章并不是最华丽最优美最感人肺腑的,但却是令我感触最深的,他的文章教会了我许多的哲理,我也能感受到来自他内心深处的真切想法,看完这本书,我被深深地感动了,那纯朴简单的文是我思想上的一次撼动,是我精神上的愉悦,更是我心灵上的一次完美震撼。
善文化读后感篇2
昨天读了《文化苦旅》中的首篇《牌坊》,看这名字确实没有什么吸引力,但是读完以后却是意犹未尽。文章首先描写的是作者小时候见到的很多贞节牌坊以及其背后怪异的故事,通过墓碑石匠和牌坊石匠的对话让我们得知造了牌坊的女子的墓碑却空了。然后又描述了一个现象是曾经兴盛的尼姑庵里来来去去总是美丽的女子,后来来了两个美丽的女教师,尼姑庵改造成小学。村里的男孩子来上学,家长们为女教师新式的发式、衣着而着迷,而在女教师的努力下,终于招收到一位女学生。在最后作者引用了外国小说《热冰》中的故事讲的是女子为了贞洁跳湖,被父亲冰封后却被误入冷库的.青年救出。这位冰冻的姑娘被封为圣徒,如同中国女子死后立贞节牌坊。但是他们真的死了吗?于是作者大胆猜想立了牌坊的自杀女子的墓空了,实际是因为她们没死而被她们的父亲悄悄转移了。
如果这个故事被搬上荧幕,或许能被描绘地更绘声绘色,更吸引眼球,但是写在书里,文字的力量更引人深思。作者将这些不知来处的陌生的美丽与无言的牌坊对比,让我感受到这个封建时代的冰冷,而令人欣慰的是“逃婚的”她们没有让自己的美好白白葬送,而去努力地改变,去让后人摆脱这些束缚。她们无声地隐匿在岁月里,而我有幸在这篇散文里认识她们。
善文化读后感篇3
这本书放在床头有好长一段时间了,前段时间信手翻了两篇文章看,竟然一发不可收拾。就这样每天读几篇,尽管有时候思绪万千,但每次读完心情都很放松。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先生撰写的一本散文集。但作者无论是写山水之景,还是叙事写人,他都可以用类似穿越的方式把读者带入进去,一起穿越时空与古人话凄凉往事,一起饱览江河山川美色,一起抚今追昔扼腕叹息…有时令人会心一笑,乐在其中。有时又令人捶胸顿足,不知所措。总之,痛并快乐着。
这本书我也算是花了一些时日读完,记得刚开始读的时候,每天赶着读,心想着这么厚的书啥时候能读完啊。但前两天就要读完的时候,我突然想停下来,又担心读完了没有了怎么办。我常说读到一本好书就像遇到一位知音一样,快读完的时候就像和老友道别,三步一回头,依依不舍情啊!
其实,散文并不好写,至少对我而言是这样的。散文不仅讲究句子的精美,还要求作者有大量的亲身阅历和大量的词汇去表述发生的事。行万里路方能出一卷书,读万卷书方能成一篇稿。而且,作者还要像观察员一样,站在一定的历史维度高屋建瓴,不仅要把故事完整的写出来,还要能够注入一定的精神诉求启发读者。这大概说的就是散文中的形散神不散吧!
此外,散文还有熨帖心灵的作用。它能够把一些看似平凡的东西点燃,在人们心中燃起一丝希望。又能把一些高深莫测的东西,用几句朴实的语言展现在普罗大众的面前。散文有时候就像一块磁铁一样,它总是试图用一种独特的方式拉近人与历史、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又非常克制,不会拉的太近,始终保持着若即若离的距离美。
写到这,我想到当年读《平凡的世界》的'感受。就是不管你当下的境况如何,读完这本书,你都会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一种力量,一种生活下去的希望,哪怕眼前的路途是那么的艰辛。这就是文字的力量,读书的力量,散文也会被赋予这种力量。有人讲读书是一件高雅的事,此言不假。
善文化读后感篇4
算起来,这本《文化苦旅》在我家的时间已经算够长的了,大约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要母亲为我买书,她就帮我择了本《文化苦旅》。
当时我并不知道余秋雨,也看不懂这本书,只是在写读后感时,还似懂非懂地谈些感想,其实跟这书,关系不大。因为因为感觉内容不是很通俗、有趣,所以我就把它撂在一边,一晃就是六年。
六年中,我也曾试着去读,可都半途而废。
今年暑假,在整理书橱时,我发现发了它,并再一次打开了它。我慢慢地被书中的历史、游记所吸引。从莫高窟的中华民族痛失瑰宝到风雨天一阁那座仅存的藏书楼,从沙原隐泉到洞庭一角,又从吴江船到牌坊。
作者走过的每一地方,似乎都蕴藏着那么多中华历史。有的时候真想自己也能懂得中华五千年历史,每当走到1个地方,都能想起此地过去的故事和故人的评价。
读这本书,就像和作者一起,从中国的西北走向江南。偶尔,作者也会停下来,写一写腊梅或是写写自己的藏书,或者在每个清静的雨夜里想起,夜雨诗意。
但是作者永远者没有忘记,真正的山水不光只是山水,更有着”人文“。正如他自序中所说:”每到1个地方,总有1种沉重的`历史气压罩在我的全身,要摆脱也摆脱不了。这是中国历史文华的悠久魅力和它对我的长期熏染造成的。“
是的,在西天凄艳的晚霞下,我看见了王圆麓,那个敦煌石窑的罪人;在罗池庙里,我看见了失落的柳宗元;在都江堰,我看见了大愚又大智,大拙又大巧的李冰,在天柱山我看见了华发苍然的苏东坡。
我一直在想,为什么叫做文化苦旅?慢慢得,我明白,”苦旅“苦在历史的重压,苦在历史的逝去,苦在古人的远离,更苦在文人心里的敏感。
读了这本书,不仅让我略懂了作者,更让我读懂了中华民族历史的一丝细脉。
善文化读后感篇5
从小,受家中长辈们的耳濡目染,我把阅读当作了最大的爱好。一次次的阅读可以让任何一颗心灵用色彩点缀,变得丰富多彩起来。这,就是书的妙处。读书,最激动的时刻就是分享读书心得了。
?文化苦旅》一书,开拓了我的视野。这是纪录中国千年文化的一本书,是一本描写祖国古代文明的书。初读这本书,对它的印象并不深刻。我觉得这只不过是用极平淡的文字,描写了些山水建筑的散文集罢了。全书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读下来并没有任何感觉。我不甘心——妈妈口中的好书,绝不是这样的!我又一次捧起了这本书。通过一个多月的细心斟酌,我渐渐发现作者简洁的文字下,藏着一种有张力的感情。整本书就围绕着一个“苦”字,作者用独特的角度,深思中国这一古老民族的深层文化,写出代代人为探索文化奥秘的艰苦历程,让我感受到了世世代代文人们的艰辛。我不由得对中国这个文化古国感到深深的敬佩。好一本山水文字书!余秋雨先生以一个“浪子”的身份,借山水景物探求文化灵魂和秘密。于是我终于知道为什么这本书被称为最深刻的中国文化历史散文书了。
每读一遍书,收获一个不一样的心境,书的`魅力妙不可言。从刚拿到书本时的好奇,到心灵随着书本的情节跌宕起伏而产生的感触,再到看完书后的意犹未尽的思索,都是我读书的乐趣。在书的潜移默化中,我成为一个心中多彩的人,我在书上认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嗯~书纸的香味,又随微风,飘到我们身边了……
善文化读后感篇6
“乌台诗案”是中国文化史上毫无疑问的耻辱,一场由最浅薄的妒忌心编织的闹剧,却险些葬送了宋朝江山中最伟大的诗人,苏东坡。
被抓的时候,他几乎完全不知事情的始末。一群小人在这位大诗人尚还悠然自得之际,无比牵强地在他的诗文中挑挑拣拣,臆测出一篇“流俗翕然,争相传诵,忠义之士,无不愤惋”的对政府的讥讽,自此舆论在朝廷中大肆蔓延,这盆脏水,也终于泼到了木秀于林的苏东坡头上,将原本处在青山绿水之间的他,一把拉进了污浊的泥沼。
泥沼中的苏东坡,睁着一双茫然的眼睛,听一群小人将他的诗文狠狠地错捏,最后完全变了形,面目全非地向他涌来、将他淹没。这位可爱、高贵而有魅力的诗人面对这邪恶、低贱、粗暴的语言和行为系统,笨拙得说不出话来。
直到他经受不住这日复一日、通宵达旦的连续逼供,直到泥沼的污浊滞塞了他的胸口,苏东坡只能伸出手去,捧起污泥,浇到他的诗文上去。“于是,他以前的诗中有‘道旁苦李’,是在说自己不被朝廷重视;诗中有‘小人’字样,是在讥刺当朝大人。”这样的黑白颠倒,让我看了,都觉得寒心。一段无比瑰丽的.文明,就这样在肮脏的水中浸了又浸,被洗掉了原本的颜色。
幸好还有良知,幸好还有仗义,幸好那些敢于表露真心、不怕受到牵连的人向皇帝进言,救下了泥沼中奄奄一息的大诗人。也幸得如此,否则这一步之差,会让整个文化历史全盘改易,如今的我们,也不可能阅读到这么多苏东坡的笔触了。
善文化读后感篇7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先生进行贴地考察的实践成果,它集作者肢体行动与内心思考与一体,因而无形又有形的文化被赋予了实践精神,在这流行于纸上空谈文化的时代里,实为空谷足音。不仅仅如此,余先生舍去了以人文为主,将自然生态礼貌作为基奠,去探索在其之上繁衍的其它礼貌。至于“苦旅”,这蕴含的不仅仅是探寻之路上焚膏继晷的艰难辛劳,更是一种对文化执着的追求与不舍的信念。文化,要苦想、苦思、苦寻,而与最终获得精髓那刻的隆重欢喜相比,这“苦”便不值一提了。
在读完此书后,我深为自我曾因稍触文化之皮毛,而沾沾自喜的行为感到羞愧,因为这实在是管窥蠡测。但随之而来的,便是远远超出我羞愧感的震撼。其实文化是常常给我带来震撼的,而中华文化更是如此,以至于有时我身体的每个毛孔都在极力收张。而在这震撼之中,有惊喜也有悲愁。
寺庙长久以来润物细无声的慈悲,以及对人灵魂的洗涤感化,是惊是喜;为大河礼貌的民族赖以生存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千百年来沿用至今,且被后人奉为圭臬,是惊是喜;水网稠密、风光秀丽且汇集佳人才子的杭州,曾默默牵动着十五世纪远行航海家内心的罗盘,是惊是喜;狂沙蔓延的大漠之中一汪明丽宁静的清泉给人一种“造化钟神秀”之感,又使人顿悟人生与世界,是惊是喜。
而悲愁呢?是山西晋商背井离乡数十载、妻儿不认的劳苦经营,为中国历史创造出的庞大财富,最终销声匿迹于历史长河中;是宁古塔下映射的君王那“株连”的残忍与快感,“南国佳人多塞北,中原名士半辽阳”的杯具,就算是蛮荒之地那终年的刺骨寒风也吹不尽、吹不散;是阳关外的盾持缨动的烽烟萦带,一将功成万骨枯……
那些文化的惊喜已经随着时间的流逝或永驻史册,或消散在了历史的尘烟里,而这些种.种、种.种的悲愁之中,却分明有一把刀,重重地砍在了我心头的血肉上,便是那在长久的纷争战乱中,遭受的侵略与迫害的中华文化!
应对中华文化,我有着与生俱来的向往与热衷。在此处更是与作者产生了来自于内心深处的共鸣,我们拥有着同样一颗因民族文化遭受外来侵略,而被狠狠动摇的愤懑之心。书中的《道士塔》这篇,无疑在这层层波澜里,激起了我内心的钟鸣。战争纷乱,沧海横流,王道士可是是一个愚昧的代表,一根导火线,他目光如豆,没有任何图谋不轨的理由供你去伤害他、消灭他。真正要反思的是那些发“国难财”的人,那些“一退六二五”的官员,那些乘人之危的外来侵略者。
其实何止是敦煌石窟,在那些青瓷白釉的国粹被高高举起、重重粉碎于地之时;在那千金难买、曾被西方贵族称为“高贵标志”的丝绸,而今被金发蓝眼的豺狼踩于足下之时;在那斥金银难以计数之下建造的行宫,被熊熊烈火燃成灰烬之时,民族的魂魄就已经遭受了沉重的侵噬。正如那位诗人所写一般,我恨自我为何没能早生一个世纪,去和侵略者来场较量,无论如何,反正不能让他们就这样悄悄地运走祖先给我们的遗赠。
然而那个乱世告诉我的是,就算我早生了一个世纪,就算我与敌人决一死战于最终的城门下,富商们茶杯中的袅袅茶香,官员们奔走相送的重重贺礼,都在渐渐瓦解着我脚下最终的土壤;那些发“国难财”的人,他们的眼中饱含着珠光宝气的贪婪,哪里还能容得下你苦心的劝说。就这样,官员们的弹冠相庆、朝歌夜弦,发“国难财”的人,抱着他们的钱财醉生梦死,而我们的中华文化竟这样被糟蹋,难道我们就只能如此隔着时空的咫尺天涯,痛心的观望着自我民族的物质文化遗产就这样被自我人毁坏、被侵略者拿走吗?回答是“不”。
战火纷飞、硝烟四起,人性在此时暴露无遗,自私、贪婪,背叛民族而苟且偷生……可就是这样的环境下,这样的人性中,总有一股力量,它执着并且生生不息;总有一种声音,它嘹亮并且不穿透人心,决不停息。它用言行证明着民族精神的强大,证明着人性中本应存在的无私与职责。例如那个故意走漏消息的翻译员陈万里,例如那些为保护莫高窟,从十几公里外跑到此处的几十个村民,又例如那些之后从外地赶来莫高窟的学者,在艰苦的条件下,夜以继日的守护与不断刻苦地钻研敦煌文化……
只是,只是,正如陈寅恪先生说的那样,“敦煌者,吾国学术之悲痛史也”。终究还是一道伤疤,而伤疤下的原先的血肉,只能从大英博物馆等这些地方找到了。
我时常叹息,叹息着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叹息着民族文化的流亡,叹息着子孙后代是否会生长于没有色彩与音韵的干涸之上。因为中国历朝历代,无论是内战或对外战争,对民族文化来说都是一场浩劫。这场浩劫,小到天一阁里数量庞大的珍贵藏书,几乎一夜之间消散在了太平天国运动之后的时光里。大到努尔哈赤、皇太极为拓张领地,进入中原后大肆屠杀汉人,许多汉族文化濒临灭绝。再严重的,就是之后众所周知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火烧圆明园等……
历史自有它的规律,这规律从百家争鸣的先秦时代便有先人总结过,战乱纷争无可避免,就如同《三国演义》开篇那句“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而在战乱中除了当世人饱受摧残之外,便是文化的浩劫。身为后人的我们,对此只得是同余秋雨先生一样,站在当代的城门之上摸索又叹息,哀愁之极也只能是长歌当哭,一些文化的散失,是需要遵从客观实际的。然而应对这些有幸传承至今、供后人学习考究的宝贵的中华文化,我们是否要研究承担起自我肩上那份文化传承的职责?是否能背起行囊,去进行一场震撼心灵的“文化苦旅”?可能我们的贡献无法与王国维、陈寅恪、梁思成等这样的伟人相比,却也能够是那些为保护敦煌石窟而不远十数里徒步赶来的村民啊。
先人们双手捧起文化的火种,代代相传,到我们后生那里,不应让它熄灭。每种文化的产生都有其自身意义,所以它们理应得到一个归宿。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讲的那样般:
“时间和文字在一个个老庭院里厮磨,这是文化存在的极温暖方式。千般荒凉,以此为梦;万里蹀躞,以此为归”。
善文化读后感精选7篇相关文章:
★ 善有责作文8篇
★ 爱与善作文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