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观后感是一种自我修炼,让我们在每次观影中都能有所成长,出色的观后感有助于我们反思电影内容,锻炼逻辑思维能力,以下是丫丫文章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纪录片观后感精选8篇,供大家参考。
纪录片观后感篇1
西域顾名思义就是新疆。在这个十一小长假里我就去了大好河山的新疆。
去新疆的前一天晚上,我在床上一直也睡不着,因为我太兴奋了,终于我进入了梦乡。第二天到了,我早早地起了床。我们10点踏上了去往飞机场的道路。我们的飞机5点起飞到第二天凌晨1点到达新疆。虽然我们凌晨1点到达,但我没有一点困意,大概是因为我太激动了吧!第一天的旅行开始了!首先,我们先去了可可托海景区。可可托海位于富蕴地区。景区里主要有卡拉先格尔地震裂带、可可苏里、伊雷木湖、额尔齐斯大峡谷组成。集优美峡谷河源风光、沼泽湿地景观、寒极湖泊、地址矿产资源等自然景色为一体。
第二天,我们去了喀纳斯禾木,辖区有两个村:哈纳斯村和禾木村,居民主要是图瓦蒙古族和哈萨克族,位于阿勒泰山脉中麓,准格尔盆地北缘,东与蒙古国接壤,南接冲乎尔镇,北部与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接壤,西与哈巴河县相邻。中国最美的六大古镇古村之一。
接着我们来到了克拉玛依世界魔鬼城。这个地区之所以叫“魔鬼城”是因为那里的风声像魔鬼在喊叫。科学家推测那里一亿年也就是白垩纪时代那里曾是也片海洋。在咨询大厅里我看见了恐龙的骨骼和恐龙蛋。
这就是西域的风土人情,西域也是中国最与众不同的省市,长大以后我还会来新疆的!
纪录片观后感篇2
在交通运输工程学上,老师讲到红旗渠,说是国际上的“世界第八大奇迹”。第一次听说红旗渠,好奇心促使我上网搜集了一下她的相关资料,然后还看了一下《红旗渠》这部纪录片,对红旗渠有了一个大概的印象。
修建时间:1960年2月——1969年7月,历时十余年。
位置:山西省境内的平顺县石城镇(a)——河南省林州市(b),以浊漳河水为源,在a设坝截流,经过太行山将漳河水引入b。
工程量数字化化:削平山头1250座,架设渡槽151座,开凿隧洞211个,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如把这些土石垒筑成高2米,宽3米的墙,可纵贯祖国南北,把广州与哈尔滨连接起来。
人生活需要水,种田也需要水,林州市是很缺水的,正是出于老百姓生存的根本需要,林州市的广大百姓有了引漳河水到林州的念头。纪录片的一开始,男的女的,推着独轮车的,拿着锥子的扛着铁锹的,像一只即将上前线的部队浩浩荡荡地奔赴山区。以我的年龄没有见过这种光景,看着这种场面一开始觉得很假,修一个沟渠至于这么兴奋,这么大作文章吗?接着,继续往下看纪录片。七十年代拍的纪录片有它自身的一些特点,在观看的过程中你就会体会到。不过有几个片段让我印象挺深:挖红旗渠青年洞的场景,在技术不是很先进的情况下56天就将长桥建好了,壮汉们用绳子空悬在悬崖上试探松动的石头,小学生们放学回家还去背几块石头,最后在红旗渠通水的日子男女老少乐开了怀。可以想象,在修红旗渠的岁月了,年轻的壮汉抡大锤的声音在山谷间此起彼伏;后方自己造炸药的也是干的热火朝天;体力差的就留守给大家做饭送水。十多年了,红旗渠及其支渠配套工程终于完工了。全体上下为了修通红旗渠,拧成一股绳,这股绳真是结实啊。
修红旗渠的人都挺牛的。我觉得从红旗渠中学到了东西。最重要的一点是,做事情的时候要静下心来,认准了就去做。可是自己现在处于研一的阶段,还很茫然,什么都想尝试一下,到头来可能什么都建不成。他们在修红旗渠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大概的方案,也就是说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我们不能只是低头赶路,不去抬头看路。一开始的时候并不要求路线非常精确,出发以后不断前进只要方向对就行,具体的路线到时候在具体研究。另外一个就是执行力,有了一个念头,有了计划,接下来需要做的就是去做,并且坚持做下去。
纪录片观后感篇3
观看“大国工匠年度人物”,他们来自航天科技、国网电力、国防军工、电子科技、石油钻探、文物修复等多个行业,大国工匠们最年长的86岁,最年轻的29岁。每一位当选“大国工匠年度人物”都是所在行业的顶尖技术技能人才,都在普通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都是工匠精神的杰出传承者。“工匠精神”一词,最早出自于聂圣哲(著名企业家、家),他培养出来的一流木工匠士,正是来自于这种精神。“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的内容。“工匠精神”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尺度、是中国制造前行的精神源泉、是企业竞争发展的品牌资本、是员工个人成长的道德指引。“工匠精神”就是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当今社会存在诸多的心浮气躁,追求“短、平、快”带来的即时利益,从而忽略了产品的品质灵魂。因此企业更需要有工匠精神,才能在长期的竞争中获得成功。坚持“工匠精神”,从而不断改进、不断完善,最终铸造更多的精品。作为我们施工企业,更应该有这种“工匠精神”,应该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程度,从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做好本职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尽力做出的不平凡业绩,为企业的健康、长久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纪录片观后感篇4
2024年北京-张家口冬季奥运会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将在2024年02月04日至2024年02月20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市和张家口市联合举行。这是中国历第一次举办冬季奥运会,北京、张家口同为主办城市,也是中国继北京奥运会、南京青奥会后,中国第三次举办的奥运赛事。
北京张家口奥运会设7个大项,102个小项。北京将承办所有冰上项目,延庆和张家口将承办所有的雪上项目。北京成为奥运第一个举办过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和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城市,也是继1952年挪威的奥斯陆之后时隔整整70年后第二个举办冬奥会的首都城市。同时中国也将成为一个举办过五次各类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国家。
2008年中国北京申办到了奥运会,对于我以及所有国人来说都是既激动又骄傲的。因为,这是我们中国人心中的“中国梦”。
眼下,北京已经申办成功2024年的冬季奥运会,我想这又是一次展现中国的辉煌和进步的.时刻。中国人绝不能错过这样一个难得的机会。同时,这也是一次千万人心中“中国梦”的实现。
在奥运会开幕的那一刻,我的心情异常的激动与兴奋。当我看到一幕幕精彩的画面,看到活字印刷,看到一卷卷画轴,看到漂亮的烟花脚印,我被深深的震撼到了,尤其是看到点燃奥运火炬的那一幕,我禁不住想哭。
国运兴衰,匹夫有责,勿忘国耻,勤奋拼搏,为了祖国的美好未来,我们应该好好学习,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去建设伟大的祖国,让我们祖国拉开新的篇章,实现一个又一个的中国梦。
纪录片观后感篇5
4月16日下午,由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出品的真实电影《镜子》在国家图书馆举行首映典礼暨交流会。在第七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召开之际,在200多部提名的纪录片作品中,《镜子》脱颖而出,入围终审环节,角逐纪录单元最佳中国长片奖。
影片讲述了一个关于心灵回家的故事。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父母对孩子满满的爱有时却造成了满满的伤害,这究竟是为什么?“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有一个问题家庭模式的存在。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作为中国首部深度探讨家庭情感的真实电影,《镜子》通过客观冷静地真实纪录,呈现三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让人重新审视当今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等情感问题,给观众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间。
此前,《镜子》的主创团队分别走进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首都师范大学和河北省石家庄二中的校园放映,引发了广大师生和家长的热烈讨论。
北京国际电影节纪录单元评委、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同道观看完影片说,“《镜子》是一味中药,给社会提供了反思、给生命提供力量,让社会更加和谐,这是纪录片本身的责任。”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院长林丹华说,“家庭影响孩子最深,孩子出现了问题父母一定要反思,只有和孩子共成长,才能让孩子能够有属于他们的天地。”
纪录片观后感篇6
当珠穆朗玛峰上一片片雪花正悄然落下,当戈壁里的沙尘暴正咆哮着冲向防风林带时,我不禁赞叹祖国的鬼斧神刀,当西湖的湖面又变的烟雨朦胧,当大运河旁边的柳枝又随风飞舞,我看到了祖国的寸寸柔肠;当黄果树瀑布的水汽迎面扑来,当长江滚滚的江水正拍打着西陵陕的暗礁,我感到了祖国宏伟的气势。
美丽的中国是一幅五彩斑斓的壮美画卷;是一曲雄浑跌宕起伏的交响乐;是蓝天、白云、瀑布、山川、密林和弄潮儿;是农民犁下耕耘出的粒粒希望;是孩子心中最天真的童话故事;是诗人手中的毛笔下一行行浓墨重彩;是从土地里喷出的点点翠绿,是树木粗壮的枝干里勃发的生命;是人与同类、与环境、与自然之间的交汇融合。
在近代,曾经那容光焕发的祖国遍地腐不堪,战乱纷争,肆意洗涤着地大物博的中华。从圆明园的烧毁,到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时代的变迁让它们依然厉厉在目,亲身体验到国破的危难。
曾经是万众引以为傲的圆明园,辉煌壮丽的建筑顷刻之间化为灰烬,南京让繁华的南京变成了一座死城,从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华夏儿女用短短六十四年的时间,将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的东亚病夫建设成了一个繁荣富强的新兴大国,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使上谱写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祖国的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一条条铁路犹如钢铁巨龙在山川、深海中穿梭。
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交到我们手中,我们一定不要忘记祖国昨天的痛苦和辉煌,肩负今天的责任与使命!我相信,大美的中国一定会在我们手中变得更加高大!
纪录片观后感篇7
北京2024年残奥会的吉祥物“雪容融”,一个酷似灯笼的吉祥物,同样它也有一个英文名叫shuey rhon rhon。
今天我非常开心,因为雪容融要来到我的身边,我要利用这次机会,给它介绍介绍我的故乡——峰峰矿区。
我们先来到峰峰矿区的地标性的建筑——元宝山。元宝山有很多小亭子,树木丛生。有花草环绕的蘑菇亭,纯木搭建的风车亭,坐落在山顶上的元宝亭,上面有一个闪闪发光的大金元宝。站在山顶上向下眺望,可以看到整个矿区的全貌。山脚下还有一条很有名的河,叫做滏阳河,是从黑龙洞里流出来的泉水。春天,大家都在河边看美丽的风景;夏天,这里就成了孩子们的天堂。清澈见底是矿区最长的一条河流,两岸绿树丛荫,非常美丽。后面给雪容融介绍一下彭城磁州窑。磁州窑有悠久的历史,那里有博物馆,而且里面的文物和遗址都被我们保存的很好。
随后,我们来到城中,我对雪容融说:“怎么样,这里是不是很美呢?”它兴奋的说: “的确很美,这里真是旅游胜地呀!”我骄傲的说:“当然,城中每隔一段都有一个公园,人们在公园里欣赏风景和锻炼身体。”这就是我的家乡,一个小但美丽的地方。
分别时,雪容融告诉我它的名字寓意着点亮梦想、温暖世界,代表着友爱、勇气和坚强,体现了冬残奥会的运动员的拼搏和激励的理念,让我好好学习,长大成为一个发光发热的人。
纪录片观后感篇8
山林乡村,羊肠小路,一个清瘦的年轻人手提行李走到村口,他深情回望后毅然前行,留给大家一个孤独又坚定的背影……
这是纪录片《楚怡百年荣光》中的一幕。那个令无数人感动的年轻人,正是1909年创办了湖南私立楚怡初等工业学堂(后改名楚怡工业学校)的湖南新化人陈润霖。
2月28日,在2024年全省职业工作会议上,《楚怡百年荣光》也进行了首映,全景式再现了湖南职教楚怡精神,激励大家传承楚怡精神,助推职业高质量发展,持续讲好湖南职教故事。
?楚怡百年荣光》由湖南省厅出品、监制、策划。2021年3月,湖南省厅职业“楚怡行动计划”出台,拉开了《楚怡百年荣光》纪录片制作的序幕。其中,总制片来自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楚工”继承院校),总导演、制片人来自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据不完全统计,有超过二十所职业院校的在校学生参与了制作。该纪录片的总导演、制片人是湖南大众传媒职院副校长雷珺麟。在接到这个任务时,她格外兴奋。
据悉,由于一些历史和现实原因,职业院校被公众认为是成绩差的学生才会选择就读的院校。有着十余年行业经验并投身职教17年的雷珺麟一直有个梦想,就是用影视影像纪录职业,呈现职业中感动的人、感动的事,不一样的人才、不一样的职教人。因此,她召集了职教领域同样怀着职教梦想的同事、同仁,在短短不到一周时间,便组建了近三十人的核心主创团队,一个月后完成了百余人的纪录片执行团队的招募。
在团队组建之初,雷珺麟告诉大家:“这是湖南职教领域第一次拍摄关于职业的纪录片,这部纪录片必将成为湖南职教发展史上具有纪念意义的事件。拍好楚怡纪录片,是我们作为职教人、作为传媒人,当仁不让的`责任。希望我们用这部作品,能向大家呈现职业培养出的国家栋梁、大国工匠、能工巧匠,也希望我们能用这部作品证明我们自己。因为,英雄不问出处。”
在整个采访拍摄过程中,93岁的国家发明奖获得者宋才飞、90岁的全国科学大会奖获得者曾锡朋、91岁的国家级经济师曹三平等一大批扎根各行各业的楚工校友走进纪录片,近年来湖南职教培养出的火箭专家、物理研究员、世界建筑能手等优秀湖湘职教学子讲述奋斗故事。据了解,接下来,《楚怡百年荣光》将通过媒体向公众展播。导演组更希望纪录片能够引发社会各界和群众对湖南职业的关心与关注,统一认识,形成职教热点话题,增强社会对职业的认同感,增强职教师生职业的自豪感、责任感和归属感,让湖南职教精神的种子,在全省职教院校师生中落地生根。让更多人勇于选择热爱自己选择的职业,让楚怡百年荣光再现当代中国。
纪录片观后感精选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