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读后感的过程,往往就是梳理书籍带给我们心灵震撼的历程,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把阅读时的碎片化感悟梳理成系统的认知体系,丫丫文章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听故事读后感作文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听故事读后感作文篇1
历史可以使人明智,可以使人大气,可以使人坦然。
这个暑假,我读了由司马迁所著 《史记 》改编的《少年读史记----霸主的崛起》 这本书。读完书,我闭上眼睛,书里的历史画面在脑中得以浮现。
春秋战国时期,五霸纷纷登场: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齐桓公尊王攘夷;晋文公颠沛流离;楚庄王知错能改;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吴王阖闾知人善任。其中,使我印象深刻的人物是晋文公重耳和越王勾践。重耳被人陷害,逃到其他国家去,他在外颠沛流离了十九年,才回到晋国当国君。回国后,他有仇报仇,有恩报恩。就连答应楚成王的`"退避三舍",重耳也一丝不苟地做到了。而越王勾践在一次战役中没有听取谋士的建议,差点导致越国灭亡。回国后,他无论是坐卧还是饮食,都要尝一下苦胆,提醒自己不要忘记被吴国围困的苦,他还放下国君的身段,与众百姓处在一起。他礼下贤士、救济贫穷——最终成为一方霸主。
读完这本书,我从书中这五人身上学到了不同的东西:不要因私事误了大事;要知恩图报,一切以大局为重;要奋发图强,从小好好学习,长大报效祖国;要虚心听取别人的建议,知错就改……
只有学习历史,才能深入了解历史。如果不好好学习,你就会被别人超越。想要做一个强者,你就要不断学习,不断取长补短,努力追逐。
听故事读后感作文篇2
这样没有结尾的节选,读起来有种时代,空间的距离感,文字铺就的是黑白单调画面,情感衍生的是动人,柔和的乐调,这是浸着文化,才情的边城,保守而朝气,不觉动心。
很自然就想到这样一个复杂的开场,节日盛况的细述就是个铺垫,铺垫翠翠与傩送的邂逅,不过节日里的边城传统热闹,喜庆可爱,不是我们如今的虚设所能营造出的,那些琐碎生动的习俗放到现在看如此充实生动,趣味横生。
翠翠那颗细致敏感的心犹如玛瑙的朴实,坚硬,剔透。固执的等待着祖父,初遇傩送时的慌乱,对祖父怄气,被说亲得羞涩……就是那一样一个鲜活的耿直,明媚的少女形象,抿嘴,笑,轻问,这样细微的神态,话语都透着少女的朝气,顽皮,可爱。是边城里跳跃的青春。傩送与翠翠邂逅及其中莫名的情愫让人感觉如山楂树之恋般纯情,美好。没有世俗与物质的牵绊,那些年轻人的情感都真切,清澈地沁人心脾。
再看质朴,善良的祖父,好心的帮助,替他的老船夫和卖皮纸的过渡人,年迈的摆渡人,诚挚的对待每一个渡河人,而这相依为命的祖孙俩守着船,守着这幽幽亲情。
看着这健康向上的边城,看着这清纯内敛的情愫,看着这质朴人性化的交往,人性美最为珍贵。
于是,便有了一触倾心的内敛。
听故事读后感作文篇3
读完《黄继光》这篇文章,我发自内心十分感动。故事中的英雄人物——黄继光,一直站在我的脑海里,久久不曾忘记。
抗美援朝战争中,黄继光所在的营奉命向上甘岭右翼敌人的597。9高地进攻。可是,一次次的冲锋,仍未摧毁敌人的火力点,许多战士都牺牲了。千钧一发之际,黄继光去请战,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机枪眼,壮烈牺牲,用自己年轻宝贵的生命换取了大部队的胜利。
黄继光是多么勇敢啊!他并不是不知道已经有很多战友牺牲了,但是他退缩了吗?没有!他不怕牺牲,勇敢地冲了上去。黄继光是多么坚强啊!他受了枪伤,血哗哗地流了出来,但他忍着剧痛,依然前进。黄继光为什么舍身堵抢眼呢?因为他勇敢;因为他坚强;因为他有舍己为人的品质;因为他爱国。我跟他相比,差的不是一点两点,而是千点万点。他很值得我学习,他身上让我学习的地方很多。黄继光奋不顾身,英勇顽强,他为了战斗的胜利,舍己为人,视死如归。我实在既佩服,又羞愧。我不胆小,但是我算得上勇敢吗?我不软弱,但是我算得上坚强吗?我扪心自问。
凝视着书上的插图,仿佛那张图在不断地扩大,黄继光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枪口的情景就在我的眼前。是啊,除了黄继光以外,还有无数革命先烈,是他们用流血牺牲,使我们在和平的环境里学习和生活。他们的英勇事迹,永远震撼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的心!
读完这篇文章,我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我把黄继光做为自己的榜样,一定发奋学习,练好过硬本领,有朝一日,一定报效祖国!
听故事读后感作文篇4
沈从文所写的《边城》故事,在凄美的爱情中融合了暖暖真挚的亲情:在一个风光独特、人情纯朴的小山城。外公和孙女翠翠二人靠着摆渡为生,他们热情好客,心地纯朴善良。翠翠与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在端午龙舟盛会上邂逅,一见钟情。但傩送的哥哥天保也喜欢上翠翠,托人向外公求亲。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哥哥知道二人两情相悦,外出闯滩,却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是自己害死了哥哥,抛下翠翠远走他乡。外公因心疼孙女,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
故事中的翠翠与外公的祖孙情其实更温暖我们的心房。翠翠从小与外公相依为命,对外公有着深切的爱与依恋。她常在美丽的下月光偎依在外公的身边唱歌、吹曲,倾听外公讲述她父亲母亲的故事。这时的文章竟然神奇的像一首小诗,用词优美从容,给人感觉轻松、愉快、休闲,就像是一首淡淡的小夜曲。这样的亲情是极其珍贵的,外公为了更外孙女修补出一个完整,温馨的家庭。他既要坚强地担当起父亲的责任,努力靠摆渡养活自己和外孙女,又要做一个温柔细心的母亲,教给外孙女生活经验、正确的道德情操。如同是外孙女无形的保护伞,是伴在她身边永不断绝的温和的缕缕阳光,阵阵春风。
外公想在自己离开人世之前为外孙女寻找到一份依赖。起初是从容的,但自天保去世后,外公就再也不淡定了,对船总夫妇有点低声下气。外公的心情很容易理解,因为自己的时日无多,先前好不容易为为孙女打点好了一切,不能就此前功尽弃,即使需要自己放下多年的尊严,也必须让外孙女过得无忧无虑。可是外公却最终只能在一个狂风暴雨之夜中悲哀地离开了人世。无论是谁都会为他湿润眼眶,仔细想想,外公是多么地眷念与不舍。他最终没有帮外孙女找到好归宿,但是他对外孙女浓浓的爱,真挚的感情丝毫没有褪去。翠翠与外公是相互的精神寄托,他们微妙的血缘关系把他们紧紧联系在一起,细如蚕丝,长如溪流。
这种感情伟大而神秘,是人自出生以来就拥有的,它只求无私奉献,却不求回报--这就亲情。
听故事读后感作文篇5
?故事新编》是鲁迅的小说文集之一,因为我非常想了解鲁迅关于侠义类、传奇类小说的写作,所以买了这个集子。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黄牛皮纸的封面,加上内部厚重犹如版画的插图,让人有一种厚重的感觉,的确这也反映出作者的心思,和小说的意境。
小说中我最喜欢的是《铸剑》,其他的诸如《出关》、《非攻》和《起死》类,整个故事的主干基本上古代文字记载的现代翻译本,然后又强行加入一些和民国时代相关的事情,完全是借古讽今,不在小说本身,所以我觉得立意一般。还有就是《补天》、《本月》《采薇》类小说,因为依据的古文本就描述简单,所以小说中大部分是鲁迅构思和扩展的,当然整个内容仍然是借古讽今,不过文章的内容和想表达的意思相符合,所以我觉的还行。但是《铸剑》不同,讲的是一个复仇的故事,整个小说虽然也一半出于历史文章的记载,另外一半是作者的构思,不过因为其中没有夹杂多少作者对现实社会的折射,所以整个小说还是比较丰满的,比之其他的小说,在文学意味上强了许多,这也是我喜欢的原因。
其实鲁迅对于小说大部分寄予的是对于现实嘲讽的厚望,所以我觉得莫过于用当时社会的事情去描写才更加妥当,比如《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等,既是当时的故事,又是架空的讽刺故事,比之借古讽今,让人除去了一种猜测,人物和事件到底是对应现代的哪些事情,又有哪些是讽刺,哪些是历史,除去这一层隔膜之后,顿时就清楚了,讽刺的归讽刺,历史的归历史。
不过我也不指责鲁迅,毕竟当时的民国是一个“因语获罪”的时代,也是一个,所以采用隐喻、借古讽今,都是保护自己也攻击敌人的好招数。
现在再来谈一谈《铸剑》本身的问题。
首先是情节的构思,本身这个情节就挺奇怪了,一个为了大王尽力的工匠反被杀,遗腹子性格软弱却想报仇,一个不明身份的男人突然出现,借脑袋和剑帮助少年报仇,砍掉的脑袋还会唱歌,呜呼,这是什么诡异的情节?所以这个情节鲁迅本身就不需要加入太多自己的扩展,因为这个本身已经是很奇怪了。本来情节如果很奇怪的话,会削弱小说本身的现实含义,但是对于本就是一个荒唐的妄想——一个少年想杀了大王,这本就是荒唐的事情,也许荒唐的情节反而能够衬托出故事本身的编造,是为了复仇的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反衬出现实的残酷。
小说的描写,我觉得非常的好,平实有力,栩栩如生。在语言方面,就显得生硬,接近口号性,而且作者故意将许多语言变的有力,而变成命令的口吻:“什么什么去”,“什么什么的”。用简短的名词短语去说话,表现出义无返顾,决不妥协。不过这样的话,是普通人说的吗?好在小说本身就是虚妄的,所以这些语言还算是应景。但是读起来,晦涩满口。
最后是小说的:“复仇”,中国古代小说,尤其是传奇小说中,复仇题材的非常的多,不过大部分是私仇,没有基于社会、种族的,我觉得鲁迅作为一个在民国,受过民主的文学家,应该是将社会的加入小说中,不过没有,小说的原因依旧是复仇,结果也是对于王的吊丧,但是没有革命的兴起,和社会的震动,剩下的还是麻木。这是为什么?不知道。
这个小说如果作为文学小说来说,我觉得给八分,不过其文学意境和思想内容,也就是五分罢了。
听故事读后感作文篇6
?詹天佑》一课给我们介绍了一位爱国工程师的不朽功绩。他功课优秀,考取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并以优异成绩毕业;他报效祖国,学业完成后依然回国为国效力;他热爱祖国,用自己的知识设计建造了中国人自己的第一条铁路;他善于创造,首创的“人”字形铁路,解决了当时的难题。通过读这篇课文,给我启发最大的有两点。
一是他一丝不苟。他曾多次和工人们说,“‘大概、差不多’不能出自工程人员之口。”不仅仅是工程人员,无论学习还是工作,无论哪个行业,都应该一丝不苟。看看詹天佑,再想想自己的学习,简直是天壤之别。自己有时候学习不认真,做作业马虎潦草,写作文经常有错别字。当时他们工作条件十分艰苦,我们现在的学习环境这么优越,如果学习还不认真,怎么对得起老师和家长呢?
课文中提到为完成地形勘测,詹天佑向当地有经验的农民请教,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值得每一个人学习。他没有以“海归”自居,没有以为自己是博士而看不起农民,反而虚心向农民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他善于发现每个人的优点并积极学习。就像我们班集体中的每一个同学,都有自己的优点,大家都应该互相学习各自的长处,遇到难题不能不懂装懂,该问就问,向懂得人请教,这样学习中的难题就你迎刃而解。
通过《詹天佑》这篇课文的学习,使我们重温了这位爱国工程师的学习、成长和成才的过程。让自己认识到每一位学生只有从小好好学习,热爱祖国,胸怀大志,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对国家、对民族有用的人才。
听故事读后感作文篇7
当我读完《亲情故事》这本书时,一个个打动人心的故事令我回味无穷。
这本厚厚的书里面,包含着135个真实的故事。有一些故事感动我们的心灵;有一些故事启发我们的思想;有一些故事陪伴我们的成长;有一些故事温暖我们的心房;有一些故事让我们终身受益;有一些故事让我们心怀感恩;有一些故事让我们回味一生;有一些故事鼓励我们实现梦想……还有一些故事让我们信心百倍,前进不止。
没有一朵花更香,没有一块糖果更甜。亲情是一颗种子,播种在爱的花园里,让所有人都感受到那份关怀与呵护。
在这本书里有一篇“贱贱”的爱,讲的是母亲的儿子因手术住院,母亲每天跑上跑下为的是给儿子买份“对口”的饭。每当母亲把饭提回来时,儿子总是对母亲说您以后别“多事”了,儿子却不知道母亲不会坐电梯,每次都是爬楼梯。
有一次,“我”见“母亲”非常疲劳地赶回来,“我”问她怎么了,她回答我只敢和别人一起坐电梯,没想到人家只坐到了三楼,我只好走到了八楼,更可叹的是发现自己走过头了,儿子住在七楼……
孩子总是嫌母亲麻烦,爱唠叨,但母亲永远会这样,不断地为儿女操心,不停地做一些儿女认为“多余”的事,然而,这就是最平凡也最伟大的母爱!
无论是年轻还是年长,在我们心中,母爱永远是心中最柔软最温暖的部分。抱着妈妈,和妈妈说几句撒娇或是任性的话,吃着妈妈亲手做的菜……永远是我们最最幸福的时光。
母亲您真的很伟大!
听故事读后感作文7篇相关文章:
★ 故事力读后感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