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的内容可以涵盖对作品的情节、人物和主题的全面分析,一篇引人深思的读后感能够让读者在书籍的启发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轨迹,丫丫文章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中国》的读后感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中国》的读后感篇1
初看此书,我总是想到艾青的一首诗——《我爱这土地》,诗中的一句话尤为深刻: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我想就书中的一些句子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
书的开头提到了一个在内蒙旅行回来的美国朋友,他说中原的一家家总是划着一小方地来种植,而没有想到利用这片地的其他方法。似乎是这样的,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在土地上发展起来的国家,我们的土地的依赖性已根深蒂固。“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我们脚踏实地,我们热爱这土地,我们珍惜这份与生俱来的土气。
当看到费老写到自己第一次出国,他的奶妈偷偷地把一包用红纸包裹着的灶上的泥土塞在他的箱子底下时,我想到了我的家乡潮阳。众所周知,潮汕地区过节拜神的活动有很多,有人说这是迷信的做法,但是在我看来,这也算是内心的一份信仰,对神明的敬重源于先人,源于环境的耳濡目染,这份敬重一代一代相传下来,慢慢地成为了一种传统。这份淳朴的土气,让我觉得自己是其中的一份子,自然、不做作。
“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社会竞争没那么激烈的那时,人们之间要建立起信任也就没有现在来得那么困难。没有相互之间的算计与心机,单纯的,就是心里油然而生的相信而已,这便是“土气”的一种特色,实实在在的、不加修饰的、饶有魅力的。
像书中的一句话说的那样:只有直接有赖于泥土的生活才会象植物一般的在一个地方生下根。中国便是这样的,这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久而久之我们便有了一份“土气”,无需觉得丢脸,这本身就不是一件丢脸的事,我们该庆幸,这是我们的家的标签,是我们的根。叶落归根而我归往何处?我们都知道,落叶尚要归根,人也是一样的,倘若忘了根在哪里,要如何回家?
《中国》的读后感篇2
?水浒传》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凝聚着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举世闻名。我们按老师的要求在暑假中读了这本书,饱览了中国古代各位梁山好汉的英雄事迹,了解了“一百零八将”是如何相遇,如何结拜的全过程。我敬佩他们的为人;敬佩他们的武功;敬佩他们的英雄气概。
读了《水浒传》后,的感受就是书中的英雄们的豪情壮义,仗义疏财。先说智取生辰纲的七条好汉。智取生辰纲,是梁山好汉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的发端。这一段好汉壮举,轰动了水浒世界里的江湖。但是晁盖一伙,做下这桩弥天大案,背后的真实动机又是什么?是为了劫富济贫?还是说为了准备农民革命?其实在《水浒传》中,像这样的故事不知还有多少个呢!鲁智深又是如何从一个提辖变成一个“善良”的大和尚呢?俗话说不在高,有仙则名。五台山是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五台山的和尚当然并不是什么人都能做得的,何况象鲁达这样有命案在身凶犯然而作者就是通过一系列的故事江浙更笨不可能的事情串联到了一起的。同时我对宋江这个人物还有一些偏见,当梁山泊英雄排定座次,宋江坐稳了法定的第一把交椅后,他的行为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前身先士卒的宋江不见了,自那以"一向不曾下山","每日肉山酒海,大吹大擂,与弟兄们打团儿吃酒。"而且他下山的第一件事竟是去东京赏灯,任凭"众人苦谏不住,他坚执要行。"拿着弟兄们出生入死换来的血汗钱供自己肆意挥霍。看完了灯会之后他还去逛妓院,为了会一会名妓李师师,光见面礼便花了黄金一百两。为了不使自己的所作所为引起弟兄们的不满,他早就想好了一个绝妙的理由:这一切都是为了山寨的前途着想,为了让大家将来有个好的归宿。说到底,他的旅游都是为了工作的需要。为了山寨宋江真可谓是"奋不顾身"。
这就是我读完这一本书的一些观点,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撒。!然而不管怎么说,这部小说还是一部不朽的文学名著,它描绘了一幅真实的革命的画面为我们展现了那个时期的人民神火的画面,是一部值得阅读的好书。
《中国》的读后感篇3
?乡土中国》是社会学家费孝通于四十年代后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执教,给学生上“乡村社会学”时写的讲义,共十四篇,归纳整理后结集出版的,虽然过去了许多年,中国的国情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作者的许多观点永不过时,今天读来,仍然发人深省,引人深思,十四篇文章层层递进,逐步深入,详尽地阐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特征。
作者开篇指出了中国传统社会的特性是“乡土性”,一个“土”土字,最是传神,道出了中国传统社会最基本的特性,乡下人离不开土,因为种地是最基本的谋生手段,土地,在乡下人眼里的地位至高无上,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
这个“土”字,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就是“土气”,也就是“愚”的意思,他们的“愚”表现在不识字,目不识丁,睁眼瞎,其实不识字,不能怪乡下人,他们不识字,是因为在乡下世世代代聚族而居,互相熟知对方,根本没有文字的应用环境,熟人之间,眉目传情指石为证,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彼此就心领神会,根本用不着通过文字来表情达意,甚至连语言也是多余的,文字只是在陌生人之间才有用武之地,作者用自己当年在乡下居住过的亲身经历表明,农人的“愚”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智力不及人,而是他们从小没有生活在读书识字的环境里,就像教授家的孩子对庄稼、对植物以及一切农村的事物并不了解是一样的。
中国的社会关系是差序格局,所谓的差序,就是有差等的次序关系,它是由亲属关系和地缘关系所决定的,是以个人为中心,向外推出去,传统的社会关系就像一块石头扔进水里,引起的波纹会欲推愈远,愈远愈薄,它是由私人关系构成的,每个人都会包括在这个圈子里,这个圈子可大可小,可伸可缩,极富弹性,一切价值都是以自我为中心,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有在私人之间才有意义;西洋社会则不同,他们中个人与团体的关系是一根稻草与一捆稻草的关系,每个人地位相等,界限分明,归属清晰,几根稻草可以扎成一把,几把扎起来成一扎,几扎成一捆,每一根稻草属于哪个团体,决不会混淆,与我们传统社会里模糊不清的群己界限大异其趣。
说到社会关系,还得从最基本的社会单位————家庭说起,中国家庭与西洋家庭不同,西洋的家庭关系比较单纯,主要承担的是生育功能,家就是一对夫妻与他们未成年的孩子组成,成年的子女自动剥离出家庭,他们即使住在家里,也要向父母缴纳一定的生活费,夫妻关系是主线,其他关系次之,所以夫妻感情较深,他们的关系是横向的,我们的家庭关系则不同,大都是小家族式的,夫妻关系并不是主要的关系,以父子、婆媳等纵式结构为主,中国的家庭以血缘和婚姻为为纽带,因为传统社会是父亲方面的单系社会,整个家族沿着父亲这根线,以血缘为纽带可以向外无限推广,传统家庭里五世同堂也不鲜见,女婿和媳妇都不属于这个家庭,他们都是外人,血缘关系才是王道。中国的小家族就是个小部落,除生育功能以外,还担负着经济、政治、宗教等诸多的社会责任,已经远远超出了一个家庭的基本职能,承担得更多的的是社会职能的角色,是一个讲究纪律的事业社群,它排斥男女私情,注重夫妻间的分工与合作。
传统的亲属关系就是在水里丢石头形成的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从生育和婚姻构成的网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网,有个中心,这个中心就是自己,每个人和别人的关系都不可能完全相同。所谓的地缘关系,就是在一些传统的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家庭为中心,它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个范围,这个范围可以依着中心势力的厚薄而定,最典型的例子是《红楼梦》里的贾家大观园,在这个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里,随着家庭势力的大小而变化,繁盛时,七大姑八大姨,沾亲带故都是一家,一旦落难,树倒猢狲散,家又成了最小的单元。
在传统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并不需要由法律来调节,而是靠礼制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以孔子的精神为导向,以礼治国,但合乎礼的不一定合法,合法的也不一定合礼,礼制社会也不仅仅局限于见面点头问个好,每个人也不都是文质彬彬的谦谦君子,礼制也可以杀人,就像非洲某些国家,丈夫死了,妻子就会在丈夫的`葬礼上被烧死作为陪葬,所谓的礼制并不像字面意思这么温文尔雅,孔子强调的仁义礼智信等,以教化为主,主要是为了社会的稳定,也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乡土社会的权力机构分为横暴权力、同意权力、长老统治与时势权力,横暴权利,是统治阶层为了自己的利益用来剥削被统治者的工具;同意权利是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需要互相合作,才能完成某项工作,每个人都必须做好自己的份内的事,是一种民主的合作关系;除了这两种权利以外还有一种长老统治,起一种教化作用,就像父亲教导儿子,长辈教导晚辈,是维持社会稳定的主要组成部分;时势权力是社会更替变革的时候,个别人会成为变革的关键人物,是时势造就的英雄。中国乡土社会是一个长老统治的社会,长老权力之下,传统形式不容反对,对那些既不实用又不能反对的教条,只能用注释加以歪曲,这样既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又给长老们留足了面子,实则是阳奉阴违,口是心非,在这种环境之下,发生“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事”就不奇怪了。
血缘与地缘,血缘是社会身份的基础,地缘是契约社会的基础,血缘的意思是,人们之间的权利和义务由亲密关系决定的,亲属是由婚姻和生育构成的,因为我们的家庭结构中是单系家庭组成,注重的是亲属关系,以生育为主,婚姻次之。血缘决定了你的社会地位,你的身份、财产与职业很难不受你的家庭与父母的影响,谁家的孩子就应该继承谁家父母的财富和地位,承认了这个规则,这个社会就稳定了。血缘关系决定了你出身,生在哪里,哪里有你的土地,你就是哪里的人,一个外人很难在某个村子里取得自己的土地,除非他入赘做上门女婿,此外他很难融入这个村子。
随着社会活动的增加,人情往来愈加繁重,熟人之间是不能搞清算的,互相算清了,也就绝交了,你欠我的,我欠你的,才能建立亲密无间的关系,但是如果这种帮助一边倒,时间长了谁也吃不消,这种关系就会断裂,为了防止断裂,唯一的方法就是减轻这种社会关系的负担,于是商业交易应运而生,有了商业交易,人们之间互不相欠,容易实现权利与义务的平衡,因为商业交易需要理智的决定和冷静的思考,而非感情的冲动。
社会性质的变迁分为乡土社会与现代社会,乡土社会以是以欲望为指导,这个欲望正好合乎于人类生存的条件,它不是生物本能,而是文化事实,是人们从小养成的习惯,随着社会变动的加快,原来的文化并不能带来生活上的满足,人们开始注意改进生存的条件,才发现欲望不是主要的动机,而是为了生存下去创造的动机,它有别于原始的欲望,是一种生存的需要,为了生存下去,就要学会制定计划,人们完成从欲望到需要,从经验到计划的转变也就等于迈进了现代社会的大门。
《中国》的读后感篇4
暑假中,我读了《儒林外史》、《红楼梦》、《会飞的教室》等书,其中令我感触颇深的是《儒林外史》中的第一章节。
第一章节写的王冕的故事,王冕从小没了父亲,由母亲拉扯大,10岁那年他不得以辍学,替秦家放牛,他白天放牛,黄昏是才回家。每逢秦家煮些腌鱼、腊肉,他就拿荷叶包了带回家,留给母亲吃。
每天的工钱,王冕也舍不得花,攒到一两个月,就去村学堂买几本旧书。每天一边放牛,一边看书。
三四年后,王冕在放牛时下起了大雨,王冕在树下歇息,雨停后,透出日头来,照耀得满湖通红。王冕心想:古人说""人在画图中""果然不错,我把这荷花画下来,一定很有趣。
从此,王冕不再读书,而是学画荷花,起初画得不好,三个月后画得栩栩如生,王冕就成了有名的画家,从此,他不在为生活问题担忧,经常用牛车载着母亲到处玩耍。
王冕性情高傲,不愿为那些动不动就大呼小叫的达官显贵作画,他母亲几年后因年迈多病,不久就离开了人世,王冕守孝三年。
一天,朱元璋来了,王冕与朱元璋促膝谈心,直到日暮才罢休。
几年后,朱元璋平定了祸乱,有人说朝廷要王冕出来做官,王冕愤世嫉俗,不愿做官在山中隐居。
王冕很刻苦,边放牛边看书,并且很孝顺,把好吃的给母亲吃。不像有人一味沉溺游戏之中,我们应当向王冕学习。
《中国》的读后感篇5
国产剧在表现手法、风格化方面的创新并不十分常见,毕竟电视剧通常是以情节推动。所谓电视剧是编剧的艺术,电影是导演的艺术,绝非虚言。近年国产剧虽然在类型成熟、制作精良等方面颇多进步,但先锋尝试上其实是更趋谨慎的。
也正因如此,硬糖君无论如何也没想到,再次看到电视剧中诗意的镜头、诗化的语言、类似艺术电影的手法,会是在《理想照耀中国》——一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策划组织创作的主题重点作品。
5月4日晚,该剧终于揭开了神秘面纱。但让硬糖君急于想写下些什么的,却并非群星璀璨的阵容,而是该剧作为一部主题剧,在美学探索上表露出的野心。
当市场大潮之下,商业化剧集忙不迭地揣测观众当下的喜好,国产剧开拓的希望究竟何在?是否又再次回归到了这些可以在市场之外仍保有独立创作逻辑的机构和项目之上?他们也确有责任将更多元的内容呈献给观众。而时间往往将会证明,每一次这样的审美撩拨,都将带来长久回响。
?理想照耀中国》全剧共40集,每集30分钟,以不同时期的40组人物记录了中国共产党诞生一百年以来高擎理想炬火,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中国梦而不息奋斗的动人征程。
5月4日播出的首集《真理的味道》由毛溦导演,张显编剧,靳东、刘奕君等主演,讲述的是《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背后的故事。片名出自故事主人公陈望道的一则轶事,传说当时他翻译得过于专心,以至于墨汁当作红糖蘸着吃粽子,自己浑然不觉,还说味道“够甜了”。
陈望道是近代著名教育家、语言学家、翻译家,担任过《新青年》编辑,也是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成员,新中国成立后还曾出任复旦大学校长。可以说,不管从革命还是学术角度,这都是一位值得后辈铭记的人物。
然而,如何用不到30分钟的时间勾勒出主人公的华彩一生、传达出其人其事对历史进程的重大作用呢?《理想照耀中国》独特的系列短剧模式,给主创们提出了不小挑战。
对此,不同人有不同的作答方式,《真理的味道》单集主创的选择是“做减法”和“避实就虚”,将陈望道一生中最闪光的光辉点——翻译《共产党宣言》作为历史的切口放大,用一种写意化的方式去描绘当时社会的乱象,以及从乱象中站立起来的陈望道。
这一集的风格是极简的(硬糖君了解到,剧本仅10页29场戏)。主要人物仅四位——陈望道、邵力子、江流、娟子。主创就从这四个人身上做文章,搭建起剧本结构,设置了诸多隐喻,以小见大,书写当时的社会情景。
剧情其实并不复杂:在五四运动后的各种救国思潮中,社会局势混乱。有日本留学经历的陈望道受邵力子之托翻译《共产党宣言》,在回乡过程中偶遇穷苦妇女娟子,在家乡进行翻译工作时又与旧时同窗江流重逢,感慨良多。最终,他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在极其严峻的情况下出版,为中国各阶层带来了火种与希望。
剧本打破了电视剧惯常的叙事方式,从不同的时空中截取出一个个重要的“点”,辅以闪回、画外音、蒙太奇等手段,按照主人公陈望道的思绪进行重新排布,从而产生新的效果。
比如,在镜头掠过整辆火车,从名流聚集的上等车厢到民众拥挤的下等车厢时,伴随的画外音便是一段《共产党宣言》中有关“阶级”的论述,最后镜头落在了陈望道若有所思的脸上,之后又切换到他的书桌前,带着对国家、对同胞的关怀与使命,他郑重开始了翻译工作。
而从人物的设置看,刘奕君扮演的邵力子先生,同样是一位拥有百科词条的历史人物。相比之下,江流与娟子的原型未知,但两人也绝非随意设置,而是极具代表性。
娟子是命运凄惨的底层妇女,丈夫死于上海工人运动,带孩子回乡奔丧时被列车员欺负,回乡后发现家产已被宗族侵占,甚至孩子都被抢走。几乎每次她的出现,都会带出一幅令人揪心的图景。可以说,她正是当时遭受压迫的中国人民的缩影。
江流则是陈望道的同窗,两人年少时都有救亡之志,但与出国留学、接受新式教育的陈望道不同,江流留在家乡执教,报国无门,落魄的样貌神情甚至有些令人联想到文学人物孔乙己。
三人的行动巧妙地勾连在一起:娟子的第一次哭喊,令陈望道动了恻隐之心,与她调换车票,到下层车厢中感受同胞苦难,从而认识到自己肩上的担子。娟子的第二次哭喊,深深扯痛了江流的神经,悲愤烧书,引来旁人围观劝阻,从而促成陈、江两人的重逢对饮。
陈、江二人一明一暗,隔着小巷对望,如新旧知识分子的对视对答。从二人身上,我们可以鲜明感受到当时旧知识分子的迷茫幻灭以及新知识分子的坚定信仰。而故事最后,陈望道寄来的《共产党宣言》译本成为了江流的救赎。他从形象到眼神都焕然新生,走出乡村加入到陈望道的行列中,这一转变也意蕴十足。
娟子的苦难,江流的颓废,以及故事开头那场复杂的思潮论战,以一种具象化的方式点出了当时中国在社会上、思想上的动荡无序,也充分说明了发生在那间狭小柴房中的翻译工作,无声无息却又何其重要。
正因为是短剧模式,这一集存在大量的留白,没有让陈望道、江流、娟子之间发生什么狗血事件,家长里短的琐碎对话更是少之又少,观感与过往电视剧大有不同。多数时候,导演都在用画面讲故事,一花一叶、天气光影等细节都精心设计。流畅的视听语言,丰富的意象运用,令故事不显局促,而是意味深远、格调清新。
“路”的意象贯穿始终——上海的马路、乡下的小桥,陈望道的“道”。
陈、江这对老同学,少时一同诵读过古诗《行路难》。记忆中的“多歧路,今安在”像是人到中年的两人的内心叩问。苦闷的江流报国无门,连做梦都在迷雾中寻路。陈望道则在马克思主义中找到了“希望大道”。《共产党宣言》译本的传播则为更多国人指明了方向,统一了道路。
火是启蒙的象征。而陈望道出场的第一个动作,正是点火。全片第一场戏,镜头随着跑过的孩童而来,由窗格推进到屋内,他的手先于脸入镜,划着了火柴,在昏暗的柴房里点亮一盏油灯。
之后,他正是在这盏油灯之下,进行《共产党宣言》的翻译工作。而当他终于翻译完成,一声响亮的公鸡打鸣,伴随着《国际歌》的旋律,晨光从窗户透了进来。联系到之前邵力子同陈望道的对话,不难想到,这一处理可能也预示着,随着马克思主义思想武器的传播,中国终将拥有自己的无产阶级政党,雄鸡一唱天下白。
“风筝”的意象亦是首尾呼应。开场,风筝在狂风中飘摇、最终栽倒在地,失落的孩子在台词中第一次提到崩溃烧书的江流。而故事最后,也是这几个孩子为江流带来了陈望道的信,随着江流读信、动容,孩子们也成功将风筝放了起来,仿佛载着希望越飞越高,正如中华国运。
除此之外,该剧的台词也简练有深意甚至有诗意。比如陈望道、邵力子在围观完茶楼论战后感叹的“当今中国,山太多庙太少”,比如路过的乞丐念叨的“下雨了,下大点”,又如邵力子提及国人对十月革命的认识依然片面,而陈望道以“只见桐叶、不知纹理”作比。台词中包裹着潜台词,尽显中国古典美学独有的含蓄蕴藉。
诚然,如果用微电影的标准来看,《真理的味道》在制作上并非尽善尽美,主演与群演的演技水平也略显参差,但总体来说,瑕不掩瑜,从这一集中,我们不难看出主创在美学上的素养,以及整部剧的野心。在电视平台上看到这样大胆的创作,可以说相当难得。而年轻观众也没让他们失望,对于剧中的视觉隐喻、历史彩蛋、表演细节已经开八。
更重要的是,该剧并不止于《真理的味道》这一种风格。作为一部集体创作的系列短剧,集集更换的不止是故事与阵容,具体的叙事与视听风格也像开盲盒一样,每一集都不同:《秀才遇到兵》是轻喜剧,《叛逆者》是儿童视角的谍战片、监狱片,《你的眼神》融入了犯罪悬疑元素,还有许多章节选择了纪实风格。
之所以会如此,从客观情况看,是因为该剧时间紧、任务重,从而采用了大导大编统领全局、年轻主创分组创作的方式,有15个独立摄制组分头跑遍祖国大江南北。
值得一提的是,该剧不仅台前阵容里有着吴磊、王俊凯等一批95后、00后新人演员,幕后团队也相当年轻,分集主创(制片人、导演、编剧)的平均年龄仅为35岁,年龄最小的出生于1998年。
故事人物各自独立的单元模式,从近代到现代的百年时间跨度,加上各方对这部剧的保驾护航,给了年轻创作者一个尽情挥洒创意的空间,在叙事与视觉表现上进行探索实验,多处运用长镜头、手持摄影、黑白摄影、平行蒙太奇等电影技巧。
而这又满足了当代年轻观众飞速提升的审美,与国际上的电影级剧集接轨,甚至无意之间暗合了“诗选剧”的浪潮。
“诗选剧”,即在形式上像一本自选诗集,由多个独立故事构成,演员也随故事更换,在整体上用一个主题或风格来勾连,代表作如《阴阳魔界》《世界奇妙物语》《黑镜》等。《理想照耀中国》更加极致的一点是,它仅仅是故事服从于主题,在类型风格上却没有统一的定位,而是根据各集的内容去选择合适的类型模板与表现手法,愈加丰富多元。
想要找到一部类似风格的剧集作比并不容易,因为足够风格化,使其更接近文学的品格,硬糖君认为其更像茨威格的《人类群星闪耀时》。从这部剧上,我们能够感受到重大节点主题剧的升级与突破,以及年轻创作者的创新与野心。其记录历史,本身也将在电视剧史上留下值得记录的一笔。
当理想照耀中国,其如此真实可感,却又诗意恢弘,“历史作为诗人,作为戏剧家在行事,任何诗人都不应企图超越她”。这本就是我们每个人最会表达、也最能领悟的光。
《中国》的读后感篇6
唐朝的开国皇帝是李世民,他不但善于打仗,而且善于用人。他勇猛杀敌,武艺高强,有一次他带着500骑兵在阵地上巡视,被王世充带的一万多步兵骑兵突围上来,李世民杀了王世充的大将,和自己的一位将领又带着骑兵,转过身在敌人阵地来回冲杀,吓得敌人不敢阻挡。李世民通过玄武之变,夺得帝位,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唐太宗。
在唐代建国之初,全国民户少之又少,在几千里的土地上,人烟稀少,满目荒凉。再加上灾荒不断,社会经济十分萧条。李世民既亲身经历了打江山的残酷斗争,深知创业之难,又从隋朝时期悟出了守业更难的道理,这使他时刻保持清醒。唐太宗充满了干劲,充满了力量,这种力量使他兢兢业业的治理朝政,居安思危,励精图治。唐朝鼎盛时期,非常的繁华,在世界是最繁华的国家。中国的贸易也渐渐的发展起来,许多商品流入中国。外国人也纷纷来到中国,有的是来经商,有的则是来观赏中国这片神奇土地的风采。在国外,也有部门专门为中国人设立一条街道——唐人街。
伟大的诗人李白,就生活在盛唐时期。李白写过许多诗,他游经各地,李白通过自己的诗句,记录了自己的所见所闻。他的那些诗句千古流传,成为了不朽佳句的'一部分。
看到这些,我心里不禁的感到骄傲与自豪。头脑里联想到了当时那街道上的繁华景象,联想到了当时洛阳城楼屋一幢接一幢,一片连一片的情景,一切又是那样的美好。
中华民族那五千年的历史博大精深,既有王道霸业和文治武功的荣华记录,又有血雨腥风、悲凉杀戮的残酷烙印,其间的强盛辉煌令人骄傲振奋,其间的败落同样使人汗颜痛惜。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建立在历史的基础上的,兴衰起落只有通过历史的比较才能有正确的认识。
《中国》的读后感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