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感受和深入的思考是优秀心得体会的双重保证,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更加深入地思考自己的人生意义和价值观,从而更加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以下是丫丫文章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读本》教师心得体会8篇,供大家参考。
《读本》教师心得体会篇1
小时候,我对教师十分钦佩,他们什么都懂,什么都会,因此,憧憬着有朝一日也胜过教师。长大以后,我成为了一名普通教师,守着我的理想,奉献着我的爱心,关爱着一群天真可爱的孩子,引导他们进入知识的海洋,教会他们学习、生活,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好教师。工作之余,看看教育著作,给自己补充。在翻阅《教师人文读本》中的部分文章,对教育有了更深的触动。
在目前的许多小学,孩子每天晚上做作业要做很长时间的现象相当普遍。学生早晨7:00前后离家,晚上6:00左右到家,每天在学校和路上的时间长达十多小时,晚上还要完成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事实上,除了睡觉,学生的时间和空间基本上被老师控制了。
对此,家长褒贬不一,即使很有意见的家长也表示无可奈何。
针对这种教育现状,友人认为,教育要深入学生的心灵,但并不意味着教师对学生的作用是无限的。应试教育和传统教育存在的教师作用过大,侵占学生个人学习和发展时空的问题,是导致我国学生缺乏想像力、创造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有人认为美国的基础教育散漫、学生学习的知识不扎实,是幼儿园式的管理与教育,如果把中国的基础教育与美国高等教育结合,将是世界上最完美的教育。我不赞同这种观点,正是美国寓教于乐的基础教育,才培养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对事物的好奇心和自信心,为高等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用大量时间向学生灌输基础知识,机械重复和大量考试,使学生从小感到身心压力较大。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成绩差一点的学生,有的对学习失去兴趣,甚至发展为厌学。试想,一个学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将来怎么持续发展?基础教育把学校办成学生的乐园,保留学生对知识、对未来世界的兴趣和想像力,对学生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对比一些发达国家的中小学教育,我国学生自由和自主学习时间太少了。
为此,素质教育应该合理勘定教师作用的边界:心理边界和文化边界。现在,教育行政部门三令五申要压缩学生在校的时间,这很重要。如果一个人整天生活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内,不可能有丰富的想像力和创造力,俗话“经风雨见世面”,也说明一个人的活动空间与他的想像力、创造力有着内在联系。
教学的时间空间固然重要,教育的心理时间和空间也同样重要。不是教师不能给学生施加任何心理压力,提出任何教育要求,关键是教师的要求及施加的心理压力,必须是学生需要的、能够理解的,能促进学生自我教育的。教师作用的心理边界应该划定在学生自我教育与教师教育两种力量的交汇处。只要教师的教育作用促进了学生的自觉、自动、自主、自由,也就是促进了学生的自我教育,老师的教育作用就恰到好处,否则就是不合理和不适宜的。
在应试教育中,对学生进行片面的强制性训练和模塑,更是失去了教育应有的文化意义和价值。必须合理界定教师作用,使教师的影响,更富有人文精神和道德价值,让学生获得基础的、内在的、全面的、个性的和可持续的发展。具备高素质和高品味的教师不是用知识育人,而是用思想育人,知识只是手段和工具,是育人的载体。教师应该用自己的思想、智慧、情感激发学生的思想、智慧、情感,使学生拥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并自主追求生活、文化、精神、价值、意义等,由此奠定他们终生学习、发展和生活的基础。教师作用的文化意义,在于既教育学生有益于他人和社会,又能让他们自由而幸福地生活。
《读本》教师心得体会篇2
这个暑假《教师人文读本》走进了我的生活,闲暇之时,手捧着它,细细翻阅。看着一个个家喻户晓的文人名字,读着一篇篇冲击心灵的文章,我一次又一次为里面的人和事而感动,情与意也不断地让我有所感触。
当我以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心情走进这本书,并不断地与其中的教育理论、人文精神等对话、思考时,我感悟到了教育的生命性,教育对象的生命性。
?教师人文读本》的前言中说到:我们每天面对着的是人,我们的学生,他们天真、可爱、充满生命的活力和幻想,他们对我们无限地信任和敬慕。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在对话和交流中,他们求知,他们成才,他们立志,他们成长,成为自立的个体,成为家庭的支柱,成为社会的栋梁。而我们每一个教师,除了岁月的流逝之外,没有失去任何东西,我们的知识在教学中更充实,我们的智慧在交流中更增长。我们付出了多少爱,得到的是更多的爱;我们对学生有多理解,他们会给我们更多的理解。这就是我们最大的成就和幸福。但是,我们也经常困惑、烦恼,甚至痛苦。我们也经常遇到阻力、误解,甚至非难。正常的知识传承,往往变成机械的操练;坦诚的心灵交流,往往变成枯燥乏味的训诫,加上人事的纠纷、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袭,这些使我们的心灵失衡而不知所措。这些问题的解决,固然需要有相应的改革和时间,但如何直面这些问题并持一种积极的态度,确实是我们应当不断自省的。先辈、前辈和同辈中有不少楷模,为我们树立起精神的支柱,究其核心,那就是一种人之所以为人的精神,即人文精神。它博大精深,但首先是爱,惟有了爱,我们才能成为一个育人之人。我们爱祖国、爱同胞、爱亲人,当然也爱自己。爱科学、爱艺术、爱自然,对教育和可爱的学生应付出更多的爱等等。我们是教师,都是些普通的人,但我们从事着神圣的事业。
读完本书,我就感受到了编委们的良苦用心:首先就是想通过阅读这本书之后让我们从事教师职业的人们多一点精神食粮,去面对生活中的困惑、烦恼,甚至痛苦。让我们学会爱,对身边的一切都充满着爱。然后在爱的基础之上去学会思考,让身为教师的我们有更好的心态,更积极的人生态度。
其实说到底,书的意义在于让我们看过之后有所启发,更深层次也许就是想让我们生活得更有意义。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在平时的生活中,当我们在快乐之中时是很少去考虑:“我为什么而活着?”但是在我们遇到困惑、烦恼,甚至痛苦时我们也许会问,心态变得消极。现实生活节奏越来越快,遇到的事也越来越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这种可能性。但作为教师的我们责任在于传道授业解惑,我们应该先把自己的心态调整好。
沉河对生命的诠释,让我懂得了什么是宽容,学会了如何去包容。每一个活的生命都有他的尊严,放一颗友善的心去接受,用一双清澈的眼去看待。在我看来吵吵闹闹的小朋友的无聊游戏追逐打闹到了作家那里,成为了生命的本质,充满了不可思议的魔力,竟能让人感动,继而影响自己的心绪使之恬静淡然。小学老师,最最需要的不就是这样一种心态?因为种种因素,对着学生难免失去耐心,偏偏此时把学生的一个小小失误放大再放大,往往事后责怪自己冲动,埋怨自己不理智。那些有经验的老师总能泰然处之学生的所谓捣乱,是一次次的历练让他们能够用看到学生身上闪耀着的最真最阳光的活力,为了那可爱的生命个体,他们知道应该如何去呵护、引导。
如何引导是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很有必要思考的事情。引导过多了,无形之中把自己的观念强加给学生。那些还未被世俗化的学生,正处于思想萌芽阶段,此时的引导实在是很重要。他们不懂得分辨,他们没有选择的能力,我们就要为他们创造这样的条件。
王小波说,对生活做种种设置是人特有的品性。对学生做种种设置也是教育者的特权。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反反复复地灌输给学生。诸如行为规范、文明礼仪,学生必须习得,但能不能用更好的方式呢?一味告诉他们应该不应该,用威吓命令来规定,结果是造成孩子的逆反,成了我们最不希望看到的两面派。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不想看到自己的学生变成只会遵守规范的木偶,更不愿想象他们习惯于被设置好的生活。那么前提是,我不去做那设置别人生活的人。这绝对不是说,对于学生放之任之,而是给予他们更多的自由,尊重他们,承认他们的.独立个体,在他们需要的时候引导他们。
?教师人文读本》同时也为我们指明了新的教学观。这就是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品德,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在教学中创设使人思考、激励探索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心智发展的过程。与此同时,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者也应成为实践“终身学习”理念的楷模。重视和加强继续教育,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总之,终身学习是我们教师能走在时代前列必不可少的前提。
?教师人文读本》给了我很多新的启示,我将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努力向上。最后,让我用徐匡迪先生的一句话来结束此文吧!——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献身;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
《读本》教师心得体会篇3
近段时间,教育局给我们每位老师免费发了一本《廉洁教育读本》,号召我们每位老师都要认真看一看,然后写心得体会。我利用周末休息时间认真阅读完了这本书,有了很深的感悟。
微小说中华民族是一个老实取信、勤俭节约、正直无私、自律自强的民族;“敬廉崇洁,老实取信”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有“两袖清风、清政廉洁”的包公、今有 “人民的好公仆”孔繁森等,似乎在人们的思维定势中一直以为“廉洁”只是一种“官德”,实在它是我们每个中国公民的美德。
本书主要讲了“诚信、勤俭、益友、守纪、正气和理想”这五个方面的小故事,书中一个个令人感动和让人佩服的故事,让我深受启发,不禁联想到了自己。什么是我们的立身之本——廉洁从教。
孟子以为“教者必以正”,为师不廉,师道必坏,师道坏则必误学子。从事教师这一职业,就要求我们具有更高的道德情操,由于我们肩负着培养祖国下一代的重任,我们的一言一行将会直接对学生乃至整个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我们不仅要用广博的学识,授业解惑,而且还要用高尚的人格魅力立身传道,成为学生求智、做人的楷模;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以及家庭美德等方面,更要做出表率[]。廉洁从教首先要为人师表。
工作中,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真正做到“其身正,不令则行。” 廉洁从教还要坚守高尚情操,淡泊名利,不被社会各种不良风气所_____。
不廉洁,贪欲多,就很难坚守这一阵地。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就选择了清平的生活。
教师清正廉明是“育人”的品德基础,要秉持一种神圣的感情和执著的献身精神,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只有静下心来教书,才能潜下心来育人。
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一定要廉洁从教,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做一个廉洁奉公的教育工作者。
《读本》教师心得体会篇4
这学期读过这本书,经常思考的问题是:如何在人生的大航船上确定自己的位置,是船员还是舵手,是大副还是士兵。每个人在世界上所扮演的角色不同,关键在于如何定位。
每看到书上的某一个片段,总在不停地在反思自己,自己在对待学生的态度,对待家人的态度。我慨叹自己太平凡了,平凡得没有一双慧眼,去发现学生的长处与潜力。平凡得没有一双巧手,把学生引领到更加广阔的天地中去。
我们是教师,都是些普通人,但我们从事着神圣的事业。我们每天面对的是一群天真、可爱的孩子,他们对我们无限的信任和敬慕。我们付出了爱,得到的是更多的爱。
读过《教师人文读本》这本书,感受最深的是爱,对教育,对学生贯穿始终的是爱。读过这本书,经常思考的问题是:自己该怎样来完善自己的责任,因为每个人在世界上所扮演的角色不同。冥冥中有双大手在指挥着我们,将在学校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自己的工作,不过想要教好课不也是一门艺术吗?
有句话说:“活在当下”。其实,每个人的命运还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虽然从小到大,基本是家长在为自己做主。但今后还有漫长的几十年,仍然有自己选择的机会,是选择努力踏实地度过还是空虚而归,全在自己。
每看到书上的某一个片段,总在不停地在反思自己,自己在对待孩子的态度,对待家人的态度。我慨叹自己太平凡了,平凡得没有一双慧眼,去发现孩子们的长处与潜力。平凡得没有一双巧手,把学生引领到更加广阔的天地中去。
《读本》教师心得体会篇5
读了《教师人文读本》后,我感触颇深。他们有的写出了自己的困惑和烦恼;有的写出了自己对学生母亲般的爱;有的写了自己对人生的执着追求;有的写了自己对科学的万般热爱。文中那些真善美的心镜叙述,不断浮现在我的眼前,它将成为我以后做人、做工作的指示灯。人文精神博大精深,但首当其冲的是爱。惟其有了爱,我们才能成为一个育人之人。于漪老师用自己对学生的尊重和爱,消融了学生敌对情绪,使她走上了正路,并成为一个优秀人才;徐匡迪以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身份,阐述了我们今天怎样当老师。他们至真至切的话语,无时不刻影响着我们、指引着我们。
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们深知自己责任重大,因为我们培养的是基础的基础。家长们把他们天真无邪的孩子送到幼儿园,我们就应以博大的胸怀去热爱、关心、教育好每一个孩子,使他们能茁壮成长,使家长满意、放心。一个孩子在入学以前主要是在父母的关怀、教育下成长的,父母的教育和自身行为是孩子的第一影响源。进入幼儿园后,我们教师就成为他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人物。孩子们很自然的把他们与父母交往中产生的情感、期望和对爱的要求,转移到教师身上,要求老师也像父母那样关心照料他们、体贴爱护他们。所以我们教师具备的不仅是教育技能,还要有像父母般对孩子的爱。每次的新学期开学,总会有几个孩子向你耍威或哭闹,而我们总是微笑着把手伸向他们,有时手上被抓伤了,身上被踢疼了,我们多无所谓;大小便弄到身上了,呕吐了,我们为其清洗;衣服不会穿,鞋带不会系,我们不厌其烦“谆谆教导”。凭着我们的爱心、细心、耐心,我们将会换来幼儿天真活泼的笑容和对你更亲切的呼唤、尊敬。
教师作为祖国人才的塑造者,具备一定的人文素质是必要的,对于我们这些年纪大的老师来说,提高人文素质也尤为重要,能确保在教学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平稳。
《读本》教师心得体会篇6
通过学习《教师法治教育读本》使我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自身需要学习怎样的法律知识。而《教师法治教育读本》旨在向教师普及法律知识,帮助教师提高自身的法律素养,运用法律更好地教书育人。《教师法治教育读本》遴选出与教师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紧密结合“五五”普法的要求,结合切实的案例,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教师进行一次法律的洗礼,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实践性。前四章梳理了宪法、民法、刑法以及行政法的基本内容,使教师对法律知识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后四章重点讲述了教育法律制度以及教育法律制度在教学中的具体实施。书中详细阐述了有关教育法的基本理论,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怎样运用法律来教育教学提供了建设性的意见,并提出了具体的方法和措施。编者力图通过这《教师法治教育读本》,为教师队伍提供一个蓝本,帮助教师增加法律知识的储备,提高法律素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自觉运用法律知识,保护广大学生的合法权利,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遵纪守法做好表率,保障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学校布置每位教师认真阅读教师法治教育书籍,并参加教师法治教育读本考试。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努力去阅读。争取考得好的成绩。教师都深知依法治教、依法治校,但是要具体到什么事情上时,有时还真把握不好这个尺度。在实际工作中有的教师常常感到:自己管学生还管出错了,自己的一片良苦用心反倒不合乎法律的要求了,自己如何管理学生才合适,是不管不说,还是严管严教……
在教育读本中教师对教育法律方面的一些知识也进行了较为详细地阐释,对于一些专有名词来说,我理解得不很深刻,但书中介绍的一些违反教育法律法规的一些案例,都是从近十年来在各类学校、教师、学生中常见的.违法行为事件中选取的典型事例,在每个案例之后都附带着“法律分析”、“律师建议”、“法律一点通”等环节。通过“法律分析”,我们能够清楚地意识到发生在学校、教师、学生身上的事情到底谁对谁错;通过“律师建议”,我们知道如何在教育教学中避免此类事情的发生;而“法律一点通”中那简短的一句话,就像是我们前进道路上的一盏警示灯,时刻提醒我们,什么样的行为就是触犯了相应的法律法规……
在办公室很多老师都在议论案例分析的警钟。使我深刻的认识到我们在抓好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教育的一些法律法规更要时刻铭记于心,我们要依法治校,在对学生的管理上,不要因为怕担责任而不去管理说教,也不要带有体罚性质的惩戒。
我也真诚地希望广大教师能够认真阅读这本《教师法治教育读本》,严格遵守教育法律,以教育法律为准绳,正确地处理学生事件,捍卫自己的权利,履行教师的义务,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
最后提醒我们的同行们,要认真学习教育法制的基本知识,不断增强教育法制观念,在教育教学中才能自觉地贯彻执行国家的教育法律、法规,正确的履行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不断增强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意识和能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管理学生水平。
《读本》教师心得体会篇7
近日,阅读《教师人文读本》一书,其中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文章《关于思考》感受颇多。 本文题为“关于思考”,但字里行间论述的是思考与读书的关系问题。在提倡教师读书的今天,在教师已经行动起来读书的时刻,我们的确应当把思考和读书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或者思考还要比读书更为重要。为什么这么说呢?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着:有的人读书范围广,涉猎宽,但是这样的人不见得对所学习阅读的知识精通,或者说读过的书收益甚少,只还过是水过地皮湿,在脑海中有所印象而已。为什么呢?本文充分解答了这个问题:“我们若要将所学得的知识消化吸收,变为己有,并且能够充分应用发挥的话,就必须经过思考的过程,把自己的知识在诸方面相结合,或是把你的真理和其他的真理互相比较。”读了什么,照单全收,不过是在自己的头脑中搁置了更多的知识、资料而已,它还不是自己精神思想的一部分。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吧,我们老师经常听取一些教育专家的报告,或是听、评课,听的时候热血沸腾,但是如果在会后,不去进行深入地咀嚼,这种思想会渐渐地冷却,直到消逝,相反,经过自己反思,专家的思想或许变成自己的思想,或许自己还能跳出专家的思想引发自己产生更为理性的思考,从而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呢。
近阶段的时间里,我增加了自己读书的时间,读的书目也多了起来,但是,读书的后思考却淡化了。这正是因为没有充分意识到思考的.重要性的缘故,一昧地沉浸在阅读中不可自拔,自觉得这是一种吸收,一种快乐的心灵体验,现在看来这只是浅层次的阅读而已。其实,读书与思考的关系,古人早有论述:学而不思而怠,思而不学则罔。看来一种思想做到熟知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逐步在现实的生活学习实践中得以印证,对其体会才会深刻。 思考和读书对人的精神上的作用,于每个人来说是有差异的,这与个人的爱好和性格有关。我喜爱读书,我lg更乐于沉思。论读书的量来说,的确,他读的书不如我多,但是,从实际来看,对于个人的精神世界的感悟来说,我觉得他比我更为有效,可能他在读书之余加深思考,书本的知识和思想就变成了自己的东西,从而效果更为明显吧。如叔本华所述:“在思考的瞬间,精神和外界完全隔绝,随着自己的思考而活动,它不像读书,被别人特定的思想所控制,而是按照当事者的禀性和当时的心情,供应一些资料和情绪而已。所以,一天到晚沉浸于书中的人,他的精神弹力便要消失殆尽了。”这真是对自己最好的提醒:切忌因读书而舍弃思考,因为思考才是形成一个人真正思想的根本。
那如何摆正读书与思考的位置呢?“我们最好在思想的源泉停滞之时,才去读书。”此时,书籍便成为思想的“引绳”。于此说来,读书和思考是吸纳,写作是倾吐,是表达,这应该是每个人的精神行走方式,不可偏颇任何一方。我思故我在,作为一名老师,在纷乱迷人眼的教学方式、流派、思潮中,我们应该用自己的思考分析,用实际教学来实践,切不可迷失在别人的思想论述中。
“真正思索的人,在精神王国中,等于一国的君王。”真正思考了,才能主宰自己的灵魂。
《读本》教师心得体会篇8
当我静下心来读《教师人文读本》这本书时,被里面的文章深深吸引住了。里面的文章短小精悍而又寓意深刻,如此多的佳作,真想一口气读完,读过这本书,引发了我的许多感动和感触。"一代良师"中的文章描绘的都是教师的典型,从他们身上,我们知道了良师的风范和教师的价值。"教师的任务"则让我们更多地思考教育的目的、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师人文读本》里面还包含了很多方面的内容,如生活中的美、世界观、人生的乐趣等等。
在读到"教师的任务":"教师要严格但不苛刻、温和而不随便地去教学"时感受颇深。教师被人们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要塑造学生的灵魂,我觉得首先要塑造自己的灵魂。教师教育学生既要言教,又要身教,而身教重于言教,所以教师必须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应具有优良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这些大师们的人格魅力使我产生了不尽的敬佩之情,虽然时代的浪潮淘汰了许多故事,但有些东西始终在那里熠熠生辉。我希望自己能向着这个方向而努力,在实际工作中,要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甘做蚕烛,在岗位上发出自己的光和热。
其次,教师要热爱学生。"爱生如爱子"是师德的一个重要体现。只有热爱学生,才能去关心他们的成长,才能去教书育人,才能尊重学生人格、引导学生成才。书中几乎每位大师都谈到了师爱,记得于漪老师也说过"师爱是最难得的感情,也是伟大的感情,因为它没有血缘,但是老师们的爱是发自内心的付出。"作为教师,我们要关爱每个学生,所谓付出和得到是互相的,只有学生感受到了老师的爱,他才会喜欢这个老师,也会喜欢你的这门学科,课堂教学也会有效果。
再次,教师有崇高的奉献精神。教师的工作责任重大而又极其艰辛。之所以说责任重大,是由于教师肩负着培育下一代接班人的责任。抽象地说,社会的未来掌握在教师的手中,之所以说艰苦,是由于教师工作条件艰苦,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的社会地位、物质待遇一般。在此情况下,教师应当以社会责任为己任,无私奉献,否则,如果以待遇对待工作,那么,就可能在知识传授、教书育人中,难当社会重任。我们应该牢记美国教育家杜威在书中讲的一句话:每个教师应当认识到他的职业尊严,他是社会的公仆。
最后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教师在教书育人中,除了言传,更要身教,用自己的示范行为来教育学生,这就是为人师表。为人师表在一定角度上看,主要是强调教师要言行一致。要求学生学习的知识自己应当精通;要求学生崇尚的行为,自己应当行之;要求学生反对的行为,自己应当坚决杜绝。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否则,"虽令不从。"所以,每一位教师都应从自身做起,真正为学生树立一个模范的榜样,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读本》教师心得体会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