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加深对书籍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我们应该及时写下自己的读后感,通过读后感,我对作品的情感表达和情绪描写有了更为细腻的体会,下面是丫丫文章网小编为您分享的《目送》目送读后感精选7篇,感谢您的参阅。
《目送》目送读后感篇1
早就接触过龙应台的书籍,正值放暑假空闲之余又开始恋上这位女作家的著作《目送》,看书中内容让人不愿释手,里面文字像涓涓溪流般,静静的流淌。无过多华丽的辞藻却能深入读者的心灵,平实却有着深深的内涵。尤其是当她写到母亲时小箱里的东西交给她的时候,我倍觉伤感,另外,她与儿子之间的那种所谓的“鸿沟”,似乎不可逾越。其实,目送是一种信念,父母对子女的目送,那里有多少期待,子女父母的目送,那里又有多少的不舍,但这世间的悲欢离合就是这样,因为生命在一呼一吸之间,让每位读者用心去感受。
请在每一朵昙花之前驻足,为那芳香暗诵,依依远去的夜晚宙步;他们说生命就是周而复始,可是昙花不是,流水不是,少年在每一分钟的绽放与流动中,也从未不是。著名的诗人席慕容写着这样一首诗,让人身上品味着。
席慕容的诗告诉我们永恒只能在一刹那间收藏,生活本来就在刹那间,我们有些时候,往往忽略了生命本身,没有寻找到生命的本真。然而一直处于迷惑中的我们,始终找不到满意的答案。正像一位哲人所说的:“一切真理,通常都是很简单的。”生命的本身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复杂,那么深奥,那么令人无法释怀。事实上我们的呼吸就是我们的生命。我们浩瀚的生命旅程就依阳在这简单的一呼一吸之间,让大家学会珍惜。于是,目送亲人,目送朋友,甚至目送自己也就显得不是格外伤感。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青年在森林里不停的奔跑,他后面有一群饿狼在不停的追他,这个青年看到前面有一口井,这个青年跑到古井的前面,探夫往下一看,古井的底部全是毒蛇,古井的中间有一根古藤。这个青年当时不顾一切跳进古井中,用手抓住古藤,这时青年发现,古藤的根部有一群老鼠在不停地啃着根,而藤尖又有一个蜜蜂窝,那一滴滴的蜂蜜滴在藤尖,一群群蚂蚁正在觅食那一滴滴蜂蜜。这个故事虽然简单,其实寓意很深刻,人的生命就是一呼一吸,这是宇宙间最神奇的,它时刻伴随我们,却最容易被忽略。因此,很多时候,真理即便离我们很近,却同样需要我们去探究、去寻找。
我们有的时候背负了太多的凌乱与不舍,心系了太多的不愿意与身不由己,这样一来生命就太厚重了,我其实很推崇星光式生活,能发光的时候要开心的挥洒能量,暗淡的时候要寻找下一个光源,千万不能放弃,因为昼夜是分的清清楚楚的!这个世界自有公道在!对与错在你活着的时候是不能定论的,因为每个人都有故事,每个人都是有故事的人。经历不同,自然评判的标准也就不一样。故事里的事说是就是,说不是也不是。这个世界没有什么是十全十美的,在深夜的时候想发会儿呆,也许时代在发展吧,每当听一些人谈起自己青春的那场回忆的时候,我总会想起那些天真的笑,那些不顾一切的顶撞,那些傻傻的真诚……其实,再回望那些渡口,我们并没有进入那场回忆的中心,而是在那岸边给失意者炫耀,炫耀那些可笑的,所谓的光荣。其实,懵懂并不是我们的错,也不是生活的错,所以不必缅怀,梦醒了就过去了,如果停留,那就会越走越远,有人总是喜欢把青春比作箭,永不会回头,而我想说:时间请不要伤害爸爸,不要伤害妈妈,不要伤害那些难忘的陌生人,不要伤害好友的纯真!
有时候,我们拥有的世界与我们心里渴望的世界差异太大,于是,我们不得不低头,去讨好当下的时尚与潮流,其实,我现在明白你们的苦楚,你们在这新鲜的潮流里被人指责,失去的永远比得到的多,因为潮流只是流,不能经,不能典,所谓的经典那是深入人心的。是一片纯净,没有什么特别,但是总有一些特别,那就是他在人们心里,人们不管在哪,心都能醉!
看日出日落霞光满天,望云卷云舒气象万千。生命是有深度的,生命的真谛就是一呼一吸之间。这样的道理虽然简单甚至看似无用,但是,在这一呼一吸之间,我们是否真的去领悟生活了,是否真心去欣赏这世间的万物了。要用心去感受,去学会行走着,珍惜着,且行且珍惜。因为珍惜是一种美好!
《目送》目送读后感篇2
这是一个关于光阴的故事,我们每个人都在时光的洪流中渐渐长大,我们眼前的背影从高大到佝偻,自己也慢慢地变成了别人眼里的背影。
翻开《目送》,一本记录龙应台生活点滴的散文。她用优美的文字记录了自己作为一个母亲在对待日益成长的孩子时所遭遇的种种困惑和小小的.失落;记录了自己作为一个女儿在面对日益苍老的父母时耐心温柔的守候;记录了自己作为一个敏感细腻的女子在面朝大海、耳闻杜鹃时感受到的伤感和彷徨。她用最细腻柔软的笔触,写尽了幽微处动人心弦的种种感悟。读起来,连呼吸也充满了与之共鸣的渴望。
她,拥有着不凡的骄傲和锐气,然而在汹涌的母爱面前,也心甘情愿地作出了让步。在浮华的万千世界中,她常常这样反思:“会不会你赢得了全世界,但你却失去了你的孩子?”因此,她辞去了文化局局长的官职,抛开了博士高官的耀眼光环,重归学者作家清新淡雅的朴素生活。素雅如她,淡然如她,她明白在虚浮和掌声过后,在繁华落尽之时,留下的也许只是一份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她用淳淳的真情,让孩子感受到温暖细腻的母爱;她的优雅知性,也使孩子拥有了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理应得到的尊重和自由。
也许是随着岁月的增长,人的心也变得容易忧伤罢,曾经视若无睹的东西,不知不觉间也在心里烙下了深深的印迹。我们开始在乎起父母越来越多的皱纹,也开始担忧起孩子越走越远的脚步。 所以,书中的一字一句仿佛踩在我们最柔软的心房上,让人流下暖暖的泪来。
人生是一趟旅程,每分每秒,我们的旅伴都可能在前方的转角消失。有的人懂得珍惜,能与亲爱的人相伴走完整个旅程;然而,有的人只顾着留意峭壁上那丛艳丽的花,等突然惊觉四下阒然无声时,却早已“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了。
《目送》目送读后感篇3
我想,每一个看过《目送》的读者,都会被“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所抨击心灵,这是龙应台送儿子华安时体悟出的,儿子从小就和自己生活,从未离开,这次要出远门,是一个母亲对儿子的担忧,不舍,表现出的是浓浓的母爱。
这个时候,我的脑海里浮现了秃顶头发,双手长茧的父亲,他是我心目中的“男神”。父亲有5个兄弟姐妹,只有他没读过书,他说上小学3天就没读了,因为家里穷,奶奶老是叫他去放羊。
记忆里,他是司机,开过手扶拖拉机、小四轮、大货车,当然是自学的,从前考驾照的时候总是请别人帮他去考理论,因为他不识字。而他却拉着货去过新疆、湖南……直到现在,他还是连自己的名字也不会写,我依然像个小粉丝崇拜明星一样好奇他有什么特异功能不认识一个字却能开车去过那么多地方。
我3、4岁的时候,总是跟着他一起跑车、母亲说每次半夜父亲起来发动车子的时候,我总会醒过来,哭喊着跟他一起去,他总是心疼我然后带着我一起去,跟着他景宁、云和、平阳到处跑,帮别人拉货,直到现在,从前那些货主看见我爸和我一起在上街的时候,都会“嘲笑他”说这就是小时候跟着你屁股的`“小棉袄”吗。也许,这便是我不喜欢目送最深的抵触,不想看到父亲一个人出门养家那孤独的背影。
长大了,我很独立、坚强,小小个子里蕴含了无尽的“早熟”。我渐渐的和他们调换了角色,成了他们的“父母”。14岁的时候,我就开始管理家里的债务,第一次拿着几十万去银行转账的时候,竟没有一丝胆怯。19岁,我上大学了,没有让他们送我去学校,因为我受不了目送的背影,我总是像担心自己的孩子一样担心他们,担心他们被人骗、担心他们坐错车、担心他们太辛苦。28岁,我结婚了,结婚的前一夜,我跟家里的兄弟姐妹在玩纸牌,8点钟的时候,母亲过来说,玩什么纸牌,快去洗漱早点休息,我没当回事,心想这么早。9点的时候,电话又打来,母亲说快去睡觉,其实是你父亲怕你太辛苦明天要忙一天吃不消。电话还没挂完,我眼里的泪水已经差点决堤。第二天早上,父亲站在家门口看我上车转身的背影,我一辈子也不会忘。
?从小到大,父亲总是一言不发,几乎没给我打过电话,没跟我谈过心,没问过我的成绩,却从母亲那里侧面打听我各种心情,然后通过母亲的絮絮叨叨传达给我。终于我明白,他是这辈子最爱我的男人。
那一年、那一月、那一天,很多很多这种时光机里的产物,时光汹涌而去,匆忙得没有多少细节。而今我已长大,父母却在时光的记忆里渐渐老成了孩子。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我想这一句,同样适用于对待自己的父母。在时光的沙漏里,那么,我决定,多一个电话、多一份问候、多一次回家,多一次陪伴,珍惜家门口看着我远行的那模糊背影。
《目送》目送读后感篇4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我的一篇文章中,也曾引用过这句话,我想,当许多人读这句话时,都能够感同身受,这是亲情的柔软,是亲情的温度。人的一生,需要经历多少次的离别,目送、伤怀,才能懂得珍惜与放手呢?当读着文中孩子第一天上学的情景:“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妈妈的手心里,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这是每个孩子必经的成长历程,这让我想起第一次送小女去幼儿园,她的脸上虽挂着泪珠,但却是那么懂事地压抑着自己的情绪,没有像别的孩子那样大哭大闹,老师拉她进教室时,她一直眼巴巴地望着我,我也眼眶湿润地目送着她,不得不鼓励她向前走:“但是他不断地回头;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的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这是多少孩子与父母的心声?作者将父母与孩子彼此之间内心的那种不舍,痛楚与万般的语言只能用夺眶而出的泪水表达,有一种很强的画面感,让人为之动容。
大女儿上一年级就送去城里寄宿,每次星期天下午送她到车上,她的小脸紧贴在玻璃窗上望着我“吧嗒吧嗒”地掉眼泪,当汽车慢慢启动,孩子不停地向我挥着小手,望着逐渐远去的车,泪流满面的我常常呆呆地站很久。每个父母,都在一次次地目送着孩子的背影,这是一种成长的喜悦,也是一种告别的忧伤,当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留下被拉长的目光,在追赶……孩子在不断地成长,而他在成长的过程中,就像一只雏鹰,他的翅膀会一天天的变硬,总有一天,会飞出我们的视线,而我们只能望着他远去的背影,给他真诚而美好的祝福,惟愿他前进的道路上铺满花香,更充满阳光。文章的后面,又写到送父亲去火葬场的那一幕:“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住这最后一次的目送”。虽然没有写如何的痛哭,但生与死,就在这目送之间,让人能够感受到,这样的凝望,一定伴着泪水与疼痛,心一定是悲痛欲绝的,这是一种撕心裂肺的告别:“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生命的终结,就在阴阳相隔的隧道里,慢慢地,慢慢地,所有的一切都将消失,成为人世间的一粒尘埃……
人这一辈子,不光是父女母子,亲人之间的情缘,都在不断地目送,渐行渐远,蓦然回首,留下的只不过是一片空虚与寂寞罢了。读《胭脂》这篇,也让我很受感动:“买了很多不同颜色的指甲油,专门用来跟她消磨卧房里的时光。她坐在床沿,顺从地伸出手来,我开始给她的指甲上,一片一片慢慢上,每片指甲上两层……”多么孝顺的女儿,多么贴心的小棉袄!这静默无言的举动,却表达了最深沉的爱。面对连女儿都不认得,无法用语言交谈的老母亲,女儿用另一种相处方式:认真而细致地“摆布”胭脂阵来哄母亲开心,将母亲的手指甲和脚趾甲都涂完,又拉着母亲在镜子前化妆,这种女儿对母亲的宠爱,多像一个母亲对幼小的孩子的宠爱!这就是:“你陪我长大,我陪你变老”的最好的'回报!在亲情和孝心频频被物欲和私利侵蚀并逐渐荒漠化的今天,读这样的文章是能够触动人心的。文中朴实而简短的对话,浓缩了母女之间血浓于水的真情,这种情感就像一股潺潺流淌的小溪,洗涤着每个人的心灵,让孝心和爱心不被蒙上一层厚厚的尘垢,这让我们会扪心自问:我们对父母,有这样的耐心吗?我们曾这样陪伴过父母吗?牵挂是亲情,友情和爱情中永远的“保鲜剂”,“这些是牵挂你的人慷慨赠予你的时光和情感” ,那种“想见亦无事,不来常思君”的真挚情感,是多么难能可贵!当读着作者临上飞机前给朋友打电话,让帮忙收拾家,那种口气不像是跟朋友说话,倒像是在叮嘱自己的亲人,让人觉得心里暖暖的,那种如姐妹般毫无掩饰的率真,裹挟着朋友之间的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相互珍惜的温情,这亦或是我们每个人都渴望拥有的纯真友谊。
这本书语言简洁朴素,贴近生活,作品所描述的都是身边的人和事,题材似乎俯拾皆是,看似像拉家常,娓娓道来,但那浓浓的生活气息把人性的美跃然纸上,毫无矫揉造作之意。文章以“情”和“爱”作为主线,用细腻的情感之笔勾勒出每寸光阴中触动自己的背影,处处洋溢着真情实感,像一坛醇香的美酒,醉了读者。“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无论是孩子还是老人,我们都无法做到永远陪伴左右:“我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这是一种无奈的目送,也揪着心在慢慢地往前挪,“整本书,也就是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
《目送》目送读后感篇5
龙应台的《目送》是一部对亲情和周边人物的感悟散文。异常喜欢她写的亲情,抒情、真切、含蓄,并为之深深感动。《目送》是全书的首篇,描述的是目送孩子的成长,目送父亲的远去。第二篇《雨儿》写患老年痴呆症的年迈母亲,母女情感真心实意,让人感动,第三篇《十七岁》写的是青春期儿子的“独立”,还有《感情》、《明白》、《胭脂》、《为谁》等等,这些都是写父亲的逝,写母亲的老,写儿子的离,把个人生命中最私密、最深埋、最不可言喻的‘伤逝’和‘舍’”铭刻在心,诉诸文字,处处是感同深受的亲情滋味,篇篇有让人沉吟难忘的人生情景。
古人云:四十不惑。人过四十后,经历过许多次的生老病死的场面,再读《目送》这类亲情散文,感悟很多,异常是《目送》中的:“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可是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并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人在生命的路途中,很多时候都是这样:平静中透露着的哀痛,让人不甘又无奈。永远记得儿子在第一次拿到学习成绩单时的情景,手拿奖状,在人群中急切地寻找我地样貌,那时的我就是他的天;大学四年,每次打电话时,即便是在脚骨折卧床时,他的声音是欢快的语调,第一句话永远都是“妈妈,我很好!”我很感激儿子的孝顺,但心里也明白,儿子长大了,能自我担待所有的伤痛,对父母的依恋会越来越少,每每想到这,那种酸楚而又心存喜悦的无奈,瞬间会填满我整个胸膛。读《目送》会我又一次地感受到送父亲走时的那种撕心裂肺的哀痛,也会想到了每次回家看母亲时,母亲那欢愉的目光和不停叨唠的话语。世间大小小起起落落的事,最终还是沉寂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目送》所描述的都是人们所经历的,所以能引起人们的共鸣。读《目送》总有想流泪的感觉,为逝去的或正在
远去的亲情,挽留不住的是匆匆的生命脚步,能留下的就是记忆;读《目送》懂得了对于生命,最好的态度不是挽留,而是珍惜;读《目送》有些更深的感悟:再多的遗憾不舍都可是是生命的过程,我们只能往前走,用此刻来填补过去的空白和伤口,带着爱和释怀与生命和解。
《目送》目送读后感篇6
每当我想起父母,我脑海中放映的第一关画面是一个周末下午。妹妹在厨房里风风火火地捯饬着蛋糕和烤箱,母亲又在一旁喋喋不休,说什么:“你把厨房搞得这么乱,等一下还不得我收拾!”种种。
我不管,幽幽的一只手臂撑着厨房门框,一人给了3个字:继续做;我收拾。中国孩子的创造力就是被你们这样扼杀的。
要是我再高阶点,我会这么做:拉着母亲的手,要拉住,这才是重点。开始了,妈,您看啊,现在学业那么繁重,妹妹好不容易找到点兴趣换换脑子,咱应该庆幸着孩子没学傻不是,应该支持嘛,再说了,厨房炸不了,顶多乱成一套嘛,等妹妹弄完了,我去收拾行不?
是否是似曾相识的感觉?没错,当初我们做错事的时候,母亲心情好的时候也会这样苦口婆心的唠叨我们。都说养儿才知父母嗯,我养个妹妹就知道了,一股莫名的成就感涌上心头。
龙应台女士的这部作品啊,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目送》之伟大从不在于所谓的中心思想,而在于太多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动人细节。其实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是很苦恼的,因为很少有同作者共同的经历,但不乏是一趟荡涤心灵的旅程。
我的生活由淡淡的悲伤和淡淡的.幸福组成,在小小的期待,偶尔的兴奋和沉默的失望中度过每一天,然后带着一种想说却又说不出来的‘懂’,做最后的转身离开。
这是现阶段的我认为与父母相处最好的态度,在拒绝的时候,照顾好父母的存在感,并给个理由。无大难,无大爱。人生百态随着年龄的增长就慢慢懂了,龙应台如此,我们亦是如此。
《目送》目送读后感篇7
喜欢《目送》是因为曾经看到这样一段话:“慢慢的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这段话让我感触颇深,也让我想更加深入的阅读这本书。
全书七十三章节,文笔描述很细腻。序中便描述了父亲的病、母亲的老,母亲将自己珍藏的首饰拿出交给女儿,女儿推脱不要,母亲:“女儿,与其到时候不知道东西会流落到哪里,不如现在清清醒醒的交给你吧。”因为父亲生病住院,母亲渐渐变老,怕自己不记得事情,像在交代后事一般把东西交到自己女儿手中。此序与第一章第二节“雨儿”相呼应,此节主要描述母亲已经糊涂不记事,不记得女儿,只记得雨儿。就像现在常说的人老了就回归孩子的心性,像老顽童。女儿像带孩子一样照顾她,带她出去坐公车、搭捷运(母亲生平第一次搭捷运),带她欣赏外面的风景。好像在珍惜这仅有的时光一般。读这两节有种淡淡的忧伤、淡淡的心酸和害怕,因为自己的父母也在一天天的变老,甚至是害怕他们变老,害怕失去最爱我的人。
其中感悟最深的还是目送这一节,既写了孩子的长大,又回忆了父亲。华安上小学第一天,龙应台手牵手把儿子送入学校,“华安背着书包往前走,但他不断的回头”他不断的回头搜寻母亲的身影。十六岁,华安到美国做交换生,告别时照例拥抱,但是已经明显感觉到孩子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入关后“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二十一岁,即便同路也不愿搭母亲的车,即便同车也是华安带上耳机,听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后半节写到父亲用廉价的'小货车送作者到大学任教,车子没有开到校门口,而是停在巷子“女儿,爸爸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车子驶出巷子口转弯看不见了,作者还站在那里。到十几年后医院里,父亲坐轮椅的背影消失在医院玻璃门前。读这一节的感受是落寞,是孩子的成长和父亲的老、病,而且他们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我不太喜欢电子书,喜欢读纸质的书,因为当拿起书本坐在家里读的时候,自己是安静的,心是安静的,心会被带到书的情境中,《目送》本书读到现在更多的感觉是落寞和伤感,好像也让自己提前做好心里准备,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到我现在的这个年纪,为人子女为人父母,也已经慢慢意识到,父母子女一场是一场修行,是今生今世不断目送他、她的背影渐行渐远。关于父母,那是最爱我的人,自己成长,他们不断变老,我开始变的害怕,害怕失去他们。关于子女,那也是我最爱的人,从襁褓里的婴儿到幼儿园到如今的小学、将来的中学、大学,工作,走入社会,倏的一下就会长大,虽有不舍但必须放手。我们所能做的也许就是珍惜当下,为爱,多些陪伴……
《目送》目送读后感精选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