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5篇

时间:
Fallinlove
分享
下载本文

教案的语言应该清晰简洁,易于理解,为了实现个性化教学,编写教案时,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和兴趣爱好,下面是丫丫文章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湘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5篇,感谢您的参阅。

湘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5篇

湘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篇1

1、出示鸽子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教师引导:在鸟类中,鸽子是一种特殊的存在,常常被人们看作是和平的象征,又是蓝天信使,能够为人们送信。今天我们要来探究的是鸽子羽毛的特点。

2、出示课本第9页上面鸽子的羽毛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鸽子的羽毛,并读一读有关鸽子的羽毛资料介绍。

正羽是覆盖在鸟身体上的大型羽片,鸽子的翅膀和尾部都长有正羽。

绒羽紧贴在鸟的身体上,细小而柔软。

3、观察鸽子的正羽。

(1)第1步,观察鸽子的正羽,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

正羽比较大,中间有一根坚硬的、粗壮的羽轴,正羽摸上去比较光滑。

正羽外形优美,自有弯曲,呈流线体。

(2)第2步,将正羽的羽根剪断,观察一下里面是什么样的。

预设:

将正羽的羽根剪断,会发现里面是空的。

(3)第3步,在正羽上滴一滴水,水会被吸收吗?

预设:

水不会被吸收。

(4)学生按照要求分步操作,观察正羽,了解正羽的特点,并填写好活动手册上的记录表。

全班交流,说一说自己实验操作的过程及看到的现象。

(5)交流讨论:鸽子正羽的这些特点,对于鸽子起什么作用呢?

预设:

生1:鸽子的正羽宽大,适于飞行。

生2:鸽子的正羽分布在身体表面,形成一层防风的外壳,并且能够使身体呈流线型,而且鸽子最大的正羽分布在翅膀和尾部,这样有利于鸽子的飞行和掌握身体的平衡。

4、观察鸽子的绒羽。

(1)用放大镜观察鸽子的绒羽,说一说鸽子的绒羽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点?

预设:

鸽子的绒羽看上去比较细小。

鸽子的绒羽摸在手上比较柔软,感觉很温暖。

(2)鸽子的绒羽对于鸽子又起着怎样的作用呢?

预设:

鸽子的绒羽生在正羽的下面,鸽子在高空飞行时,起到保持体温,

减少热量散失,抵御寒冷的作用。

5、教师小结:通过观察鸽子的羽毛,我们发现,鸽子的正羽比较宽大,适于飞行;鸽子的绒羽比较细软,有利于保温。

湘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一些常见的鸟类,了解鸟类的共同特点,知道鸟类也属于脊椎动物。

2、通过实验探究鸽子羽毛的特点,懂得羽毛的这些特点对鸽子所起的作用。

3、观察各种鸟的鸟喙,看一看各种鸟的喙有什么不同,它们各自适合吃什么样的食物。

4、观察各种鸟的足,了解这些鸟足的特点,并想一想这些不同的足适合在什么环境下生存。

5、通过探究,懂得鸟各部位的特点,与它生存的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是适应环境生存的需要。

?教学重点】

分别探究鸽子的羽毛、各种鸟的喙和足,看看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教学难点】

探究鸽子羽毛的特点及作用。

探究各种鸟的喙和足各有什么特点,分别适合在什么环境下生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各种鸟的图片、鸽子的羽毛、剪刀、滴管、水、放大镜、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学过程】

活动一:认识各种各样的鸟

1、教师引导:同学们,在自然界有各种各样的鸟,他们有的大,有的小,有的会飞,有的不会飞。大家知道哪些鸟类呢?

学生说一说自己知道的鸟的名称,并说一说这些鸟的特点。

2、出示课本第8页上面7种鸟类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并说一说这些鸟的名称。

3、刚刚我们认识了各种各样的鸟,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鸟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

预设:

鸟身上长着羽毛,有翅膀,大多数鸟都会飞。

鸟都是卵生的。

鸟有鸟喙,但是没有牙齿。

4、出示课本第8页下面的三幅插图,引导学生看一看,说一说这三幅插图中分别是什么动物?

预设:

这三幅插图中的分别是企鹅、鸭子、母鸡。

5、教师引导:企鹅生活在南极,鸭子和母鸡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两种动物。其实,企鹅也好,鸭子和母鸡也好,它们都属于鸟类,并且都是脊椎动物。

湘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篇3

1、教师引导:不仅仅鸟的喙是适应生存、适应自然的一种结果,鸟的足也是一样,同样也是适应自然,适应生存的'结果。

2、出示课本第10页下面的四幅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说一说,这四幅图片上鸟的足各有什么特点?并猜测一下,这些鸟适宜在什么环境中生存?

预设:

第一幅图,脚上有蹼,脚掌宽大,适宜在水中游泳,生活在湿地湖泊一带。

第二幅图,鸟的爪子强壮有力,并且在脚趾的顶端有强有力的钩子,适宜抓取一些小动物,一般生活在山地、丘陵地区。

第三幅图,鸟的脚比较粗壮有力,而且比较长,适宜奔跑,适合在空旷的草原上生存。

第四幅图,鸟的脚细长,适宜在浅水中行走,主要生活在湿地一带。

3、师分别出示麻雀的脚和啄木鸟的脚,引导学生看一看,对比一下,这两种鸟的脚有什么不一样?

麻雀的足为鸟足中最为常见的类型,三趾向前,一趾向后。这种足功能多样,即可以紧紧抓住树枝,也可以在地面快速移动,符合麻雀多样的栖息地和生活习性。

啄木鸟的足为对趾足,两趾向前,两趾向后。这令啄木鸟可以轻松攀附、抓牢树干,以便啄木鸟啄取树皮下的昆虫、幼虫。鹦鹉、杜鹃等树栖鸟类的足同样是这种形态。

4、师小结:不管是什么样的足,都是鸟为了适应生存环境的一种需要。

活动五: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了解了鸟类,知道鸟也是脊椎动物,并且通过探究鸽子的羽毛,探究各种鸟的喙和足的特点,明白鸟的羽毛、喙、足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这是鸟适应自然、适应生存的一种结果。

?板书设计】

3、鸟类

鸟类的共同特点

研究鸽子的羽毛

观察鸟的喙

观察鸟的足

湘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物体导电性能是不相同的,建立导体绝缘体概念。

2、使学生能鉴别导体和绝缘体,知道导体和绝缘体的划分不是绝对的,并向学生进行用电安全的教育。

3、在复习电流形成原因的基础上,使学生了解导体容易导电和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原因。

5、本课重点是鉴别导体和绝缘体,难点是鉴别的方法及导体容易导电和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微观解释。

6、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克服绝对、静止看问题的习惯。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的教学内容有:导体和绝缘体、导体和绝缘体的鉴别、安全用电、导体容易导电和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微观解释。其中鉴别导体和绝缘体是本节的重点,鉴别的方法及导体容易导电和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微观解释是本节的难点。

教法建议

整节课的教学应以实验为依托,展示研究问题的情景,帮助学生建立丰富的、生动的感性认识,消除学生对电的神秘感和恐惧感。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要从演示实验引出,可以参考课本图4—9的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到的现象,自己推知有的物体容易导电,有的物体不容易导电,进而将各种物质的导电能力和绝缘能力进行排序,建立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

对于导体容易导电和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微观解释,要抓住导体中有自由移动的电荷,绝缘体中的电荷不能自由移动这一主要原因,可结合课本图4—13讲解,如果能自制课件来动态描述物理情景,效果会更好。

对于导体和绝缘体的划分不是绝对的教学,本身就是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的一个很好的内容。一定要做好课本图4—12的演示实验,它揭示了自然界中量变到质变的矛盾转化规律,物质内部自由电荷的数量,除了跟物质的本身性质有关,还与外部因素有关。正常情况下的绝缘体,当温度升高到相当的程度,由于可自由移动的电荷数量的增加,会转化为导体。

教学设计方案

1、导入新课:

①电工在安装设备时,导线不够长,要接一段导线,教师可以请一个学生当场演示接导线,他肯定要把导线外边的皮剥掉,但可能不太会操作,教师应教学帮助。

②问:为什么要把皮剥掉?

③注意:要让学生知道导线皮是什么材料做成的,如橡胶、塑料、棉线。

2、演示实验

①出示并讲解教师制作好的导体绝缘体检验板,说明各电器名称

②用裸露出金属丝的导线接通,电珠会亮,如果是电扇就转,是电铃就响。

③取下裸露的电线,换成用导线外皮连接,电珠不亮、电扇不转、电针不响。

④交待电线外皮是什么材料的。

⑤结论:橡胶、塑料不导电。

3、确立导体和绝缘体概念

①给两类材料起个合适的名字,学生可能起出很多名字,应当给予鼓励。

②向学生说明导体、绝缘体是现正在用的科学名词,

③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体为例,说明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

④向学生说明人体、大地、不纯净的水也是导体。

4、安全用电教育

①讲解课本图4—11所表示的各种物质导电和绝缘能力的排列顺序,引出人体可以导电,较大电流通过人体是十分危险的。

②用电器的地方非常多(家庭、工厂、街道、公共场所),可让学生说一说有哪些地方用什么样的电器。

③结合日常生活,总结安全用电的注意事项。如:不能带电修理电器;不能在高压线附近放风筝;不能在电线上搭凉衣物。不能用湿布擦电灯泡,要取下电灯泡再擦,水分干了以后,再安装上。

④强调导体和绝缘体的划分不是绝对的。

5、导体容易导电和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原因

①结合课本图4—13以金属为例建立导体的微观模型。

②指出可以自由移动的电荷叫自由电子。

③强调金属中电流的方向与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反。

对于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还可以把本节课设计成研究性学习的课程:

1、引入新课后,各组(或个人)准备实验装置

①各组实验装置可能不大相同,但有两点要注意,一是要灵敏,各接触点要牢固;一是装置中要留出两个导线头,以便于实验操作。

②各组装配好,由教师验收。验收时只要看电路是否接好,不必实验,因实验后会降低下面实验的新鲜感。

2、分组实验

①各组开始实验,实验的结果是把所有小物件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导电的,一类是不导电的。

②各级向全班报告实验结果,其他人可以提出不同意见,最好用实验来验证。

3、确立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

①给两类材料起个合适的名字,学生可能起出很多名字,应当给予鼓励。

②最后告诉学生:导体、绝缘体是现正在用的科学名词。

③教师拿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让学生判别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④向学生说明人体、大地、不纯净的水也是导体。

4、认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工具和器材

①问:这些工具和器材,由哪两部分材料组成?进行简短的讨论,要求学生要使用刚学过的两个科学名词。

②问:为什么电器要由导体、绝缘体两种材料组成?简短讨论并小结。

探究活动

用金属导线将手电筒上的小电珠、一节干电池连接起来,小电珠正常发光。现将金属导线剪断,把两个断头插入一个盛有水的容器中,两个断头在水中不接触,小电珠不发光。再向水中倒如少量食盐,随着食盐的溶化,小电珠又亮了起来,这是为什么呢?

湘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篇5

一、教学目标

1、能会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导体和绝缘体。

2、能认识我们身边的导体和绝缘体。

3、知道安全用电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

1、本课时的重点为能会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导体和绝缘体,并总结出什么是导体,什么是绝缘体。

2、难点为判断由两种以上材料组成的材料是否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三、教学准备

课件、电路检测器、20种以上的材料、检测记录单。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教师出示未连接好的电路检测器,问学生这是什么?

2、学生汇报。

3、让一名学生连接好电路检测器,使小灯泡发光。

4、教师介绍电路检测器,并把电线的两端包着塑料的地方连接起来,问学生小灯泡为什么不亮?学生回答。

5、教师出示一根铁棒,把它接到电路检测器中,看小灯泡是否会亮,这个实验让一名学生来做。但这个实验在另一个有问题的电路检测器中来做,小灯泡肯定不会亮,这时让学生推测小灯泡不亮的原因,再连接到完好的电路检测器中。学生推测。

6、教师小结:研究中预先测试检测工具是否有问题,是实验前非常重要的一个工作。

(二)新课呈现

1、教师出示本课时的学习目标

2、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20种材料来检测它们是否导电,但检测之前我们首先来制定一个“我们的研究计划”,(教师提醒同学们今天的研究计划不用手写,小组讨论后口述一下,研究计划就是我们怎样来检测,以及具体的人员分工。)

3、学生小组讨论研究计划,并汇报。

4、教师提醒检测的方法:预测——检测——再检测——判断,并提问学生为什么要再次检测,指名学生回答。

5、小组开始检测20种材料否导电,并做好检测记录单。

6、如果学生做的比较快,鼓励他们检测身边的材料是否导电。

7、检测完后,学生汇报检测结果,其他小组有质疑的随时提

问。其他小组汇报时说他们和汇报了的小组不一样的地方。

8、教师提问:有的小组检测了手指,小灯泡不亮,有问题吗?

学生讨论回答。

9、教师讲解人体和大地以及湿抹布都是导体,知道安全用电的重要性。

10、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什么是导体,什么是绝缘体。

11、让学生说一说我们教室或身边哪些材料是导体,哪些材料是绝缘体。

(三)课堂练习

选择题

1、下列物体是导体的是()

a、橡皮b、铁片c、纸片d、木棒

2、下列物体是绝缘体的是()

a、铜丝b、铁片c、钥匙d、塑料

3、钳子的外面包了一层厚塑料是为了()

a、看起来漂亮b、可以经久耐用

c、绝缘和防止触电

判断题

1、电路中开关制作的材料都是导电材料。()

2、使用电路检测器检测物体的导电性,只要检测一次()

3、铁是一种常见的导体。()

4、电器都是用电的器具,不需要用绝缘的材料。()

5、人体和大地都是导体。()

湘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5篇相关文章:

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教案5篇

五年级上册人教版教案5篇

湘教音乐教案最新5篇

湘教音乐教案参考5篇

三年级上册的教案最新5篇

部编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推荐5篇

苏教版4年级语文教学计划7篇

部编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优秀5篇

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篇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篇

湘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89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