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多与少教案8篇

时间:
Mute
分享
下载本文

教师应该灵活地调整教案,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速度和需求,教案的适切性还包括了时间分配的合理性,教师需要确保每个教学环节都有足够的时间来达到预期的效果,以下是丫丫文章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科学多与少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

科学多与少教案8篇

科学多与少教案篇1

活动设计:

夏季各种各样的花朵都竞相开放,青蛙也呱呱的叫了起来好像在说“热死了,热死了”,蝉也在树上知了知了的叫个没完没了,仿佛在说“真热啊,真热啊”。通过此活动可以让小朋友认识到更多夏季的昆虫!

活动目的:

1、在理解的基础上,主动学习儿歌,并积极开动脑筋,用恰当的语句表达自己的感受。

2、培养仔细听的能力。

活动准备:

1、对夏天的特征有一定的了解。

2、挂图、磁带

活动流程:

引起兴趣→理解诗歌→讨论仿编→延伸活动

活动过程:

一、引起兴趣

师:现在是什么季节?(夏季)你怎么知道现在是夏天了?(自由回答)夏天有好多秘密你们想不想知道?(想)请你仔细的听一听,谁知道夏天的秘密。(教师有表情的朗诵诗歌)

二、理解诗歌

1、(出示图片,听第一遍)t:谁知道夏天的秘密?(小青蛙)还有谁知道夏天的秘密?(荷花)还有谁知道夏天的秘密?(知了)

2、请你听一听他们是怎么做、怎么说的?(听第二遍)他们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幼儿复述)青蛙为什么知道夏天的秘密?(因为他是夏天出来的)我们一起来象小青蛙一样来说一说。(幼儿集体朗诵第一段)荷花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幼儿复述)他为什么知道夏天的秘密?(因为他也是夏天出来的)

师:谁想来象荷花一样做一做,说一说?(请几位小朋友复述)知了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谁能说完整(幼儿复述)

3、师:我们一起来再来听一听夏天的秘密,好不好?(先听录音)

师:我们一起来说一说夏天的秘密,好不好?(跟念)

三、讨论仿编

1、夏天的秘密这么多,我们小朋友再来找一找夏天还有那些秘密?(幼儿自由回答)

2、那么除了图上的这些,你还知道哪些夏天的秘密?

3、你们怎么用好听的话来说一说呢?请你和好朋友商量一下。(幼儿讨论)

4、请你来说一说。(幼儿上来朗诵)

四、延伸活动

1、老师在小橱上准备了许多纸和笔,请你把你知道的夏天的秘密画一画、讲一讲。

2、幼儿操作:

夏天的秘密

夏天来了,夏天来了,夏天在哪儿呢?

青蛙从一张荷叶跳到另一张荷叶上,呱呱的叫着,

小声的说:“夏天在这儿,夏天在这儿。”

夏天来了,夏天来了,夏天在哪儿呢?

池塘里荷花抬起头,露出笑脸,

小声的说:“夏天在这儿,夏天在这儿。”

夏天来了,夏天来了,夏天在哪儿呢?

知了在树上晒着太阳,

小声的说:“夏天在这儿,夏天在这儿。”

我看见了夏天的秘密,夏天真的来了!

活动反思:

1、本次活动让孩子们知道夏天在哪里?夏天的秘密都有哪些呢?

2、引导幼儿运用各种感官进行自主学习探究。

3、夏季不仅仅只是炎热,只要我们用心去体会,用眼睛去观察,就可以发现更多有关夏季的小趣事,让我们一起去寻找夏天吧!

科学多与少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感知西红柿、黄瓜的特征

2、知道多吃瓜果对身体有好处。

活动准备

1、西红柿与小黄瓜若干,提篮人手一个。

2、各组贴有西红柿与小黄瓜标志的篮子各一个;餐盘若干,湿纸巾人手一条。

3、切好的西红柿、小黄瓜若干;小碟子、汤匙人手一套;白糖若干。

活动过程

一、初步感知

引导幼儿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等,了解西红柿与小黄瓜的外形特征。

二、运用多种感官,进一步感知西红柿和小黄瓜的主要特征。

1、幼儿人手一个西红柿,看一看、摸一摸,然后说一说西红柿的外形特征:

西红柿是圆圆的.红红的身体,滑滑的。它的身体软软的,摸起来凉凉的。

2、鼓励幼儿看看并摸摸小黄瓜,然后说出其特征:又绿又长。

3、引导幼儿通过与小黄瓜的比较,了解西红柿的特征。

4、比较西红柿和小黄瓜的颜色、形状、大小。

三、观察切开的西红柿与小黄瓜,在比较中了解西红柿的内部特征。

1、西红柿有红红的肉,有籽,还有许多汁流出来。

2、鼓励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你看到了什么?摸了觉得怎样?用鼻子闯到什么气味?

3、小结:西红柿外表是又圆又红的,顶上有绿色的叶子;

切开后里面果肉的颜色是浅红的,有汁和籽,摸起来光滑皮薄。未切开前没有味道,切开后有点酸的气味。

四、品尝西红柿、黄瓜,感知味道,知道多吃瓜果对身体有好处。

1、教师:西红柿有什么作用?你吃过西红柿吗?是怎么吃的?

2、引导幼儿了解西红柿的吃法---西红柿汁、西红柿蛋汤、西红柿炒蛋等;

知道吃西红柿有益于身体健康。

3、将切好的西红柿、黄瓜分发给每组。

引导幼儿用小碟子、汤匙取出自己想要的份额。

4、提出品尝要求:

将手擦干净(洗})后品尝;品尝时注意卫生;吃完后将碟子、汤匙放在指定的地方、用纸巾擦嘴等。

五、幼儿边品尝边自由交流

西红柿有酸酸甜甜的味道;黄瓜脆脆的,很清淡。

在品尝中自由结束活动。

科学多与少教案篇3

设计思路:

教育家杜威说过,儿童有调查和探究的本能,探索是儿童的本能冲动。学前期的幼儿可以说是个个好奇、好问、好探究,他们生机勃勃,精力充沛,不知疲倦地探索周围世界。我们就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和现象作为幼儿科学探索的对象,预设产生一些科学案例,以此引导幼儿发现周围世界的神奇,体验和领悟到科学就在身边,从而激发幼儿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怎样落得快》就是以生活中的“物体下落”现象作为原形,预设产生的一则案例,本案例贴近幼儿的生活,取材于幼儿的生活,体现了“科学教育生活化”这一《纲要》精神。由于学前期的幼儿年龄较小,思考问题比较浅显、直观,针对“怎样让纸落得快”这一问题,幼儿首先想到的是用“加重”的方法来加快纸下落的速度。因此,我们把设想这一环节分成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围绕“加重”这种方法展开,第二层次再引导幼儿思考不用任何外加材料,通过改变形状来加快纸下落的速度。这样设计两个层次,充分体现了幼儿思维循序渐进,逐渐深入的发展过程。此外,我们在一些游戏或操作活动中,还发现学前期的幼儿活动目的性很差,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在设想后加问幼儿“为什么”,让幼儿表述自己设想的理由,使设想后的实验成为幼儿验证自己的理由是否正确的过程,充分发挥了幼儿的主动性,增强了幼儿在实验中的目的意识。

活动目标:

1、通过对比实验探索“怎样让纸落得快”的方法,在探究过程中,学会合作,体验探索的乐趣。

2、通过实验发现同样的纸加重和改变形状后落下的速度不一样。

活动准备:

1、白纸若干,积木、石头、橡皮泥、沙包等加重的材料若干。

2、记录板,铅笔。

3、幼儿已通过实验初步掌握对比实验的规则。

活动过程:

一导入,幼儿结伴玩“纸片落下来”的游戏。

1、提出问题:请小朋友两人一组,一人做“纸片落下来”的实验,要求两手放在同一高度,手不用力,一、二、三同时松手,另外一人观察纸片是怎样落下来的。两人可以互换实验。

2、幼儿游戏。

3、提问:你们发现两张纸是怎样落下来的?

二提出问题,猜想讨论。

1、提问:你能让其中的一张纸飞快地落下来吗?有什么办法?

2、幼儿预测。(加重、变形)

三引导幼儿分层探究:怎样让其中一张纸落得快?

(一)探究加重的方法让纸落得快一些。

1、幼儿选择材料实验,并记录结果。

教师:我们一起去试试吧!老师在后面准备了加重的材料,小朋友两人一组,一人做实验,另一人做裁判,记录实验的方法和结果,成功了就做一个你喜欢的成功标记。两人可以互换实验。

2、幼儿交流,教师记录幼儿的实验发现。

教师:先与旁边的小朋友讲讲,你试了几种方法?发现了什么?

教师:现在,谁愿意来介绍你们的实验情况?

3、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纸上加东西,纸变重了就落得快。

(二)探究变形的方法让纸落得快一些。

1、提出问题:如果没有加重的材料,只有两张纸,你能让其中的一张纸落得快一点吗?有什么办法?

2、幼儿讨论。

3、幼儿结伴实验。

4、幼儿交流,教师记录幼儿的实验发现。

教师:你试了几种方法?结果怎么样?

四交流与总结

教师:通过两次实验,你们发现了什么?

教师:原来,加重和形状变小都能使纸落得快。那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些东西本身就落得很快,你们有办法让它慢慢地落下来吗?这个问题我们下次再实验,好吗?(小朋友整理材料,结束活动。)

科学多与少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发现纸圈魔术的秘密,并能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

2、感受魔术带来的乐趣,并激发再次探究的欲望。

设计思路:

幼儿对一些神奇的事总是充满了好奇,就像是魔术表演,总能引起幼儿的阵阵惊叹声,也总能引发幼儿的共鸣。我设计的本次活动是以魔术为载体,让幼儿体验魔术的乐趣,引发幼儿对魔术材料的观察和对事物细微变化的敏感度。活动通过教师的示范、幼儿尝试、讨论、观看多媒体等方式,让幼儿大胆表达魔术中的细微变化,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

活动准备:纸圈、纸条、剪刀、ppt、纸兔子

活动重点:学会纸圈魔术

活动难点:发现纸圈魔术的秘密

活动预设流程:

一、谈话导入

1、你们都看过魔术表演吗?在哪里看的?是谁表演的?

2、今天姚老师也要来表演魔术,想看吗?

二、纸圈魔术

1、观看魔术,比较异同。

a、教师表演魔术并提问。

――猜猜看结果会是怎样的?

b、幼儿尝试。

――怎么会变成一个大圈的?你们来变变看。

c、比较发现异同并讨论。

――你发现的纸圈秘密是什么?

2、幼儿再次尝试。

a、 观看ppt。

b、 幼儿变魔术。

3、观看新魔术,大胆尝试。

a、观看魔术,发现纸圈的秘密。

――你发现了纸圈的秘密是什么?

b、个别幼儿尝试。

c、集体尝试变魔术。

三、设疑延伸

1、教师表演更高级的魔术。

价值分析:

通过谈话将幼儿吸引到今天的主题中。

幼儿通过观察、比较,在不断的尝试操作中逐渐发现纸圈魔术的秘密。

通过观看兔子魔术进一步激发幼儿对魔术的兴趣。

科学多与少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认识几种常见的爬行动物,初步了解爬行动物的各种爬行方式。

2、透过观察图片了解爬行类动物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活动准备

1、课件-动画片:我真幸运

2、ppt课件:会爬的动物

活动过程

一、观看动画片,幼儿的兴趣。

1、你们喜欢小动物吗?想不想看小动物的动画片?

2、播放动画片:我真幸运

教师:你们在动画片里看到了哪些小动物,它们是怎样行走的?

谁是会爬的动物?

二、认识爬行动物

课件:会爬的动物

引导幼儿看图感知爬行动物,丰富幼儿对爬行类动物的认识。

1、观察认识蜥蜴。

(1)你认识这些蜥蜴吗?他们身上有什么?他是怎样爬行的?

你还明白他们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2)小结:壁虎、变色龙都是蜥蜴。壁虎有两只大大的眼睛,可是没有眼皮,

所以他的眼睛一向睁着的。壁虎有四条腿,脚趾上长着洗盘,能在光滑的玻璃上爬行。

壁虎受了惊吓,尾巴会掉下来。可是,她还会再长出一条尾巴来。

壁虎捉蚊子、苍蝇吃,他是有益的。

2、观察认识蛇。

(1)蛇是怎样爬行的?蛇有脚吗?他是怎样爬行的?

请你学一学蛇爬行,你还明白关于蛇的其他事情吗?

(2)小结:蛇的种类很多,蛇没有脚,但他能依靠圣体向前爬行游动。

蛇分有毒和无毒的两种类型。大多数无毒蛇的头是椭圆形的,绝大多数有毒蛇的头是三角形的。

毒蛇有毒囊和毒牙。蛇肉能够吃,毒蛇能够做药。

3、观察认识鳄鱼。

(1)鳄鱼是什么样貌的?你明白鳄鱼是怎样爬的`?请你学一学。

(2)小结:鳄鱼有扁扁的脑袋和扁扁的身体,鳄鱼背朝天,肚皮贴着地,粗壮的尾巴像钢鞭。

他的皮肤很厚,皮肤里还埋着一块块排列整齐的骨块。

如果他张开血红的大嘴巴,会露出74颗牙齿,看了真叫人害怕。

4、观察认识乌龟

(1)乌龟是什么样貌的?在水里和陆地上他是怎样行走的?

你还明白乌龟有哪些奇特的本领?

(2)小结:乌龟有一个坚硬的壳,当其他动物伤害他的时候,乌龟的头和四肢立刻会缩进壳里去。

乌龟四肢的脚趾间都有蹼,所以,乌龟也能在水里游动。

乌龟的行动很慢,小花也比较慢,很长时间不吃不喝也能活下去。

三、爬行动物的特征

1、身体表面覆有鳞片或角质板;

2、运动时采用的爬行方式,四肢向外侧延伸,腹部着地,匍匐前进。

3、都用肺呼吸,体温不恒定,会随外界的温度变化而变化,

所以在严寒的冬季要冬眠,在炎热的夏季要夏眠。

4、爬行动物为有脊椎的冷血动物,它们的身体表面覆盖着鳞片。

5、爬行动物的心脏仅有三个心室,不象其他动物有四个。

6、绝大多数爬行动物为卵生,但也有的种类卵在母体中先孵化再出生。

四、游戏《爬一爬,猜一猜》。

启发幼儿扮演自我喜欢的动物到前面来爬一爬,其他幼儿猜一猜是什么动物,

怎样爬更像动物爬,学习模仿爬行的动作。

科学多与少教案篇6

活动内容:风

涉及领域:科学、语??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记录和动手操作活动,容幼儿尝试产生风的各种方法,激发幼儿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

2、初步了解风力有大小之分,风力大小与人们的关系。

重点、难点:产生风的各种方法,风力的大小。

活动准备

幼儿感受过风,并有过观察记录,提供产生风的有关操作材料,风与人们关系的图片。

活动过程

1、看看说说,风在哪里?

教师:“前几天,我们到户外去寻找风娃娃,并画了观察记录。请你轻轻地告诉旁边的朋友,你在哪里找到风娃娃?”张贴个别幼儿的观察记录,请幼儿说出记录的内容。

小结:当我们看到树叶摇、红旗飘的时候就知道风吹来了,还可以听到“呼呼”的声音,风吹到我们的身上感觉是凉凉的。

2、探索感受风的产生。

1)出示静止的纸条和风车,引导幼儿思考:“怎样才能使纸条、风车动起来呢?”“你有什么办法变出风娃娃来呢?”

2)介绍各种操作材料,提出要求:“小朋友可以用老师给的各种材料和用具去试试,能不能变出风娃娃?看谁想的办法最多。”

3)幼儿操作,教师指导:“你用什么办法让这些纸条、布条、风车动起来呢?”“除了老师给的这些用具,你还有什么办法能使这些东西动起来?”启发幼儿说出自己的发现和探索的结果。

4)比较风的大小:教师用扇子动风车,引导幼儿观察:“为什么风车有时候转得快有时转得慢呢?”(因为扇子轻轻地扇,产生的风力小,风车转得慢;要是用力地扇扇子,产生的风力大,风车也转得快。)

5)小结:用扇子、纸板扇的时候,空气流动了,变出了风娃娃:用口吹的时候,也吹出了空气,变成了风;跑动的时候,也产生了风。风是有大有小的,适当的风力可以利用来为人们做事,是有益的,风力太大,产生危害,是有害的风。

3、了解风与人们的关系。

1)玩游戏:有益的风和有害的风。

让幼儿观察图片,说出哪些风是有害的?哪些风是有益的?根据风的好处和坏处,贴上高兴和不高兴的娃娃。

2)请幼儿想想,风还有哪些好处和坏处。

4、总结,结实活动。

教学反思:

1、学习过程中幼儿的参与度很高,接受的也很快,但似乎老师的期望值太高,孩子们一直答不出来,这时老师的主导性就加强了,应该给予孩子足够的思考空间,答案会不可思议的。

2、事先对幼儿的已有经验了解不够,导致课堂上有些被动。

3、师幼配合的相当默契,但是一再跟着老师的思路走,这样孩子的思维有些局限。

4、科学课要求老师的语言组织要相当严谨,流程之间的衔接要过渡自然,今后上课我会多注意。

5、提醒孩子在回答问题时完整句的表达。

6、科学课重在让孩子操作,教师的及时总结,帮助孩子清楚地理解这一现象,如果重新上,我会多准备些材料,让大家自主分组讨论操作,然后师幼共同验证,只有孩子亲自操作才会把实验结论清楚地记住。

科学多与少教案篇7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过程与方法:

1、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2、用文字或图画进行描述和交流。

3、尝试用“模型”解释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对热现象产生更浓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

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教学难点

观察空气体积变化的方法设计、用“模型”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教学准备

为每组准备:烧瓶、l型玻璃管;热水、常温水、冰水;锥形瓶,气球、红墨水。

教学过程

一、观察空气是否热胀冷缩

1、引入

水和许多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空气是否也会热胀冷缩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空气在受热或受冷后,体积会怎样变化?(学生讨论推测)

2、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研究

师:空气是流动的,又是看不见的,我们如何实验才能清楚地看到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呢?

(1)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2)交流实验方案,确定方法。

(3)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交流、讨论。

(5)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空气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预设: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非常明显,同时也能比较出液体和气体热胀冷缩的区别)

二、怎么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1、 师:温度变了,水和空气的体积都会发生变化,这是怎么回事?当我们紧挨着站在教室中间,和每个人都起劲地在教室里跳跃时,哪种情况下占据的空间大?

2、模拟空气“微粒”运动的游戏。

3、交流:从游戏中我们明白了什么?

(预设:这个游戏指向了对物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本质解释,学生只有实践、体验过了,才能理解其中的意义所在。)

板书设计

空气的热胀冷缩

受热 体积胀大

空气 热胀冷缩

受冷 体积缩小。

科学多与少教案篇8

活动由来: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与生活是永远无法剥离的。近阶段,"上小学"成了我们大班孩子共同的热点话题,经常会听到孩子们三五成群地围在一起讨论有关上小学的内容,我意识到:上小学对孩子们来说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如何利用这一契机,引导幼儿围绕上小学展开深入与全面的探究,使幼儿在期待上小学的情况下主动获得一些有助成长的.生活经验?认识钟表,学会看时间,加强时间观念,懂得爱惜时间是很有必要的。这类的活动具有较强的系统性、科学性和逻辑性,比较枯燥,因此在设计时我不断的思考,怎样让孩子们"动起来"。这个"动"包含着两层意思,让孩子们的思维"动"起来,让孩子们的身体也动起来,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积极地探索,发现时钟的奥秘,对看时间产生浓厚的兴趣。终于,一个充满活力,拨动孩子思维琴弦的活动诞生了。

活动目标:

1、认识时钟及它的用途。

2、初步了解时针与分针的运转关系,学会看整点。

3、知道在什么时间应做什么事,培养幼儿的秩序感。

活动准备:幼儿带来的钟、课件、不同时间的钟面、时间记录卡、教师用大拨钟、人手一面小钟

活动过程:

一、引题: 请幼儿听声音,猜猜看是什么物体发出的声音?

二、参观"时钟商店",认识钟面主要结构。

1、幼儿观察"钟表展"上各种各样的钟,发现它们的共同点。

提问:

(1)你们刚才看到的钟是什么样的?(颜色不一样,形状、指针的样子不一样。)

(2)它们有什么一样的地方呢?(启发幼儿发现钟面上都有数字和指针)

2、认识钟面结构,区分时针、分针提问:这两根指针长得一样吗?它们叫什么名字?

三、认识时针、分针的运行方向、运转规律

1、通过观察动画,了解时针分针的运行特点。

引导幼儿发现指针是绕着圈跑,顺着数字1、2、3这个方向一直跑到12。

2、启发幼儿寻找时针分针的运转规律。

提问:

(1)它们俩谁跑的快?

(2)分针从数字1跑到数字12,跑了一圈,这个时候时针跑了多少呀?

(3)时针跑了一格,是多长时间呢?

四、讲解演示,认识整点

1、引导幼儿发现三个钟面的共同点:

分针都指在数字12,时针指向的位置不同。

2、了解用数字符号的方式记录整点时间。

(1)提问:这是8点整,它可以用什么数字来表示?(出示"8:00")

(2)引导幼儿观察记录卡:8点整用数字8表示,后面两个点、两个0。

(3)出示多张时间记录卡,请幼儿尝试找出9点整和3点整的记录卡

3、集体游戏《喜洋洋和灰太狼》,巩固幼儿对整点的认识。

(1)介绍玩法和规则幼儿当喜羊羊,教师当灰太狼。喜羊羊问"灰太狼灰太狼几点钟"。灰太狼手拿出一面钟,等灰太狼说:"喜羊羊喜羊羊几点钟"的时候,喜羊羊就说出钟面上的时间。如果看到12点的钟,喜羊羊要赶快跑回家。

(2)师幼共同游戏,在游戏中发现12:00钟面的特点。

(3)再次游戏,巩固幼儿对整点的认识在游戏中观察幼儿拨钟的情况,以修钟的形式及时纠错。

4、时钟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关系

五、分组活动

1、连线:看看每个时间里小朋友该做什么事,把它连起来。

2、修时钟:观察钟面上显示的时间和记录是否一样,如果不符进行修改。

3、拨钟:根据时间记录卡拨钟,是时间相对应。

4、设计小学生的一天:记录下小学生每个时间段的具体安排。

科学多与少教案8篇相关文章:

小班科学踩影子教案7篇

大班科学灯教案与反思5篇

好玩的降落伞科学教案7篇

小班科学有趣的声音教案7篇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8篇

小班科学沉与浮教案优质8篇

科学吹泡泡教案8篇

科学大班纸教案8篇

认识葱和蒜科学教案8篇

中班科学笋教案模板8篇

科学多与少教案8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88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