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以利用教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通过教案,我们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以下是丫丫文章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蒲公英》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
《蒲公英》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体会歌曲天真美丽的意境,感受春天的美丽。
2、熟悉旋律,用优美的声音学唱歌曲《蒲公英》。
3、通过认识蒲公英,唱蒲公英,激发孩子的想象力,感受美,创造美。
4、在艺术学习中陶冶孩子的心灵。
5、能唱准曲调,吐字清晰,并能大胆的在集体面前演唱。
6、尝试仿编歌词,乐意说说歌曲意思。
活动重难点:
用优美的声音学唱歌曲《蒲公英》。
体会歌曲天真的性质,感受春天的美丽。
活动准备:
1、录音磁带,录音机。
2、蒲公英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复习歌曲《春雨沙沙》
要求:用不同的力度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感受春雨的美景。
过渡语:春姑娘带来了春雨,让种子们发芽了,喝足了雨水的种子慢慢地长大,变成了一朵可爱漂亮的花,是什么花?(教师出示蒲公英)
关键提问:
蒲公英花是什么样子的?吹一吹后有什么变化?
小结:蒲公英花被风一吹就像打着小伞一样飞起来。
过度语:蒲公英被风吹起了以后可美了,小朋友都很喜欢它,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吧。
二、欣赏歌曲
1、幼儿完整欣赏一遍。
关键提问:
听完以后,你觉得这是一首怎样的歌曲?欢快的还是优美的?你的感觉是怎么样?
小结:这是一首很优美的歌曲,听了以后觉得很舒服很开心。
过度语:这么好听的歌曲,到底唱了什么呢,我们再来听一听。
2、理解歌词
关键提问:
春风吹来,蒲公英往哪里飞?(往前飞飞)
蒲公英飞的时候像什么?(小伞)打着小伞去干什么?(去旅行)
谁在后边追?(小朋友)
教师根据歌词总结演唱,并出示图谱,幼儿尝试跟唱。
过度语:听完歌曲你们觉得美不美啊,那么美的歌曲,我们唱得也要美一点。
关键提问:
被春风吹了的小伞,飞起来是慢慢的,还是快快的?(慢慢的)
小结:被风吹后,蒲公英的小伞是慢慢飞向远方,所以在唱飞-飞-的时候要慢一点柔一点。我们一起试试看。
关键提问:
小朋友在后面追,越追越近还是越追越远?
小结:小朋友越追越远了,所以在唱“追呀追呀追追追”的时候声音越来越小,就好像小朋友越来越远快看不见了一样。我们一起试试看。
3、完整演唱
幼儿跟唱歌曲,要求声音优美,能做适当的轻响处理。
分组演唱,妹妹一组,弟弟一组。
三、表演
请几个幼儿围城一个圈,跟着老师做动作,其他幼儿在座位上演唱。
活动延伸:
让爸爸妈妈带我们去野外欣赏蒲公英。亲身感受与他们零距离接触。
活动反思: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我以歌唱、表演为中心,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符合幼儿的认知规律。孩子对此活动兴趣相当高,而且对蒲公英形态变化也十分明了,孩子一看便知,音乐的选择也十分符合蒲公英的生长变化,孩子学习起来比较容易。在活动中幼儿可以体验和同伴合作的快乐,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合作对他们来说好像很难,多通过活动培养他们互相合作的精神,有利于他们以后的成长。
小百科:蒲公英别名黄花地丁、婆婆丁、华花郎等。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头状花序,种子上有白色冠毛结成的绒球,花开后随风飘到新的'地方孕育新生命。
《蒲公英》教案篇2
活动意图:
为幼儿提供了一种宽松、自然的表述环境,激发了幼儿的投入感和参与感,又能让幼儿有机会和时间调整已有经验,理清故事脉络。根据图片将零星的语言信息材料组合成简单的句子
活动目标:
1.能仔细观察画面,从画面中人物表情的变化感知、理解画面内容。
2.学会准确、完整地描述画面的主要内容,懂得在别人困难的时候应帮助别人。
3.学会倾听同伴的讲述,并大胆想象故事情节。
4.引导幼儿细致观察画面,积发幼儿的想象力。
5.引导幼儿在故事和游戏中学习,感悟生活。
活动准备:
1、教学挂图:《小蚂蚁和蒲公英》。
2、电脑、音乐光碟。
3、幼儿用书。
活动重点与难点:
理解故事《小蚂蚁和蒲公英》内容,通的在别人困难的时候应帮助别人。
活动方法与手段:
直观演示法、情感体验法、讲述法等。
活动过程:
一、小朋友随音乐做小蚂蚁律动进场,找位置坐好
教师在电脑上出示小蚂蚁和蒲公英的图片,引出活动内容。在引出故事内容前先帮助幼儿认识蒲公英,通过提问很自然地引出活动内容。
1.“这是什么?(蒲公英)你会用它做什么?”幼儿自由回答。
2.“这是什么?(小蚂蚁)如果小蚂蚁发现了蒲公英,他会用蒲公英做什么呢?”幼儿自由交谈,引出主题。
3.“小朋友们刚刚说了那么多,那小蚂蚁遇到蒲公英后到底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二、教师出示教学挂图并引导幼儿观察,通过提问的方式帮助幼儿感知、理解画面内容。通过直观图片进行边观察边提问,帮助幼儿地初步理解故事的内容。
1. 教师出示图1并提问:
a、图上有什么?
b、小蚂蚁在干什么?
c、你猜猜它在想什么?
2.教师出示图2并提问:
a、发生了什么特别愉快的事?
b、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图片中小蚂蚁的表情,知道小蚂蚁很快乐。
3.教师出示图3并提问:
a、小蚂蚁飞呀飞,发现了谁?
b、小蝴蝶为什么哭?
c、小蚂蚁做了什么?
4.教师出示图4并提问:
a、小蚂蚁为什么要这么做?
b、小蝴蝶心里有什么感受?小蝴蝶。
c、小蝴蝶一边飞一边在想些什么?
三、请幼儿看图自由讲述,教师帮助幼儿学会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图片并讲述。在初步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幼儿通过观看故事图片自由讲述,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1.引导幼儿明确看图的方法与要求:按顺序从第一幅图开始看。
师:这几幅画面说了一个故事,我们应该怎么看?
2.请幼儿与旁边的同伴相互交流,看图讲述故事。
3.教师注意倾听幼儿讲述时是否能围绕画面内容展开,帮助幼儿想象小动物的对话,丰富情节。
4.教师引导幼儿集体看图,较完整、连贯的讲述四幅图的内容。
师:我们能不能将这四幅图连起来说一说呢? 引导幼儿按顺序进行讲述,教师注意提示和丰富相应的词句,如梦想、在蓝天上自由的飞翔等。
四、幼儿自己看小书,尝试完整、连贯地讲述四幅图的内容。
教师:请小朋友自己看小书,自己讲故事。
1、请幼儿看小书自由讲述,与旁边的同伴相互交流,看图讲述故事。
2、请个别小朋友按顺序讲述,教师注意提示和丰富相应的词句,如梦想,在蓝天上自由地飞翔等。
3、教师注意倾听幼儿讲述时是否能按照画面内容展开,帮助幼儿想象小动物的对话,丰富情节。
4、讲评并小结。
五、引发讨论与想象,拓展幼儿的经验。在讨论活动中深入情感的延伸,让幼儿体会互相帮助的快乐。
1.“你们喜欢小蚂蚁吗?为什么?”
2.教师小结:蒲公英使小蚂蚁实现了会飞的梦想,但小蚂蚁为了帮助翅膀受伤的小蝴蝶,把蒲公英送给了小蝴蝶,小蝴蝶又重新飞上了蓝天,小蚂蚁是个会关心别人,帮助别人的好孩子!
3. 鼓励幼儿学习小蚂蚁,做一个乐于关心、帮助别人的好孩子。
4.教师鼓励幼儿为故事取名。
活动反思:
在语言《小蚂蚁和蒲公英》活动中,老师在引出故事内容前先帮助幼儿认识蒲公英,通过提问很自然地引出活动内容,通过直观图片进行边观察边提问,帮助幼儿地初步理解故事的内容。在初步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幼儿通过观看故事图片自由讲述,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讨论活动中深入情感的.延伸,让幼儿体会互相帮助的快乐。但幼儿在对话方面的想象力,还需要老师有效的引导。
活动过程中的不足:
1、整节课的气氛没有引导好,幼儿的参与性也不够,说明我和孩子互动不够多。
2、孩子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孩子不太敢大胆回答问题,只是个别孩子举手回答,举手的永远都是那十个左右。
3、幼儿的倾听老师和同伴的讲述时,孩子有时还是会插话,这点还需要加强。
以上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思考和反思的地方,作为幼师平时在教学活动中要认真地备好每一节活动,认真反思每节活动,哪里还可以做得更好,这样才会更快地成长。
《蒲公英》教案篇3
活动背景:
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有植物、动物、人物,让我们活的快乐,活的自由。大家都互相帮助对方、相亲相爱,到处泼洒满爱,成为了爱的世界!
活动目标:1、引导幼儿理解“蒲公英妈妈和小蚂蚁”的故事,激发幼儿对蒲公英和小蚂蚁的兴趣。
2、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优美的语言,让幼儿懂得乐于关心、帮助他人的人,才可以生存、发展和拥有更多的好伙伴。
3、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发展幼儿的倾听同伴谈话的习惯以及与人交谈的习惯。
4、在教师的指导下扮演蒲公英妈妈和小蚂蚁的角色,体验角色的乐趣。
活动准备:
背景图片一张;磁性的教具:四只小蚂蚁、树叶、小船、一条大虫、四个小伞兵士;蚂蚁头饰数量和幼儿人数一样多;蒲公英妈妈和大虫的头饰各一个;配上故事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一) 问候,小朋友们,早上好!今天是星期几呀?
(二) 热身:小朋友们来跟老师做一个手指操,好吗?一只手指变变变,变成毛毛虫;两只手指变变变,变成小白兔;三只手指变变变,变成小花猫;四只手指变变变,变成小狗;五只手指变变变,变成老虎……
(三)出示“蚂蚁”,引出主题。
1、 小朋友们,看!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它是谁呀?(小蚂蚁)你们喜欢小蚂蚁吗?
2、 今天老师就来给小朋友们讲一个小蚂蚁的故事,故事名称:《蒲公英妈妈和小蚂蚁》
(四)欣赏故事《蒲公英妈妈和小蚂蚁》。
1、教师带有语言变化、动作来讲述故事内容。
讲述故事后提问小朋友:1)故事的名称叫什么呀?2)故事里讲到了谁和谁呀?
2、 出示背景图片,教师边演示教具边讲故事,分段讲述。
1) 老师讲述故事的第一段:
提问:这里发生了什么事情?
小朋友们猜猜小蚂蚁上了岸会发生了什么事情?
2) 欣赏故事的第二段:
提问:小蚂蚁上了岸发生了些什么事情?提醒幼儿用故事中好听的词来说说蒲公英妈妈。
蒲公英妈妈是怎样对待小蚂蚁的?
小蚂蚁是怎样对待蒲公英妈妈的?蒲公英妈妈说了些什么话?小朋友们,我们一起来学一学吧。解释笑盈盈、快活等词语。
小蚂蚁离开了家,那它是怎么回到家里的?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故事中的小蚂蚁是如何回到家的。
3、 欣赏故事的第三段:
提问:小蚂蚁是怎样回到家的啊?
听了这个故事,小朋友们想到了什么?
4、幼儿自由交谈:幼儿交谈的过程中,老师四处巡查,到不同小组去与小朋友们一起讨论“听了这个故事,小朋友们想到了什么?”引导不说话、不
讨论的小朋友开口谈论,想象丰富的讨论话题。
5、个别发言:老师邀请举手举得好听话的小朋友来回答老师的问题,说说自己的想法。
(五)师幼共同讨论。
1)提问:小朋友们,你们有好朋友吗?
当你遇到困难你的好伙伴是怎样去帮助你的?
你们帮助了别人后,心里感觉是怎样的?开心、愉快……?
你们得到别人的帮助后,心里感觉又是怎样的呢?
2)老师请你们之间互相帮助他人的事情表演出来和小朋友们分享?老师要请表现最棒、安静、坐的好的小朋友。
(六)教师总结:我们大家都有好朋友,只有乐于关心、帮助别人的人,才会得到别人的帮助,我们应该互帮互助相亲相爱,这样才会有更多的小伙伴。这样我们身边才会充满爱,到处都是爱。
(七)延伸活动:小朋友们下次告诉老师你和你的好朋友是怎样去认识的,你们之间互相帮助过对方什么。
《蒲公英》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感知蒲公英的外形特点。
2、能说出蒲公英的传播方式。
3、乐于参加活动,对春天大自然中的植物感兴趣。
活动准备
选择有蒲公英的地方开展此活动。
每人一个小袋子。
活动与指导
寻找给每名幼儿发一个小袋子,和幼儿一起在幼儿园或周围寻找蒲公英。
教师:今天,老师请你们帮我找一找蒲公英宝宝,看看谁先把它找到。
观察引导幼儿观察蒲公英的外形特征。
教师:看一看,蒲公英长得什么样?像什么?
它的花是什么颜色的?
探究与幼儿共同采摘蒲公英,仔细观察它的花茎及种子。
教师:摘一朵蒲公英,看一看,它的花茎里面有什么?
被折断的地方流出了什么?是什么味的?
白色绒毛是什么?
玩耍让幼儿摘一朵蒲公英的小绒球吹一吹,说说自己的发现。
教师:吹一吹小绒球,它变成什么样子了?
活动建议
本活动是结合季节特点创设的科学活动,旨在通过寻找、观察等游戏,让幼儿了解蒲公英的外形特征,了解它们的`传播方式。
开展具有季节特点的科学活动,对自然环境有较高的要求,教师可根据本地区蒲公英生长的情况,调整此活动时间。;如果幼儿园周围没有蒲公英,可以结合图片或让家长带幼儿提前采集,也可在郊游时开展此活动。在采摘时,教师应提醒幼儿不要让幼儿舔舐花茎流出的液体。教师可从幼儿采摘的蒲公英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进行花茎及种子的讲解。
此外,本活动可延伸至音乐活动或户外游戏等,也可以亲子活动的形式开展,引领幼儿采摘蒲公英,并将《蒲公英》操作单做成标本小书,进一步加深幼儿对蒲公英特性的理解。
资源包知识小卡片
为什么刚化冻蒲公英就开花了?
蒲公英是一种常见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它的根很粗壮,深深地扎在土壤里。秋天,蒲公英在阳光照耀下,把制造出来的许多养料贮存在根里,同时在根的顶端就形成了准备来年春天生长的叶芽和花芽。到了春天,我们还穿着棉衣时,它就从土里拱出来,贴地长出一轮鲜绿的叶子。当我们换上毛衣时,它的花茎就有十多厘米高了。每根花茎顶端有一金黄色的花序,叫做头状花序,是由许多舌状花组成的。再过一段时间,每朵舌状花就结出果实,果实上部有一喙,喙端有一簇白毛,果实可随风飘到远处去。蒲公英不怕寒冷,不怕风沙,能开两三次花。一般春天过后,到八九月份,会开第二次花。
活动反思:
"蒲公英"这个名字说出来,孩子们都有点懵,但在观看图片的时候,有部分幼儿发现自己看过这种植物,然后兴致勃勃的说着自己所知道的。在观看视频的时候,孩子们很认真,但我发现,下载下来的视频不是很完整,没有风吹过后,蒲公英被吹散来,蒲公英的种子飞向大地的这一段,如果有这一段的话,孩子们可能对它的生长过程了解的更透彻。在幼儿创作的过程中,孩子们都很认真的去创作,但在同伴之间进行合作的时候,遇到了困难,有些孩子孩子有些迷茫,不知该去找谁进行合作,需要老师一个个的去帮助他找小伙伴,最后还是很不错的完成了《蒲公英》创作。通过这个活动,我发现,孩子们的合作意识不是很强,需要多多引导。
《蒲公英》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知道我们的祖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他在世界的东方,在太平洋的西岸,我们的首都是北京。
2.了解我们的祖国有着世界最高的山脉、最长的城墙、最宽的广场。
3.能大胆的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
4.能在集体面前大胆发言,积极想象,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5.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1.课件ppt“蒲公英旅行记”。
2. 《幼儿画册》
活动过程
一、谜语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1.猜谜语
师:“有一种花,毛茸茸的,风一吹就像一个个小降落伞到处飞呀飞,到祖国各地去旅行。你们知道这是什么花吗?”
2.播放ppt,出示蒲公英图片,引导幼儿描述蒲公英的特征。(毛茸茸、轻飘飘,像小降落伞)
二、欣赏故事,初步理解内容。
1.教师完整讲述故事,请幼儿倾听。
师:老师要给你们讲一个蒲公英出去旅行的故事。你们想不想知道蒲公英去了哪些地方旅行呀?那么就竖起我们的小耳朵,仔细的听听看它到底去了哪些地方。
2.提问帮助幼儿回忆故事内容。
(1)蒲公英的家在哪儿?
(2)蒲公英的家有哪些很了不起的地方呢?(用手做动作引导幼儿说有最大的海洋、最高的山脉、最长的城墙、最宽的广场。)
3.播放ppt,教师再次讲述故事,请幼儿欣赏。
师:我们再来听一听故事,边听边看,说说蒲公英的家有哪些了不起的地方。
4.再次回忆故事内容,帮助幼儿理解世界上三“最”。
(1)仙女在送蒲公英回家的时候带着它去了哪些地方旅行了呢?你们想不想一起去看看蒲公英和仙女旅行过的地方呀?(播放太平洋、喜马拉雅山、万里长城和天安门广场的图片,请幼儿说说他们看到的图片是什么样子的)
(2)播放到天安门图片时,提问:你们知道天安门在哪儿吗?(幼儿回答在北京)。有人知道北京在中国的什么地方吗?
(3)播放ppt,出示北京在中国地图中的位置,向幼儿介绍北京是中国的首都,是很重要的地方。
三、阅读故事,了解祖国。
1.请幼儿看《幼儿画册》上第16页的画面,边看边复述世界三“最”。
2.引导幼儿交流。了解了我们的祖国以后,觉得自己作为中国人有什么感受?
教学反思:
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形象性、具体性的特点,喜欢直接参与尝试,对操作体验型的活动尤为感兴趣。本次科学活动正符合了孩子们好动手、喜探究的心理特点。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幼儿动手操作、主动活动的兴趣和创造意识。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层次性、开放性,幼儿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动探索,体验成功的快乐。
《蒲公英》教案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