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能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实施的教案是没有意义的,不同学科专业的授课教案可有自己的特色,以下是丫丫文章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故宫博物院》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
《故宫博物院》教案篇1
教学目的
一、学习本文突出重点、有详有略地说明事物的方法,体会课文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建筑群的作用。
二、了解故宫各部分主要建筑的方位、特征、用途,理解故宫在建筑设计上处处反映以封建帝王为中心的特点。
三、学习方位词。
教学设想
一、运用已经学过的关于说明文的知识和本文的“预习提示”,理清本篇的结构层次和说明顺序,可结合让学生填写示意图的方式进行。
二、重点研读介绍太和殿和养心殿的有关段落,其他说明可—读而过。在讨论中,强调介绍建筑群不可平均使用笔墨,要详略得当,详略的处理却须根据建筑物的特点而定。
三、师生共同总结,当堂完成一定量的练习。
四、教学时数:2课时
第 一 课 时
一、预习,扫除文字障碍: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金銮(luán)殿 蟠(páan)龙 鎏(liú)金 玉玺(xǐ) 妃嫔(pín) 湛(zhàn)蓝
上谕(yù) 傀儡(kuǐ lěi) 翊(yì)坤宫 修缮(shàn) 击罄(qìng) 诏(zhào)书
2.解释加点的字:
举世闻名(全)溥天之下(同“普”)率土之滨(沿着)
残破不堪(忍受、能支持)
祸国殃民(使……受害;使……遭殃)
3.阅读“学习重点”和“自读提示”,明确学习本课的重点。
二、速读,理清结构层次:
1.教师发下示意图(部分城门、宫殿名称可预先填上),要求学生依照书上的导游去游览故宫。按照课文介绍的顺序把书上提到的城门、宫殿在图上填全,并用线条和箭头连结起来,让学生对故宫的整体布局有总的印象。
2.提问:故宫的整体布局分为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建筑有哪些?
(学生根据课文第十一段的内容和所填示意图作口述。)
3. 分析课文结构层次及各部分的说明中心:
教师点拨,学生讨论,归纳:
第一部分(1):概括说明故宫称属、历史及现状。
第二部分(2—21):介绍故宫的历史、现状、规模及布局特色。
第三部分(22—24):介绍故宫的文物价值和兴衰历史。
三、导读,讨论重点问题:
1.全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
2.课文重点介绍的对象是什么?
(前朝——太和殿;内廷——养心殿)
3.研读5—8段重点介绍太和殿的部分,
讨论:
(1)各段说明的重点是什么?
(2)每段主要抓住了什么特点来介绍的?划出表现这些特点的主要词语。
(3)太和殿是故宫建筑的中心,从对太和殿的介绍中你能看出故宫建筑设计的主要特色吗?
(4)这部分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师生讨论后明确:
写太和殿:
5段:写外观特征,抓住色彩特点。如:湛蓝、金黄色、青蓝点金、红色、金锁窗、朱漆门。
6段:写内部装饰,抓住龙的姿态特点。如:蟠龙、金龙、双龙戏珠、单龙飞舞、行龙、坐龙、升龙、降龙。
7段:写建筑位置,抓住象征皇权的特点。如: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也是北京城的中轴线、皇帝宝座在这条线的中心点上。
8段:写殿的作用,抓住大典威严气氛的特点。如:跪满百官、排列仪仗、皇帝端坐、鸣钟击罄、烟雾缭绕。
太和殿是故宫建筑的中心,最全面、最突出地体现了故宫的本质特征,即处处反映出以皇帝为中心、皇权至上的建筑设计特点。所以建殿于中轴线上;因皇帝自诩为真龙天子,因而处处饰以龙形。
4.研读17—18段,重点介绍养心殿的部分,讨论:
(1)这两段重点介绍了什么内容?
(2)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3)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明确:这两段重点介绍了养心殿的作用——封建帝王日常统治活动的中心。是按时间顺序进行说明的,采用举例说明的方法。
四、总结,完成课堂练习:
1.在众多的宫殿中,作者为什么要选择太和殿和养心殿作为重点来介绍?
明确:从全文看,重点说明前朝和内廷;就局部而言,重点介绍太和殿和养心殿。因为太和殿是故宫建筑的文体,最能体现故宫建筑设计的特色——处处体观封建帝王“唯我独尊”、皇权至上的思想。重点介绍此殿,就能使读者窥一斑而知全貌。养心殿是封建帝王的活动中心,文章较详细地介绍封建帝王的罪恶历史,说明它在历史上的重要“位置”,自然能体现出“故宫”的特征,所以文章也作重点说明。
2.在介绍建筑群中,重点介绍主要建筑,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在介绍建筑群时,分清主次,采用有详有略的写法。这样才能突出重点,把最有特色的地方写出来,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重点与详略的安排,却要根据建筑物的特征而定。
3.课文2、21段以及4、11段在文章主体部分各起什么作用?
明确:2、21段都是对故宫全貌的总写,而且前后呼应。这两段之间的部分则是对故宫建筑的分写,这样显得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4.4、11段分别是对“三大殿”和“内廷”的总写,这两段后面的部分又是对“三大殿”和“内廷”的分写。11段在全文中还起着分界、过渡的作用。
5.至此,明确本文采用的说明顺序:
本文是按照先总后分再总的顺序写的。分说以方位为序,由南到北、从外入内写去。这样,有利于说明建筑物的特征,使文章有条有理,结构严谨,给人的感受十分明晰。
6.课堂练习:
(1)在( )内填字来完成短语,并按要求归类:(只填序号)
①规模(宏)大 ②庄严肃(穆) ③大肆挥(霍)④重重殿宇 ⑤举世(闻)名 ⑥(焕)发光彩 ⑦烟雾(缭)绕 ⑧腐朽昏(庸) ⑨龙凤(呈)祥 ⑩池馆水(榭)
名词短语④⑩ 动词短语③⑤⑥
形容词短语②⑧ 主谓短语①⑦⑨
(2)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①故宫就是古时候所说的紫禁城。太和殿就是金蛮殿。东西六宫的养心殿则是清朝二百年间封建帝王统治活动中心。(√)
②站在景山的高处望故宫,层层殿宇,重重楼阁,道道宫墙,错综相连。(×)
③课文之所以重点介绍太和殿和养心殿,是因为这两座宫殿规模最大,装饰最绚丽,能集中体现故宫建筑群的艺术风格。(×)
④《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故宫博物院》三篇说明文都是按照先总说后分说的顺序说明事物特点的。(×)
3)课后完成“揣摩·运用”四的练习。
板书设计:
总:位置 、整体布局、总体特点
故宫博物院 分:具体说明故宫主要建筑的布局及特点
总:历史、现状、规模及布局特点
教学后记:学生对故宫的博大雄伟有较好的理解,但对本文使用的空间顺序理解得还不是那么透彻。
《故宫博物院》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积累“磬、攒、鳌头、琉璃、藻井、蟠龙、中轴线、金銮殿”等词语,掌握它们的读音和词义。
⑵ 概述祖国保守的建筑艺术和故宫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和伟大成绩。
⑶ 简述方位词在依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时的重要作用。
2、能力目标:
⑴ 能够整体掌握文意,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学会依照空间顺序说明复杂事物的写作思路。
⑵ 灵活运用本文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说明事物的写法,学以致用,初步学会写说明文。
3、情感目标:
通过领略故宫博物院的宏伟艺术魅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他们进一步发扬民族的发明精神,为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而努力学习。
【教学重点】
1、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的说明技巧。
2、以太和殿为例,体会本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
【教学难点】
揣测语言,理解太和殿里作者描绘多姿多彩的龙的用意。
【教学方法】
讨论法和点拨法相结合。图示法。删繁就简,一张醒目的方位示意图便浓缩了全文的说明内容。延伸拓展法。别具一格,转换立足点口头介绍故宫,内化课文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时布置】
1课时。
【教学过程】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划分结构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重点研讨太和殿相关段落,理清文章局部思路,体会文章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说话训练,采用与本文不同的顺序口头介绍故宫,训练学生按一定顺序介绍建筑物的能力。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故宫,是我国古代宫殿建筑艺术的瑰宝,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今天,让我们顺着作者的指引去观赏故宫博物院,去见识它那宏大壮丽的规模与层次井然的布局。
二、检查预习,组织学生以“我所知道的故宫”为话题进行交流,营造学习氛围
1、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有关故宫的图片和资料。图片交由教师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给全体同学,资料由各位同学朗读或用自身的话介绍。学生提供的资料可能包括故宫的修建经过、规模、作用、地位和与故宫有关的重大史实,介绍这些资料,有助于学生熟悉说明对象,为理解课文作准备。
2、请游览过故宫的同学谈谈见闻和感受,也可展示拍摄的照片,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求知欲。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辨明字音:
磬( )攒( )鳌( )头琉( )璃
藻( )龙( )井銮( )殿
2、辨析字形:
卸──御拢──珑湛──斟缀──辍
谐──楷赐──踢琐──锁蟠──藩
3、解释词语并用词造句
玲珑湛蓝布局肃穆
幽雅悠扬井然有序
选几位同学回答,明确:
1、qìnɡ cuán áo liú zǎo pán luán
2、卸(推卸)──御(抵御) 拢(合拢)──珑(玲珑)
湛(湛蓝)──斟(斟酌) 缀(点缀)──辍(停学)
谐(和谐)──楷(楷体) 赐(赐予)──踢(踢球)
琐(琐碎)──锁(枷锁) 蟠(蟠龙)──藩(藩篱)
3、玲珑:精巧细致。
湛蓝:深蓝。
布局:全面布置。
肃穆:严肃而恭敬。
幽雅:幽静而雅致。
悠扬:形容声音时高时低,和谐动听。
井然有序:形容整齐的样子。
1、学生大声读课文两遍,给每个自然段加上序号,注意方位词语的运用。
2、教师要求学生画出观赏故宫的路线图,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4、选三位同学口述观赏故宫的路线,其余同学补充。
明确:天安门→端门→午门→汉白玉石桥→太和门→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小广场→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御花园→顺贞门→神武门
四、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1、明确空间顺序。
⑴ 师生一同回顾关于说明文的说明顺序的知识:
多媒体显示: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的时间顺序和记叙的时间顺序相似。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宜采用时间顺序。
空间顺序要特别注意弄清空间的位置,注意事物的表里、大小、上下、前后、左右、东南西北等的位置和方向。写建筑物的结构,离开空间顺序难以让读者看明白。
逻辑顺序,常以推理过程来表示。说明事理用逻辑顺序便于体现事理的内部联系。
⑵ 提问:本文采用了哪一种说明顺序?
明确:本文是依照空间顺序说明介绍故宫的`,大体上依照游览观赏路线沿中轴线由南向北逐次介绍的。
⑶ 学生默读课文,按文章的说明顺序填写下面的故宫示意图。
教师总结:本文在布置说明顺序时着眼于纵贯紫禁城的中轴线,由南到北,逐次介绍建筑物。作者沿着观赏路线,以天安门为中国,穿端门,进午门,过汉白玉石桥,来到前三殿。依次介绍了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并略提东西两侧的文华殿、武英殿。三大殿和文华殿、武英殿合称为“前朝”。然后继续向北,简单介绍了位于中轴线上的“内廷”建筑: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以和御花园。最后出顺贞门到神武门而离开故宫,这样写井然有序,条理分明。
2、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理解课文总说、分说相结合的特点。
学生考虑,明确:
第1、2段是总说,概括介绍故宫的位置、历史、在古建筑中的地位、总体布局和艺术风格。
中间(3~15)是分说。根据故宫的特点,以保和殿后面的小广场为界把故宫分为前朝和内廷两局部分别加以说明。
前朝主要介绍“前三殿”,先介绍殿前建筑(4),然后依次介绍太和殿(5~8)、中和殿(9)、保和殿(10)。
内廷主要介绍“后三宫”,分乾清宫(12)、交泰殿、坤宁宫(13),接着总结介绍后三宫的彩画图案(14)和御花园(15)。
《故宫博物院》教案篇3
一、 教学目标
1、 积累文中重点字词,了解故宫博物院的建筑布局。
2、 学习课文按照空间顺序介绍事物的方法。
3、 学习本文在选材组织上突出重点,有详有略的方法。
4、 通过对故宫博物院建筑群的了解,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二、 教学重点
1、 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学习按一定的顺序介绍建筑物。
2、 体会本文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三、 教学难点
掌握并学会运用空间顺序介绍建筑物。
四、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媒体
投影仪
六、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介绍故宫博物院)
(二)检查预习,疏通字词。
(三)作者简介。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了解本文的说明对象,完成课后练习一。
明确:说明对象——故宫博物院
说明顺序——由南到北的空间顺序(作者的参观路线)
3、 故宫的整体布局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分别有哪些建筑?
(结合多媒体课件展示各个建筑)
明确:前朝——三大殿、文华殿、武英殿
内廷——后三宫、东六宫、西六宫、御花园
(五)再读课文,理清全文结构
第一部分(第1段):概括介绍故宫博物院的位置,历史,整体特点。(总)
第二部分(第2~15段):具体介绍故宫各宫殿的位置和功能。(分)
第三部分(第16段):介绍景山,从景山回望故宫,再次点明故宫的整体特点。(总)
(六)重点研读
1、故宫博物院里建筑繁多,作者主要介绍了哪座建筑?(太和殿)
2、课文哪些段落介绍了太和殿?(5-8段)
3、仔细阅读这四个段落,思考以下问题:
(1)作者介绍了太和殿哪些方面的情况?说明顺序是怎样的?
明确:5段:外观特征
6段:内部装饰
7段:建筑位置
8段:用途
说明顺序:由外到内
(2)作者为什么要把太和殿作为解说的重点?
明确:因为太和殿是“前朝”以致整个故宫的重点建筑物,是封建皇帝行使统治权力和举行重大典礼的场所。因此它的地位非常重要,另外它在整个建筑群中具有代表性,所以文章把太和殿作为介绍的重点。
小结:课文在组织材料上突出重点,详略搭配的特点。
(七)课堂小结
(八)布置作业
写一篇小作文,介绍学校或自己的房间。
要求:按照空间说明顺序,重点突出,300字左右。
《故宫博物院》教案篇4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四课。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掌握说明文的基本知识:怎样抓住特征来介绍事物,理清说明顺序,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而本课是这一单元中唯一一篇以空间顺序进行说明的文章。
二、教学对象分析
首先初中学生空间概念不很强,其次是有许多学生没有见过故宫。“仅凭老师一张嘴,任你天花乱坠”的讲析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所以,只有凭借直观的画面,形成感性认识,然后才能达到目的。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动眼、动脑、动手、动口,从而突破空间想象困难,明确说明文的空间顺序。
三、教学目标
1、认识理解故宫的建筑布局及特点。
2、培养把握实物说明文空间顺序和立足点的能力
3、开阔眼界,激发对祖国传统建筑艺术的自豪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1)理解说明的空间顺序——条理性
(2)方位词的准确运用——立足点
2、难点:找立足点。
五、教法设计
从实际出发,遵循知识传授与能力发展相结合,形象感知与逻辑思维相结合,性情陶冶与知识拓展相结合以及学生本位的原则确定本课的教法:
1、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兴趣。
2、让学生当导游,从总体上把握全篇说明顺序、建筑结构及布局,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3、以课文第六段为突破口,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实现以点代面的目的,突出课文重点,解决难点。
4、口头作文,巩固知识,促使能力迁移。
六、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一提起北京,大家就会想到什么?(长城、故宫、圆明园、天坛、颐和园等等)是的,北京是一座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的古城,长城、故宫、天坛、颐和园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红墙黄瓦的巍峨宫殿,去领略我国古代宫殿建筑的风采。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以“初读课文,我了解到 ”的句式,谈对课文的理解。
2、小结:全文按照参观游览的路线,详略得当介绍了故宫的主要建筑及其布局、功用。从不同方面印证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布局统一”的特点,高度赞扬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美和劳动人民的智慧。
(三)、利用多媒体课件,重寻作者行踪
1、请到过故宫的同学当导游,演示课件,带领全班同学参观故宫。
2、师生一起理清课文说明顺序:
(1)、填写课后练习一中的图表
(2)、小结:文章基本上沿中轴线由南向北推进,又辅以左右(东西)两旁建筑加以介绍,同时将线路上的建筑分成几个部分,总体、个别介绍相结合,给人清晰鲜明的印象
3、变个顺序说故宫
(1)、假如你站在景山上介绍故宫,你将怎样解说?
(2)、假如逆作者的路线而行,你将如何导游?
(四)、精读5——8段,引导学生透彻理解写太和殿的文字
1、作者为什么重点解说太和殿?
太和殿是“前朝”以致整个故宫建筑的中心,是封建皇帝行使统治权利和举行重大典礼的场所,地位非常重要。另外它在整个建筑群中最具代表性,外观气势雄伟、色彩壮丽,内部装饰庄严富丽,处处饰以龙形,且建于中轴线上,最全面、最突出地体现了故宫的本质特征,即处处反映出以皇帝为中心,皇权至上的特点。
2、作者介绍了太和殿哪些方面的情况?说明顺序是怎样的?运用了哪些说明
方法?
内 容:规模、外观、内部摆设和装饰、功用、位置
空间顺序:从外到内、由下到上、先中间后两边
说明方法:列数字、摹状貌
3、从第六段中找出方位词,确定立足点
运用空间进行说明,方位词的准确使用很关键,所谓方位词就是表示方位的词,如上、下、左、右、前、后、东、南、西、北、中等,然而确定方位词是有标准的,我们把这个标准叫做“立足点”或“观察点”,离开了立足点就无所谓上下左右。由此可见,研究方位词,便可以确定立足点。
4、口头作文:介绍电教室。
注意确定立足点和准确使用方位词。
(五)文化熏陶
(多媒体展示几组建筑图片,配以老师的解说。)
建筑沉淀着深厚的文化,更凝结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血汗。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就会有不同风格的建筑。下面请大家欣赏几组图片:
布达拉宫是西藏的标志性建筑物,它将宫殿、寺庙与灵塔融于一体,并吸收汉族及印度、尼泊尔寺庙的建筑特色,形成独具一格的藏族建筑风格。
云南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白族是一个有着自己光辉灿烂的科学文化的民族。白族崇尚白色,白族民居往注重门楼,门楼是整个建筑的精华部分。它通常使用泥雕、木雕、石刻、彩绘、凸花砖等材料,串角飞檐,花枋轻巧,斗拱重叠、玲珑剔透、雄厚稳重不仅富有民族特色,而且在建筑结构技巧上也独具风格。
四大名楼,它们各具特色的造型,无不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非凡智慧。
更让人叹为观止的是山西恒山的悬空寺,一般寺庙都建在平地上,但这座悬空寺却是名副其实,建在悬崖峭壁上,悬在半空之中,设计非常精巧,建筑艺术高超。
江南古镇,河衢交错,临河的街市,背水的民宅,乡间小船,于蜿蜒水道中缓缓而行,橹声篙影,渔歌回荡,如诗如画,俨然是梦中的水乡……
所以,有人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也有人说“建筑是无言的史诗”,是“人类文明的纪念碑”。
(六)布置作业
从以下作业中任选2题
1、故宫的设计贯穿了“君权神授”的思想,这一思想是如何体现在建筑中的,说说你的理解。
2、在你的语文资料库中设立一个“建筑览胜”专栏,多方收集有关建筑的资料。
3、从文中摘抄10个形容词,写一段课外练笔。
4、以空间顺序写一篇说明文,介绍我们的学校,或者你的家、你的房间。
《故宫博物院》教案篇5
教材分析:
?故宫博物院》这篇文章是一篇比较典范的说明文,课文按照游览参观路线,由南到北逐次并详略得当的介绍了故宫的主要建筑及其布局和功用。学习这篇课文,既可以从中获得对故宫的一般性了解,又可以增强我们对祖国的传统建筑艺术产生自豪感。文中使用的说明顺序和文章的结构对我们学习、写作说明文都具有指导性。所以这篇课文的学习掌握,对于学习本单元其它课文都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本文以空间为序说明事物的顺序,体会这类说明文的条理性。认识并学习方位词语的准确运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自主归纳总结。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故宫博物院这一古代建筑群的概貌和特色,认识古代劳动人民杰出的智慧和创造才能,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对伟大祖国的热爱。
教学重点:
1.了解故宫博物院全貌,掌握全文结构层次说明顺序。
2.初步认识故宫建筑群雄伟、壮丽的总特点。
《故宫博物院》教案篇6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学习以空间为序的说明方法,了解故宫整体特征和文章的结构。二、过程和方法:学生合作探究,动手实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故宫的认识,培养对祖国传统建筑艺术的热爱和自豪感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造精神。
教学重点:按空间顺序说明建筑物
教学难点:以空间为序的说明方法。
教学时数:第一课时
一、 解题导入
我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我国的首都是哪?(北京)对,是北京,那里是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明清时代也是封建统治者的最高权力中心。封建统治者们就在北京建起了代表皇家权威的紫禁城,现在叫做“故宫博物院”(板书)。为什么叫做故宫博物院呢,请同学们集体朗读课文第一段。(明清两代的皇宫,是已经过去了的,今收藏着许多珍贵的文物)
二、理清顺序
1、简介说明顺序
?故宫博物院》是一篇说明文,故宫里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多间,作者怎样才能向读者说明白呢?这个就涉及到说明顺序的知识。
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注意表明时间的词语。
空间顺序:说明物体的结构,注意表明空间方位的词语。(内外、上下左右、东南西北等)
逻辑顺序:说明事理的,注意表明因果关系的词语。(因为…所以、因此等)
2、课堂活动
a.速读课文,按文章的说明顺序填写练习一的图表。
b.每组选一代表到黑板填写,每填对一个序号得一分,最高为18分,得分最高的组胜出。
c.选定两个学生参与评分,统计得分,胜出组以热烈掌声鼓励。
⑴端门
⑵午门
⑶西华门
⑷东华门
⑸神武门
⑹西华门
⑺角楼
⑻金水河
⑼汉白玉石桥
⑽太和殿
⑾中和殿
⑿保和殿
⒀白石台基
⒁乾清门
⒂乾清宫
⒃交泰殿
⒄坤宁宫
⒅御花园
3、理清本文说明顺序
根据以上图表分析,请同学们判断一下本文是用了哪一种说明顺序进行说明的呢。
明确:空间顺序。本文在安排说明顺序时着眼于纵贯紫禁城的中轴线,由南到北,逐次介绍建筑物。作者沿着参观路线,以天安门为起点,穿端门,进午门,过汉白玉石桥,来到前三殿。依次介绍了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保和殿出来是广场,广场以南的建筑称为“前朝”,以北的叫做“内廷”。 “内廷”主要建筑有: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以及御花园。最后出顺贞门到神武门而离开故宫,这样写井然有序,条理分明。
三、掌握特征,理解结构
1、我们已经学习过了说明特征,那么故宫博物院的特征又是怎样呢?(集体朗读1、2段,找出表明特征的一句话)
明确: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
2、文章开头就总说了故宫博物院的特征,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想想本文采用了什么结构。
说明文结构:一是总分式(总-分、总-分-总),二是递进式。
明确:用了总分式中的总-分-总。
第1、2段是总说,概括介绍故宫的位置、历史、在古建筑中的地位、总体布局和艺术风格。中间(3~15)是分说。根据故宫的特点,沿着从南向北的中轴线进行介绍,从午门一直到神武门。最后一段对故宫作总的概括,再次强调其艺术特点。再次突出这个建筑群的宏伟,布局的和谐统一的特征,使读者获得明确、完整的印象。
四、活动与探究
请你以导游或解说员的身份抓住立足点口头介绍我们的学校或教室。要求: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合理安排说明的顺序;语言力求准确和简洁。
五、课堂小结
故宫博物院是一个庞大的建筑群,值得介绍的东西很多很多,如果全部说明,难免太多太杂,中心不突出。作者抓住中轴线,采用空间说明顺序,运用总—分—总的写法,突出重点,使读者对路线、方位、各组建筑物的特色,清晰明了,使文章条理十分清楚。说明对象“故宫博物院”给我们留下了清晰而深刻的印象。
板书:
故宫博物院
黄传惕
(1-2)总:位置、历史、建筑地位、总体布局。
外观概貌、建筑总特点。
具体 前朝(三大殿)(3—10) 外形 太和殿
内景 中和殿
位置 保和殿
用途
(11)承上启下
内廷(12—15)后三宫
御花园
(16)总 回望故宫,强调艺术特点。
空间顺序(由南向北)
《故宫博物院》教案篇7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积累“磬、攒、琉璃、藻井、中轴线”等词语,掌握它们的读音和词义。
2.了解祖国传统的建筑艺术,了解故宫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和伟大成就。
3.了解方位词在按空间顺序说明事物时的重要作用。
过程和方法目标:
1.整体把握文意,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学习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写作思路。
2.体会本文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说明事物的写法,学以致用,初步学写说明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故宫博物馆是我国古代宫殿建筑艺术的瑰宝,是中华民族伟大创造力的集中体现,学习它,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他们进一步发扬民族的创造精神,为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而努力学习。
教学重点:
1.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的说明技巧。
2.以太和殿为例,体会本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 教学难点:
揣摩语言,理解太和殿里作者描绘多姿多彩的龙的用意。
教学方法:
1.讨论法和点拨法相结合。
2.图示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划分结构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重点研讨太和殿相关段落,理清文章局部思路,体会文章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说话训练,采用与本文不同的顺序口头介绍故宫,训练学生按一定顺序介绍建筑物的能力。
教学步骤:
一、 导入新课 展示目标
多媒体显示“故宫”全景录像。
故宫集中体现 了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和独特的民族风格,是中国数千年宫殿建筑艺术的总结性杰作,让我们随着作者去参观故宫,去感受故宫的宏大壮丽和精美绝伦吧!
二、检查预习,组织学生以“我所知道的故宫”为话题进行交流,营造学习氛围。
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有关故宫的图片和资料。
三、自学探究 感知目标
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教师提示需要掌握的词语(多媒体显示)
矗立(chù) 鳌头(áo) 湛蓝(zhàn) 琉璃(liú)
殿檐(yán) 藻井(zǎo) 蟠龙(pán) 中轴线(zh07u)
金銮殿(luán) 击磬(qìng) 檀木(tán) 攒(cuán)
乾清宫(qián) 坤宁宫(kūn) 肃穆(mù) 奏报(z06u)
慈禧(xǐ) 额枋(fāng) 妃嫔(pín) 翊坤宫(yì)
2.学生大声朗读课文两遍,给每个自然段加上序号,注意方位词运用。
3.教师要求学生画出参观故宫的路线图,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4、选三们同学口述参观故宫的路线,其余同学补充。
四、展示质疑 理解目标
1.明确空间顺序。
2.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理解课文总说、分说相结合的特点。
五、延伸拓展 升华目标
多媒体显示太和殿内景。
1.学生齐读5――8段。
2.学生精读5――8段,思考:
(1)作者介绍了太和殿哪些方面的情况?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
(2)作者为什么把太和殿作为解说的重点?
六、快乐过关 检测目标
要求学生采用与本文不同的顺序口头介绍故宫。
七、课堂小结
故宫博物院是一个庞大的建筑群,值得介绍的东西很多很多(九千间房屋,九十多万件藏品,九百多万件档案材料),如果全部说明,难免太多太杂,中心不突出。
八、布置作业:完成练习册
《故宫博物院》教案7篇相关文章:
★ 教案安全教案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