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教案5篇

时间:
lcbkmm
分享
下载本文

教案是教师必须要掌握的一种写作技能,是让我们的课堂更加生动的依据,通过多年来的工作经历,教师在制定教案时一定十分得心应手,以下是丫丫文章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教案5篇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教案篇1

一、 基本练习。

(比一比谁算得又对又快)

出示式题:

690-327-209 630-(267+356)

480-197+350 422+(333-195)

212+156+108 535-384+279

学生独立计算,全班交流,交流时说清运算顺序。

[设计意图]通过本练习,检查学生对运算顺序的掌握情况,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提高计算能力。

二、联系生活,拓展应用。

1、自主练习第3题。

课件出示路线图

(1) 看图读信息,提出问题。

谈话: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生交流:发现城市之间的路程有多远)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解决?

(2)动笔算一算,解决问题。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回答:

① 从青岛到济南有多远?算式:183+210

② 从青岛到泰安有多远?算式:183+210+71

③ 从青岛到曲阜有多远?算式:183+210+71+180

④ 从潍坊到曲阜有多远?算式:210+71+180

⑤ 从曲阜到济南比从济南到潍坊远多少千米?

算式:180+71-210

对于学生提出一步计算的问题,让学生口头列式解决。提出的其他问题教师简单板书,并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旅游路线求出路程。

2、自主练习第4题

课件出示情景图

谈话:大家看,小明和爸爸、妈妈一起来到商场买家用电器,正赶上商场在搞优惠活动。怎样买东西更划算,小明可犯了愁。我们来帮帮他好吗?

谈话:仔细观察,从图中你都发现了哪些信息?

(1) 引导学生有序地观察,弄清图中提供的数据与数据间的联系。

谈话:怎样买合适?大家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好吗?

>>(2)小组讨论,先估一估,再确定购物方案,并列式解答。

(3)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回答:

① 学生可能估一估:76+268+156≈500(元)所以只能买两样

② 也可能算一算76+268=344(元),400-344=56(元),100+56=156(元)

③ 可能有学生问为什么不先买饮水机和电饭锅?(因为这两种商品合起来超过400元了)

④ 还可能有学生问先买电风扇和电饭锅行不行?(不行,因为76+156=222(元),不足300元,得不到优惠)

教师引导学生对各种方案分析比较,最后得到合适的买法是:先买电风扇和饮水机,花344元,剩下56元,再用获赠的购物券100元与所剩的56元合起来,正好买回电饭锅。

[设计意图]把目光从课堂转向身边,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同时,运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增强自信心和成功感。

三、巩固深入,综合应用。

自主练习第5题。

出示情景图

(1)看图讲数学故事。

谈话:仔细观察情境图,哪位同学能讲一个连贯的数学故事?

谈话:听了刚才的故事,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能自己解决吗?动笔算一算,并把你的想法和做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2)学生提出问题,独立解决,小组内交流。

可能提出以下问题:

a.二年级一共订书报多少份?

b.学习报比故事大王和小哥白尼多多少份?

c.三班图书角有多少本书?

d.三个同学每周大约一共写读书笔记多少字?

(3)全班交流:只要学生提出的问题合理,教师应予以肯定,同时要求学生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

(4)小结:听了故事以后,你想说点什么?(多读书可以增长知识……)

[设计意图]这四幅图信息较多,所以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信息,讲故事,才能多角度地提出问题,然后进行充分地交流,从而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四、课堂总结。

谈话: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大家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还想说点什么?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教案篇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信息窗三。

教材简析:

本节课的学习是建立在“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应用题以及初步掌握万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基础之上的。教材呈现的是小女孩参观姥爷的花圃的情境。蓝天、小鸟、蜻蜓、树木、花草、老人和小朋友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生活画卷。通过图中提供的各种花卉的棵数和已卖出花卉的棵数,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综合应用万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运算顺序的合理性,理清解题思路。

培养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提出运用混合运算解决的问题,并能结合具体情境表述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有条理地思考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感受混合运算在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作用,培养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谈话:同学们,这两天我们和小丽一起来到了姥姥家,给姥姥、姥爷带来了礼物,还参观了养鸭场。今天,我们再和小丽一起去姥爷的花圃看一看,好吗?

(课件显示不出现数学信息的画面)

谈话:姥姥家的花圃漂亮吗?你都看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和情景图的引入,以学生非常熟悉的“去姥姥家”的系列活动(买礼物—参观养鸭场—参观花圃)为素材,构成“情景串”,既使学生感受到浓浓的亲情,又易于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观察思考,合作交流。

1、出示已卖出花卉的信息,提出问题。

一串红:上午卖出80棵

下午卖出110棵

山菊花:上午卖出35棵

月 季:下午卖出78棵

(画面上显示出已卖出花卉的信息 )

谈话:很多人都来买姥爷种的花,姥爷细心地把每天的卖花情况做好记录,这是其中一天的记录。仔细观察,你都发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

(1)一串红一共卖出多少棵?

(2)这三种花一共卖出多少棵?

(上述问题可直接让学生口头列式解决)

谈话:看到这些卖花的信息,你还想了解点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

(1)这些花原来各有多少棵?

(2)卖出后,各剩下多少棵?(师随着回答 板书:各剩下多少棵?)

(学生能谈出想法即可,如果谈不出教师也不必勉强。)

谈话:小丽也想了解还有哪些信息,我们和她一起去找找看好吗?

[设计意图]先出示关于卖花的信息,目的是让学生简单的做一分析之后,主动地想到“原有的-卖出的=剩下的”这一数量关系,自然而然地教给学生一种分析应用题的方法,对信息的选择也多了几分目的性和自主性。

2、出示其他信息,再分析提出问题。

郁金香

300棵

月季

比郁金香多60棵

一串红

450棵

山菊花

比一串红少180棵

(画面上补充显示其他信息 )

谈话:现在你又发现了什么?从中了解到什么?

引导学生分析整合信息,提出问题。

学生可能发现:

(1)一串红有450棵,山菊花比一串红少180棵,郁金香有300棵,月季比郁金香多60棵。

(2)根据一串红有450棵,山菊花比一串红少180棵,可以知道山菊花原来有多少棵。算式:450-180

(3)根据郁金香有300棵,月季比郁金香多60棵,可以求出月季原来有多少棵,算式:300+60

谈话:我们从图中了解到这么多的信息,你能提出有关两步计算的问题吗?(学生也可能自主的提出以下问题)

(1) 一串红剩下多少棵?

(2) 山菊花剩下多少棵?

(3) 月季花剩下多少棵?

(4) 原来山菊花和一串红一共有多少棵?

(5) 郁金香和月季花原来一共有多少棵?

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问题。

[设计意图]将信息分层次地出现,有助于学生对信息进行有条理地分析、整合、梳理。这样既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又照顾到个体差异。知识的呈现过程层次清楚,能组织学生积极地投入到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中来。

3、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谈话:大家提出这么多问题,真棒!下面我们先来解决“一串红、山菊花、月季花各剩下多少棵?”好吗?

(1)解决问题:“一串红剩下多少棵?”

谈话:要求出“一串红剩下多少棵?”都要了解哪些信息,你能自己想办法解决吗?

引导学生回到情境图中找到合适的信息,并列式解决问题。

全班交流:

①用一串红原有450棵减去上午卖出80棵,再减去下午卖出110棵,就可以求出剩下多少棵,算式:450-80-110

②先求出一共卖出多少棵,再用原来的-卖出的=剩下的,算式:450-(80+110)

交流时讲清思路,鼓励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倡导算法多样化。

(2)解决“山菊花剩下多少棵?”

谈话:要知道“山菊花剩下多少棵”,需要了解哪些信息?

① 一串红450棵,山菊花比一串红少180棵。

② 山菊花上午卖出35棵。

谈话:你想怎样解决,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学生小组内交流解题思路,并列式计算。

全班交流,学生可能出现二种分析思路:

①从问题入手。要求剩下多少棵山菊花,先求出原来有多少棵山菊花,再减去卖掉的,算式:450-180-35

②从条件入手。根据一串红有450棵,山菊花比一串红少180棵,可以求出山菊花有多少棵,再减去卖掉的,就可以求出剩下的,算式:450-180-35

(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讲清解题思路即可,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450-180-35,提问先算什么,求出什么?后算什么,又求出什么?)

(3)解决“月季剩下多少棵?”

谈话:大家能自己完整地找出信息,独立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独立分析思路,并列式计算。教师巡视,指名板演,全班交流时由板演的同学当小老师,讲述解题思路以及计算方法。

(4)让学生口头解决剩下的其他几个问题。(重点让学生说清解题思路)

[设计意图]本信息窗呈现了丰富的信息,学生通过分析整合可能提出大大小小许多不同的问题。考虑到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决定从分析“卖花”信息入手,着重解决“三种花各剩下多少棵?”这一问题。其中“一串红剩下多少棵?”对于学生来说较容易接受,直接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而“山菊花剩下多少棵?”相比较而言较难理解一些,因此解决时教师引导学生找信息,小组合作分析解题思路;至于“月季还剩下多少棵?”由前面的学习做基础,解决这一问题也是“水到渠成”的事了。因此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1、自主练习第1题。

以“开小火车”的形式让学生进行口算,增强团队意识。

2、自主练习第2题(如果时间充分,可再补充一些混合运算式题)

以“争夺小红旗”的形式组织学生独立计算,小组订正。比一比哪个小组得到的小红旗多。

[设计意图]根据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乐于比赛的特点,将枯燥无味的式题以比赛的形式出现,既调动了学生计算的兴趣,又能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同时倡导小组合作交流、创设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

四、课堂总结。

谈话:这节课大家学得高兴吗?你有哪些收获?(板书课题:混合运算)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教案篇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8~99页的内容。

?活动目的】

1.通过调查每天锻炼身体的时间,让学生认识到我们每天的活动都与时间有关系,增强学生的时间观念。

2.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各种活动的时间,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养成遵守作息时间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活动准备】

1.课前把学生分成4个小组,每个小组完成一张时间统计表格,设小组长一名。(每个小组统计一个方面的内容)

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活动

教师用多媒体播放公园里人们进行晨练的情境。

教师:同学们都看到了什么?

学生1:有人在打太极拳。

学生2:有人在舞剑。

学生3:有人在跑步。

教师:这些人每天早晨都做这些活动,你知道为什么吗?

学生:为了锻炼身体。

教师:对,人首先要有一个强健的身体,每天锻炼身体是非常重要的,同学们每天也锻炼身体吗?

教师:你们是怎样锻炼的?

学生1:我喜欢上体育课,在体育课上锻炼身体。

学生2:我喜欢跳绳、打乒乓球来锻炼身体。

学生3:我喜欢早晨跟爸爸跑步锻炼身体。

教师:同学们的锻炼方法都不错。其实锻炼身体的方法还有很多。例如:课外活动、课间操、做家务等,也可以锻炼身体。锻炼身体需要一定的时间,我想知道同学们每天锻炼多长时间,有什么办法吗?学生积极为老师想办法。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同学们每天锻炼的时间好吗?

板书课题:每天锻炼的时间。

二、小组合作,统计结果

教师:刚才同学们想的方法都很好。既然每个同学都想帮助老师,就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全体进行活动吧。

教师:我把任务已经分给了你们小组,想知道是什么吗?请小组长宣布每个小组统计的内容。

教师:怎样才能完成你们小组的任务呢?

教师讲解统计方法:让每一名学生都说出自己活动的项目和时间,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然后小组整理数据,完成表格。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教师参与每个小组的活动,适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三、课内交流,展示成果

教师展示每个小组统计的结果。

教师:同学们仔细观察,都有什么发现?

学生1:我发现每个同学每天锻炼的时间大约有60分,也就是1时左右。

学生2:我发现同学们比较喜欢的项目有跳绳、跑步、打乒乓球等。

学生3:我发现同学们写作业的时间多,做家务的时间少。

学生4:我发现同学们大部分喜欢在早晨和晚上锻炼身体。

四、提出建议,统一认识

教师:我们每天的时间是一定的,要想做好每项活动,要求怎样安排时间?

学生1:要合理地安排时间。

学生2:我们每天至少要安排1时的时间锻炼身体,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

学生3:我们要抓紧时间学习和锻炼,不浪费1分、1秒的时间。

教师小结:同学们说得非常好,我们每天要安排好各项活动的时间。国家十分重视我们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还专门下发了积极锻炼身体的通知,要求我们每天锻炼身体的时间不能少于1时,这样我们才能有一个好身体,才能做好建设祖国现代化事业的接班人。

五、活动总结

今天我们研究了每天锻炼的时间有多长,可以看出我们每天所做的各项活动都离不开时间,只有合理安排时间,我们的生活才会丰富多彩。下课后,同学们都要安排好自己学习和生活的时间,养成遵守作息时间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教案篇4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生活中几百几十的场景,比如:一本书一共有320页,会场中一共有920个人等,告诉学生几百几十的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作用可大了。

讲述: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几百几十的数。(板书课题:认识几百几十)

二、操作探究,学习新知

1、教学例题

(1)直观认识

出示4块方板。

提问:这4块方板里有多少个小方块?400里面有几个百?(板:4个百)

(出示5根木条)这里面有多少个小方块?五十里面有几个十?(板:5个十)

现在一共是多少个小方块?你是怎么知道的?

(2)用计数器表示。让学生都在计数器上拨珠,并指名演示。

(3)写数、读数

让学生对照计数器试着写数,并与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写的?个位上为什么0?0可以不写吗?谁能把这个数读一读?

2、教学“试一试”

提问:你能一边拨珠子一边一十一十地数,从三百九十数到四百三十吗?

请把它们写下来。(要求学生相互给同学看)

提问:数到三百九十,接下来数什么?那么数到六百九十呢?数到八百九十呢?

不拨珠你能从890数到1000吗?(要求学生数给同桌听)

提问:数到九百九十,接下来数什么?追问:九百九十后面为什么时一千?

三、组织练习,加深认识

1、做“想想做做”第一题。

独立看图填写,指名回答,共同订正。

提问:你怎么想到13个十是130?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独立填写,共同订正。

提问:360和630各是怎么组成的?

3、做“想想做做”第3、4题。

指名读数,共同写数。要求学生写在自己的本子上。

订正后提问:做过这两道题后你有什么想法?教育学生保护植物和野生动物。

4、做“想想做做”第5、6题。

让学生独自填写得数或算式。

做完第5题后提问:你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口算时可以利用几百几十的组成来思考,也可以利用加减法的关系来思考。)

5、做“想想做做”第7、8题。

口算给同桌听。(每人一组)

6、做“想想做做”第9题。

独立列式计算。订正时追问:这道题为什么用加法计算?小结:已经栽的棵数与还剩下的棵数相加,就是一共栽的棵数。

四、课堂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会认1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学习部首“爪字头”。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懂得朋友之间多关心、多沟通,才会更快乐。

教学重点:

1、会认1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学习部首“爪字头”。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懂得朋友之间多关心、多沟通,才会更快乐。

教学步骤:

一、激趣

不知大家注意了没有,我们班的董柯君同学因为生病没有来学校,她需要在家呆一星期。这样,她不能和我们大家一起上课了、做游戏了,我们也听不到她动听的声音、看不到她可爱的笑容了。不过,我们可以用信件捎去我们大家对她的问候。不过,写信有一定的要求。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第九课,谁学习得认真,学会了写信,谁就能顺利、准确地让董柯君同学看到自己的心声。

二、感知课题

教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质疑。

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划出文中的生字。

2、分段读文,重点纠正字音。

3、检查与交流:同桌相互检查对生字的认识。

4、教师指名认读。

四、细读熟思,深入领悟

(一)回忆课文:是谁给青蛙写了一封信?

(二)信的内容是什么?

1、学生读文,先同桌交流然后教师指名回答。

2、边看边想:信的写法和我们一般的文章有什么不同?

3、结合课件,指导学生口头给董柯君同学写信,掌握信的写法。

(三)重新读文,感悟真情

小鸭为什么要给青蛙写信?

(四)说一说

当班里的其他同学在家养病的时候,自己应该怎么做?

1、指导分角色朗读课文

2、指导学习生字

3、小结

说一说:自己学会了哪些知识和本领?

4、练习

认真写一封信给董柯君同学,表达自己的问候。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教案5篇相关文章:

四年级下册教学工作计划5篇

八年级下册生物教学工作计划5篇

小学体育一年级教案5篇

四年级下册作文我的乐园400字6篇

风筝的作文300字三年级下册6篇

三年级下册作文300字模板8篇

六年级下册让真情自然流露的作文6篇

动物作文四年级下册7篇

六年级七单元作文参考6篇

三年级第一单元作文6篇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教案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3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