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听声音》教案7篇

时间:
Gourmand
分享
下载本文

教案中应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以提升参与感,撰写教案的过程也是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的过程,以下是丫丫文章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听听声音》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

《听听声音》教案7篇

《听听声音》教案篇1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体会散文形神的辩证关系,掌握阅读散文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由景入情,品味文章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作者热爱、眷恋故都的美好情感,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1、体会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

2、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难点:鉴赏物我合一、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导学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 情景导入

一年四季中,春天是妩媚的,她常给人以艳丽动人的美;夏天常常是热情的,她常给人以无穷的回味;秋天呢?“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秋日里,xx读到的是壮丽。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悲凉。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秋雨里,柳永读到的是凄苦。郁达夫呢?我们来看他的散文《故都的秋》。(板书)

二、文本解读

1、作家作品。

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浙江省富阳县人。1913年留学日本,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熏陶。1922年回国从事文艺创作活动,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创造社”。曾在北大,中山大学等任教。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战爆发积极宣传抗日。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她是一个弱女子》等。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达夫全集》《达夫游记》《郁达夫选集》等。

2、写作背景。郁达夫是个热忱的爱国主义者,他积极投身抗日救亡活动。1933年4月,作者从上海移居杭州。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本文。当时的中国,连年内战,民不聊生,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留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心中的悲凉,已不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悟。

三、整体感知

1、学生浏览全文,思考:对于北京的秋天,郁达夫持什么样的感情态度?

明确:赞美、怀念。

2、读1、2两段,思考这两段写什么?用什么手法来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用对比的手法写作者对北国、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写出了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表达了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3、从第3段11段,作者用记叙和描写的手法写了五幅画面,请同学们一幅一幅来命名,看看作者是如何表现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的。

清晨秋景 秋槐落蕊 秋蝉残鸣 桥头秋雨 庭院秋果

4、第12段是议论段,可划分到上一部分中,最后两段主要写南国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国之秋,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无比眷恋之情。

四、合作探究

同学们,我们先来看第一幅图,清晨秋景图,请 同学朗读这一段,其他同学思考,作者如何借景抒发清、静、悲凉之情的?

地点:破屋。衰败 沧桑感

时间:早晨。

方式:泡浓茶清闲 耐人回味

很高很高碧绿的天色 清爽

青天下驯鸽的飞声静谧 清 静

细数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悠闲

破壁腰 残破

静对牵牛花的蓝朵清冷 安闲 落寞

秋草萧索 悲凉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思考:故都秋的景物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如香山的红叶,游人如织的颐和园,作者为什么只选取文中的几处景物来写呢?

明确:文章取材主要体现清、静、悲凉的特点,而香山的红叶的暖色调,颐和园的喧闹,与文章的感情基调不相称。作者在文中选取的几处景物,能够表达出他当时的苦闷心情和追求隐逸恬适的生活情趣。

五、小结

郁达夫在本文开头提到故都的秋具有清、静、悲凉的特点,我们这节课在“清晨秋景图”的分析中也理解了故都的秋所具有的清、静、悲凉的特点。我们需要学习作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六、作业

其他几幅画面怎么传达清、静、悲凉的特点的,同学们课后讨论,我们下节课来分析。

《听听声音》教案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边读边想象,从秋天独有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丽。

3、仿照诗歌的形式,自己写几句诗文。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老师范读、学生自由读、互读等形式加强朗读的训练指导,读出秋天美的感情。

2、结合多媒体教学的画面显示,形象感知,体会秋韵。

3、制导学生细心观察,大胆想象,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试着写诗文,互相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品味诗歌,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感知和对美的`欣赏能力,在续写诗文中获得创作的快乐。

【教学的重点】

1、品味诗歌语言的精练优美,并试着编写几局诗文。

2、从秋天的音响中,勾画秋天美好的景象。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中浓浓的秋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中浓浓的秋情。

【课前准备】

教学课件,课前布置学生观察秋天来了四周的变化和留意你听到的是什么声音。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秋天来了,谁观察过我们西樵四周的环境有什么变化?(指名说)对,秋天不仅有丰富的色彩,还有美妙的声音,不信,让我们来做一个游戏,走进声音的世界,静静地听,然后说说你听到了什么意思?看谁的耳朵最灵。

(课件播出几种声音,生猜)

2、再次听声音,想象一下是怎样一幅情景。(指名说)

3、课件播放画面。

4、你还想听听更多有关秋的声音吗?一位伟大的诗人,他把美妙的声音编成了一首诗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5、指名读课题,问:你为什么要这样读?

二、初读课文,帮助正音

1、读略读提示,明确学习要求、说说略读提示中教我们怎样学习诗歌。(指名)

2、自由朗读诗歌,画出生字词,多读几遍。

3、师检查生的识字情况:

⑴自由练习;

⑵小老师教读;

⑶指名读;

⑷会读的站起来读。

4、找6人读诗歌,每人读一节,帮助正音。

三、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读课文,思:想想读中你听到什么声音?(板:黄叶、蟋蟀、大雁、秋风)

2、把喜欢的声音的那一节自由多读几遍。

3、生把喜欢的那节指名读,生评,说说该怎样读?为什么要这样读?(多种形式读:师范读、男女读、小组读、愿意的站起来读)

4、听了他的朗读,你仿佛看到什么?

5、学了这几节,你体会到什么,有什么感受?

6、把三节美美地读一读。

7、听听,走近秋,走进这辽阔的音乐厅,你好好地听秋的声音、你还能听到哪些声音?(指名说)

8、秋的声音,在……(引生读第5节)

9、仿诗歌,自编诗歌。

10、导读第6节,你感受到什么?我们应该怎样读这一节?(齐读)

四、总结,并布置作业

秋天,从远处匆匆地来,向远处匆匆地走,回去就让我们把这美妙的秋的声音读给家长听,也把自己编的这收诗歌写下来,好把秋记在心中。

《听听声音》教案篇3

一、 作者介绍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自称中山人。贞元七年中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曾和柳宗元等参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团。失败后,被贬官。后又入朝为官,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因此,世称刘宾客。晚年在洛阳,和白居易为诗友,并称“刘百”。他的仿民歌《竹枝词》,别开生面,对后世影响很大。有《刘梦得文集》40卷。

二、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被贬郎州司马时所作。永贞元年(公元805年),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但革新遭到宦官、藩镇、官僚势力的强烈反对,以失败而告终。顺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赐死,刘禹锡被贬。可贵的是,诗人在遭受严重打击后,并没有消沉下去。《秋词》就是被贬郎州时写的,从诗中可以看到,刘禹锡并没有悲观失望,而是一反常态,赞美秋天,给人一种昂扬向上的信心。这与他多次被贬,多次抗争的性格是一致的。

三、注释

1. 寂寥:寂静;空旷。

2. 春潮:初春。这里可译作春天.

3. 排云上:冲云直上。排:推开;冲出。

4. 便:就;于是。

5. 碧霄:蓝天。

四、译文

自古以来,人们一写到秋天,总是感叹它的悲凉寂寞,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秋高气爽,白鹤凌空直冲云霄,仿佛我的诗兴也带到蓝天上去了。

五、诗歌赏析

1、《秋词》的作者是 ,字 ,他是 朝著名的 。

参考答案:刘禹锡 梦得 唐朝 诗人

2、这首诗一改传统秋词的 情调,赞美了秋天的 ,反映出诗人 情绪和不屈的斗志。

参考答案:凄凉 开阔明丽 乐观

3、作者为什么要写古人对秋的感受?

参考答案:为了和自己对秋的评价做对比,表现了乐观的情绪和昂扬向上的斗志。

4、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色胜春朝。”采用了什么手法?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

参考答案:对比手法。表达了诗人乐观、积极向上的心境。

(诗的前一句反映了文人悲秋的伤感情调,后一句反映诗人积极向上的心境。这句诗是诗人的议论,他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秋日胜春朝”,用对比手法,热情赞美秋天,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更胜过一筹,是诗人的感受。这是对自古以来那种悲秋的论调的有力否定。)

5、哪个字道出历代诗人对秋的普遍感受?

参考答案:悲

6、借景抒情的句子是哪一句?诗人在诗中借冲天而上的“鹤”,抒发了什么感情?

参考答案: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写一只白鹤排云而上,抒发了诗人毫不气馁,昂扬进取的精神。

(这句诗是这首诗的名句,是最有哲理性的。它通过对晴空“鹤排”云天的描写,展现出一幅独特而富有活力的秋景图,诗人也许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视“鹤”为不屈的化身。借以表现诗人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高洁情操,再次体现出面对困难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整首诗无不表现出诗人豪迈的大度。)

7、作者对秋的评论是怎样的?(原文)作者认为“秋日胜春朝”,本单元中学过的课文还有哪首诗中的.内容表现了相同的观点?本单元中哪篇文章可以印证“自古逢秋悲寂寥”?

参考答案: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天净沙秋思》。作者在写景的基础上,发出了“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感叹.

8、诗中与“大抵四时心总苦,就中断肠是秋天”意境相反的句子。

参考答案: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9、能体现作者积极向上情怀的句子:

参考答案: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10、作者喜欢秋天的原因:

参考答案: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11、为什么作者说“ 自古逢秋悲寂寥”?

参考答案:自古以来,迁客骚人、文人墨客大多借秋抒发愁绪,所写的作品大多也是悲秋的!

12、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表达深刻的思想,极富哲理意蕴。请以这一首诗中“鹤”的意象为例作一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在秋日晴空中,这只振翅高举的鹤,排云直上,矫健凌厉,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肃杀的氛围,使大自然别开生面。这只鹤是不屈志士的化身,奋斗精神的体现。“诗言志”,作者以其说明:人只要有志气,就会有奋斗精神,就不会感到寂寥。

13、请说说第一句诗突出作者对秋有什么样的独特体验?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自古以来人们对秋总有一种失去希望失去活力的看法,但是作者却认为秋天胜过春天!全诗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希望的赞扬,人不能总在绝望中生存,要充满激情充满希望的去生活!

14、“晴空一鹤”这一意象表明什么?

参考答案:乐观明快豪迈高远的心境。

15、这首诗为古代咏秋别具新意之作,它的新意主要表现在:

参考答案:打破了以往文人悲秋的怪例,表达颂秋的情意。

16、“晴空一鹤排云上”一句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体现了一种 的精神。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拟人 积极向上(勇于进取) 表达了作者像鹤一样奋发向上,勇于进取的思想感情。

17、赏析加点的字“排”和“引”,说说它们各自的妙处。

参考答案:“排”字写出了白鹤直冲云霄的气势;“引”字写出了作者看到白鹤冲天而引发出来的豪迈乐观之情。

《听听声音》教案篇4

教师素质提升工程新课程教学设计

课题:12《听听,秋的声音》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为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本课的设计力求让学生在听中想象,说中积累,读中感悟,写中运用,在各项实践活动中,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整体提高。

教材分析:

?听听,秋的声音》是人教版义务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十二课,是一篇略课文。本课是一首现代诗。作者抓住秋天里大自然一些声响,用诗的语言,赞美了秋天。诗歌语言精练优美,富有韵味。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从秋天的音响中,想象秋天景象的美好,让学生多读多悟,直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浓浓的秋情。

学情分析:

学生由二年级刚刚升入三年级,从心理学角度来讲,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依然以感性思维为主。因此,教学中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另外,这个阶段的学生阅读方面虽然有了一定的方法和速度,但阅读理解和感悟能力还不够,他们对秋天声音的直观感受不强。

教学目标:

结果性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体验性目标:边读边想象,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

结果性目标:仿照诗歌的形式,读写诗文。

教学重难点

本文是一首现代诗,通过秋天的声音这个切入点,以点带面让学生通过想象来感受秋天美好的景色。从短短的几句话中让学生感悟出秋的美应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展开想象对文章的理解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有直接的帮助,应做为教学的重点。

教学准备:

1、各种声响(如风声、雨声、落叶声、蛐蛐声)的录音带。

2、音乐磁带:《秋天私语》教学过程:

一、展开想象,游戏导入

1、游戏导入:自然界中有许多美妙的声音,小朋友们,你们想欣赏吗?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听音猜声的游戏吧!请大家闭上眼睛静静地听,然后说一说你听到了哪些声音。

2、展开想象:听到这些美妙的声音,你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再次播放录音磁带)引导学生想象并交流。

3、揭示课题:有位诗人在秋天里听到这美妙的声音,就写下来这样一首诗,你们想学吗?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听听秋的声音吧!出示课题《听听,秋天的声音》

(设计意图:游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在课始,用音乐与声响创设开放互动的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美好的想象,把学生带入美丽的大自然,带入秋声之中。)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小朋友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文中具体写了哪些声音?

2、再读课文,找出不懂的词语,运用已学过的方式试着理解,然后分小组交流:用哪些方法理解了哪些词?

3、解决学生不懂的字词。

4、指名学生读自己喜欢的小节,鼓励学生多次朗读,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学生在读中思、读中议、读中练、读中品、读中评,在读中领悟到词句表达的精妙,体会到诗中浓浓的秋情,在读中学会了方法,学会了自主、合作与探究。)

三、品读想象,体会交流。

1、品读p1-3节,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声音,边读边展开想象:说说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可从学生看到的、听到的方面来想象。)

2、指名学生描述自己想象的画面。

3、学生评议并补充画面,把画面说生动、说形象。

4、带着这种美好的感受来朗读自己喜欢的这一小节。

(设计意图:想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将抽象的语言转化为具体形象的生活画面,丰富学生的生活空间;将想象与朗读相结合是一种学习方法的培养。)

四、仿写诗歌,积淀语言。

1、走进秋、走进大自然这辽阔的音乐厅,你还能听到哪些秋的声音?

2、播放声响录音带,说说你听到哪种声音最美。

3、秋的声音实在太丰富、太美妙了,你能照着课文第一、二小节的样子,用听听,秋的声音这样的方式说一说吗?

4、学生自由作诗,在小组交流,可以几个小伙伴合作一首诗。

5、选派代表诵读,给学生配上音乐。

(设计意图:语文学习不能仅局限于教材之内,而应凌驾于教材之上,超越文本,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这样进行练说,不仅开阔了学生的思维,还进行了语言训练,学生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运用语言,他们将会在练笔中写出秋的韵味和风情。)

五、品读体会,升华情感。

1、指名诵读最后一节。

2、交流:从这一节你感受到了什么?

3、带着这种感受齐读最后一节。

作业设计:

1、为自己课堂中作的诗配上画。

2、收集有关秋天的诗歌、画面、歌曲等。

板书设计:黄叶

蟋??

听听,秋的声音大雁

秋风

教后随感:《听听,秋的声音》是一篇现代诗,这篇课文语言精练优美,且富有韵味,很适合学生阅读,但由于是诗歌,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要了解诗歌的含义还有些困难,为解决这一问题,我设计了五个环节:1、展开想象,游戏导入;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3、品读想象,体会交流;4、仿写诗歌,积淀语言;5、品读体会,升华情感。通过这节课的引导,学生的体验、感悟被充分激发。他们的语言能力得到了发展,有效地将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发展与人文素养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学诗歌的同时激发了作诗的兴趣,发展了他们的听、说、读、思、演的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听听声音》教案篇5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能和同学们交流读后的体会。

3、仿照诗歌内容,补写几句诗文。

【课前准备】

1、选择一段优美的关于秋的音乐磁带。

2、准备录音机1台、实物投影仪1架(或小黑板3块)。

【教学设计】

一、享受音乐,发挥想象

1、描述引入:秋天,不仅有丰富的色彩,还有美妙的声音,不信,你听(放音乐磁带)。

2、直观感受:同学们闭上眼睛,仔细聆听,想象画面。

3、交流感受:说说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4、导入课题:有一位作家也听到了秋的声音,他听到的和你们的是不是相同,想知道吗?(揭题读题)

二、欣赏朗读,感受诗情

1、读通诗文:自读课文,喜欢读的可以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2、感知内容:你在诗中听到了哪些声音?你最喜欢哪种声音,喜欢的话多读几遍。

3、朗读展示,想象表演:

鼓励学生用欣赏性的语气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可欣赏性地听,听后可仿读,可评点。

开展想象性的表演活动。出示字卡或小黑板:

大树抖抖手臂,“刷刷”,是黄叶道别的声音,黄叶说:“_______”

蟋蟀振动翅膀,“qǘ

qǘ”,是和阳台告别的歌韵,蟋蟀在唱着:“_______”

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撒下一阵暖暖的`叮咛:“_______”

(朗读和想象表演可以结合在一起进行,学生喜欢哪段就读哪段,可以有感情地读,也可以以用想象地表演来促读。)

4、配乐朗读:

⑴老师播放音乐,学生配音试读。

⑵指名朗读,大堂展示。

三、想象创作,续写小诗

1、各自仿写:同学们,秋的声音还有好多好多,把你听到的声音也写下来,行吗?可以仿照自己最喜欢的某一段话写。

2、大堂展示:把自己写的一段小诗通过实物投影展示出来,并有感情地朗读给同学听,要把自己的心情也展现出来。

3、汇编成诗:几个同学自由组合,把自己的小诗合并汇编成一首新诗,画上插图,制成作品,准备展览。

四、课外活动

举行小小诗展,感受成功的喜悦。

《听听声音》教案篇6

教学目的]

1.品读王维诗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诵读课文。抓住意象,品味意境。

3.对王维思想的了解。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思考:被苏轼称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人是谁?(王维)

二、走近王维

王维(701—761),字摩 诘,蒲 州(今山西永济)人。开元九年(721) 进士。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晚年闲居蓝田辋川。诗与孟浩然齐名,

称为“王孟”。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著有《王右丞集》。

王维多才多艺,诗、画、音乐都很有名,受佛家、道家思想影响很深。

三、诵读: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四、初步感知:

1.这是一副以什么为题的画呢?诗题中“山居” 、“秋暝”分别是什么意思?

“山居”:山中的居所。“秋暝”:秋天的傍晚。

本诗写秋天傍晚的山景。

2.抓住意象

空山新雨后, 时间 、地点、天气(背景)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景物:月、松、泉、石(主体)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人物:浣女归、渔舟下(主体)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 诗人愿望(抒情)

王孙自可留。

3.发挥想象,联想意境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山村晚景图。请抓住意象极其特征,通过创造性想象,补充形象,再现画面,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这幅图画,尽可能描绘细致、语言优美。(提示:可从光、色、形、静态、动态等方面展开联想。)

(范文)山居秋暝

雨说停就停了,村庄被冲洗得清清爽爽。袅袅娜娜的炊烟似山间某寺院敲响的晚钟,在秋天微凉的空气里缓缓游动。

偶一抬头,月亮不知什么时候挂在了枝头。晶莹的光辉,在松针的锋芒下,碎得满地都是。一些清澈的声音,潺潺地淌过石头,然后又隐隐约约流向远方。

溪边。竹林摇响了几声喧笑,月光下,一群长发飘曳的少女提着浣沙的竹篮,走进了各自的柴门。今夜,又有人会被梦中的王子拥进新房。

一阵渔歌牵动了莲荷,水波荡漾的河心,收网的汉子,驾着满仓沉甸的收成穿过夜色,沿流而返。他们知道,无论何时踏进家门,总有一盏灯将温暖到天明。

时光如水,春芳消歇;滚滚红尘,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真的好想做一个隐者,从此万念俱寂,醉卧山间,不究世事。惟把这份淡泊,这份纯美,这份幽静而飘渺的景致,留在生命的最深处。

五、深入鉴赏

1.讨论:本诗尾联体现了诗人的愿望。尽管这时春芳已歇,为什么诗人还愿意在这里流连?是什么东西吸引着诗人?

“空山”如何理解?

“空山” 的理解

环境:无人(无达官贵人)、无声(无尘世喧嚣)

心境:空明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陋室铭》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陶渊明《归园田居》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饮酒》

2.“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美在哪里?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诗句中蕴含了哪几组对比?

动静、声音、上下、远近、色彩、刚柔等

相对、对比中,景是和谐的,主要特点:幽清、明净。

3.为何先写“竹喧”再写“归浣女”,先写“莲动”再写“下渔舟”?

景是和谐的,那么人加入又如何呢?下

景、人的组合,是完整的田园生活图景,景、人和谐统一。(天人合一)

山村的自然美:明月、青松、清泉、白石、翠竹、青莲 ——清新、宁静

村民的生活美:淳厚朴实、勤劳善良、和平安乐

这是诗人理想中的'生活环境:风景清幽、民风淳厚。

诗人厌恶污浊的官场,这里安静、淳朴的生活是他的生活理想,他又深受佛道思想影响,所以选择隐居。后人称之为“诗意的生活”、“诗意的憩居”。

4.由诗中所写景与人来看,诗人追求的到底是怎样的一种人生态度?

景清幽、明净,以物芳而明志洁;

人淳厚、朴实,广人相而望政通。

王维追求的是宁静、淡泊的人生态度。

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

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呕见王侯。——王维

六、扩展阅读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体现宁静、淡泊的志向,《红尘之上》把诗句送给哪些人?这句话对他们分别有何特殊含义?诗人希望建立一种什么样的人际关系?

——作者希望他自己以及他的各种朋友都能摆脱世俗、欲念的束缚,建构一种宁静、淡泊的心境和真诚、相知的人际关系。

七、课后思考:

除了隐居,有无更好的方式?

隐居是不是逃避?试与屈原比较。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听听声音》教案篇7

设计说明

语文教学应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把握,学习能力的培养。由于本课是阅读课,教学时教师应重点指导学生阅读本课“阅读提示”,按照“阅读提示”的要求自学课文,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本课设计上的另一突出特点是朗读的指导,采用教师的配乐范读、学生的朗读、默读等方式深入感悟文本,以读促讲,以读促想,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深化学生对本诗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由文字想象画面的能力,促进了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

学前准备

1.搜集秋天的声音及图片。(师生)

2.预习生字,读懂课文。(学生)

3.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 1.会认9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

3.仿照诗歌的形式,仿写诗文。

学习重点 1.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

2.仿照诗歌的形式,仿写诗文。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游戏导入,质疑引入(用时:5分钟)

小游戏:听音说画。

1.课件播放各种声音。

2.引导学生说说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3.你脑海里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4.板书课题。质疑: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问?

1.学生倾听。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说说听到的声音。

3.学生闭目倾听、想象;全班交流、汇报。

4.齐读课题,提出自己的问题。

1.请说出下列事物所对应的声音。

风()羊()

猫()虎()

雨()雷()

流水()

汽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用时:12分钟)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你脑海里浮现出什么样的画面?

2.老师想请6位同学朗读诗歌。猜猜看,为什么请6位同学?注意读准读通,相机正音。

3.引导学生学习“阅读提示”,明确学习要求。

4.小游戏:找声音。(文中描写秋的声音的句子)

1.学生听老师读课文说画面,然后再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2.学生在小组内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其他学生倾听。评一评。

3.根据“阅读提示”默读课文,找找秋的声音,全班交流,汇报:(如,黄叶的道别声;蟋蟀的告别歌;大雁的叮咛声;田野的歌吟声。)

2.仿写词语。

一排排(abb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

暖暖的(aab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歌共_____个小节。

三、品读想象,体会交流(用时:15分钟)

1.引导学习第1~3小节,提出要求: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小节,边读边展开想象。

2.引导学生描述画面,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象:你的脑海里呈现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3.引导学生评议,交流感受。

4.指导学生朗读。

1.学生可以从看到的、听到的'这些方面来想象画面。

2.学生进行描述,把自己想象的画

面描述得美一点。

3.学生评议并补充。

4.学生带着这种美好的感情朗读自己喜欢的小节,读出画面感。

4.读了诗歌的前3个小节,自己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简单地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仿写诗歌,积淀语言(用时:8分钟)

1.指名学生朗读第4~6小节。

2.指导学生仿写诗歌。

3.引导学生读一读自己写的诗歌。

1.学生朗读课文。

2.学生自由作诗,小组交流,几个小伙伴可以合作。

3.小组选派代表诵读。

5.仿照课文写诗歌。

听听,

秋的声音,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这是一首语言精炼优美,富有韵味的现代诗。作者以独特的视角描写了秋天的景物,赞美了秋天。新课标倡导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大胆发表不同见解,倡导个性化阅读,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是个性化的最好体现。在理解课文时学生读读说说,逐渐感悟到诗歌蕴含的美,仿写是学生理解感悟成绩的再现,是学生口头表达的训练,也是学生对美的创造。

《听听声音》教案7篇相关文章:

带声音的作文优质7篇

冬的声音作文推荐7篇

听,那动听的声音作文7篇

作文我最喜欢的声音7篇

把声音作文最新7篇

牵动我心的声音作文800优秀7篇

大自然的声音作文7篇

沉默的声音作文6篇

关于的声音作文5篇

写声音了作文精选5篇

《听听声音》教案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87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