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教案教案5篇

时间:
Youaremine
分享
下载本文

编写教案时,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需求,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要想写出一份引人入胜的教案,我们需要使用多种教学方法,丫丫文章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醉翁亭记教案教案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醉翁亭记教案教案5篇

醉翁亭记教案教案篇1

《醉翁亭记》教案

1、识字2、熟读课文,理解课文,词,句。

3、了解文中“也”“于”“之”“而”等虚词的用法。理解古文中的判断句。

本节课:(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1、理解文章语言的优美。 2、梳理文章结构

3、理会文章中心4、理解写景抒情的特点。

5、理解欧阳修旷达情怀,与民同乐的积极政治思想。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1、古代汉语中“也”一般用在什么时候(判断句)举例

2、请同学解释: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授新课

一、简介文章写作背景,作者

作者: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是一位饱学之士,他一生对我国的文学,做出重大的贡献。宋代很多著名的文学字都是出自于他的门下,“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而且与“柳宗元,韩愈”合称为唐宋八大家。曾和范仲淹在朝廷任副宰相,当时范仲淹实行政治改革被罢官,欧阳修替范仲淹向皇帝谏言,并愤怒的斥责一些其他官员,因此也被贬致滁州任太守。

背景:本文是作者在被贬之后写的一篇散文。

二、互动游戏,熟悉文章结构:

滁州—琅琊山—泉水—亭—人—醉翁(醉翁之意不在洒,在乎山水之间)

早晨傍晚的景色——四季景色——(乐)

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百姓安居乐业,与民同乐,)(沉醉)

三、板书(略)

其实本文是一篇千古名篇,为什么呢,究竟有哪里写作方面的优点?

四、写作特点

一切景语皆情语,通过写景表达情感

回忆前面所学课文有哪些类似之处

拓开想象回答

情感到底是什么情感?

五、讨论文章主旨

表现以山水的快乐为乐

表现一种被贬之后乐观的精神(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表现了一种官员融入百姓生活中,与民同乐的高崇品德。

本课也就是转绕乐来写,有哪些乐?

六、讨论“乐”

写了哪些人的乐,哪些乐?

鸟乐,滁人乐,太守乐,/山水之乐,

七、教师总结:

面对国运艰难的时候,欧阳修能在逆境中不但努力治理滁州并取得成。能写让民乐为已任,忧国忧民,并写出这样的千古名篇。

总结:与民同乐(先天下之乐而乐)

醉翁亭记教案教案篇2

?教学要点】

1、认识欧阳修“与民同乐”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2、掌握全文的脉络并理解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学习本文精练优美、流畅自然的语言。

第一课时(新授课)

?教学目的及要求

1、题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2、学习生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3、熟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2、熟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教学难点

题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教学过程

一、题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宋代散文家之首席。

2、写作背景:

写于作者被贬为滁州太守第三年(1046年),他当时只有三十九岁,却自称为“苍颜白发”的`“醉翁”,这有点自嘲的意味。滁州地处江淮之间,交通不便,民风淳朴。欧阳修虽壮年被贬,仕途失意,但不悲戚嗟叹,而是以积极的态度当好他的地方官,为百姓办事。滁州风光秀丽,欧阳修便寄情山水,以诗酒自娱,与民同乐,把内心的抑郁掩压在山水与诗酒之乐之中。

3、出处:选自《欧阳文忠公集》。文忠是他的谥号。

二、学习生字,理解重点词,熟悉课文内容

1、生字:

滁(chú) 壑(hè) 酿(niàng) 潺(chán) 琅琊(láng yá)

辄(zhé) 霏(fēi) 暝(míng) 晦(huì) 伛偻(yǔ lǚ)

洌(liè) 肴(yáo) 蔌(sù) 酣(hān) 觥筹(gōng chóu)

弈(yì) 翳(yì)

2、重点词:

⑴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树木)茂盛的样子。

⑵ 有亭翼然而临于泉上者: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⑶ 名之者谁:为……命名

⑷ 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

⑸ 野芳发而幽香:香花

⑹ 佳木秀而繁阴:发荣滋长

⑺ 伛偻提携:指老老小小的行人。

⑻ 宴酣之乐:尽兴地喝酒

⑼ 觥筹交错:酒杯;酒筹

三、朗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第二课时(阅读理解课)

?教学目的及要求

在掌握重点字词含义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重点及难点

同上。

?教学过程

一、第一段

1、朗读,注意句中停顿。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⑴ 滁州的地理特点? “环滁皆山也。”

⑵ 西南诸峰的特点? “林壑尤美”

⑶ 琅琊山的特点? “蔚然而深秀”

⑷ 亭的位置? “临于泉上”

⑸ “来饮于此”中“此”指? 醉翁亭

⑹ 自号醉翁的原因?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⑺ 划分层次?

第一层:亭的自然环境。(……醉翁亭也。)

视觉角度:俯──仰

空间角度:远──近;大──小;整体──局部──个体

第二层:亭的得名,醉翁二字的深意。(……寓之酒也。)

5、小结:

总写醉翁亭秀丽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并指出“醉翁”二字的深意。

二、第二段

1、朗读,注意句中停顿。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⑴ 朝暮景色的特点?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

⑵ 春夏秋冬景色?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⑶ “乐亦无穷”的原因?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

5、小结:分别描写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

三、第三段

1、朗读,注意句中停顿。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⑴ 酒宴上陈列的东西?

⑵ 描写“宴酣之乐”的句子?

“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

⑶ 描写太守形象的句子?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

⑷ 划分层次?

① 滁人游山之乐 (……游也。)

② 众宾宴饮之乐 (……欢也。)

③ 太守宴醉之乐 (……醉也。)

5、小结:描写太守与滁人游山宴饮之乐。

四、第四段

1、朗读,注意句中停顿。

2、学生串译。

3、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⑴ 描写傍晚情景的句子? “夕阳在山,人影散乱”

⑵ 理解本段衬托手法的运用: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⑶ 写醉与乐统一,点明主旨的句子?“醉能同其乐”

4、小结:写酒宴散,众人归的情景。

醉翁亭记教案教案篇3

?醉翁亭记》是一篇美文,应注重语言的品味与诵读,积累文言词句。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赏析方法。

本设计以“醉”字为切入点,以“太守醉”、“我们醉”为突破口,带动全文,品析文章的思想内容与写作特色,最后进行归纳、迁移。并将学生的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和朗读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教学目标:

1、品味文美、情美,背读课文。

2、理解融情入景、“卒章显志”的手法。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难点:体会“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课时安排:

(1)《醉翁亭记》的'第二课时。

(2)课型:赏析课。

教学步骤:

一、问题的提出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们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那么人们为何而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吧

板书课题、作者。(醉翁亭记,欧阳修)问:亭名由何而来?太守为何取号为醉翁?

明确: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太守即欧阳修,号醉翁,其特点是易醉。那么,醉翁的“醉”由何而生?仅仅是酒醉吗?

出示两个问题:

1、太守为什么而醉?

2、我们为什么而醉?

二、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一:太守为什么而醉?领悟其思想内容。

(一)依据自己预习时读书的感受,大家谈谈太守为什么而醉。

学生自由发言,

师总结概括:为景而醉,为人而醉,为情而醉。板书:

(二)那课文中那些句子描绘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

(1)指名朗读描绘的句子,想象画面。

(2)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写景的顺序怎样?指名学生回答。

(3)教师小结: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琅琊秀色图→酿泉流水图→溪亭展翅图。

第二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野芳发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阴”暑气逼人,“风霜高洁”秋高气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

醉翁亭记教案教案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

3、学习本文由景生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熟读课文,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语气、语调,再现课文构造的优美意境,对课文大意有个初步感知。

2、指导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依托文本注释、工具书,疏通全文大意,个别晦涩语句及文言活用现象,教师点拨。

3、主旨的理解,通过引导学生找关键句,分析作者感情脉络来完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会文中作者所表达的“与民同乐”的社会理想和政治理想。

2、培养学生正确地人生观价值观。

学习重点:

1、理解内容和主题。

2、积累文言词汇。

学习难点:

学习本文由景生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学习时间:

2课时

学习过程及指导: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们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那么人们为何而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吧!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疏通全文。

二、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江西庐陵人。他出身贫寒,24岁进士,官至参知政事。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在历史上以奖掖后进著称。他大力扶植提拔有才之士,宋代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等人都出自他的门

下,得到过他的栽培。欧阳修是有名的散文大家,他的散文成就很高。他的平易晓畅,委婉多姿,自成风格。同时他在文学理论上主张要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早年曾协助范仲淹革新政治,促动了保守派大官僚的利益,遭到嫉恨被贬滁州。这篇课文就是他任滁州太守时写的。

三、第一次自学展示

(一)自学指导i

(1)内容:学习生字词。

(2)方法: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弄清文中生字词的读音和意义。

(3)要求:4分钟后能准确认读屏幕上的字词。

滁壑琊潺酿僧辄霏暝洌

蔌弈翳射觥偻朝而??

(二)学生小组内合作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展示提升,教师引导、评价、更正、补充、小结。

1、指名学生读生字词,其他同学认真听,如果发现有读错的可以马上举手示意,教师随时注意找会的'同学来更正。

2、预见性问题:对于“壑”“琊”“潺”“觥”“偻”学生可能读不太准,教师要着重强调并引读几遍;对于“琊”、“觥”生辟字要结合音形义来强调学生记忆。

四、第二次自学展示

(一)自学指导ii

(1)内容: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词句。

(2)方法:以学习小组的形式,依托文本注释、工具书,疏通全文大意,个别晦涩语句及文言活用现象,教师点拨。

(3)要求:15分钟翻译完课文(按成语接龙顺序进行,读一句,译一句)。

1、小组派代表翻译课文,注意程序。

2、如果小组代表发言时其他同学有不同意见,可举手更正。3、预见性问题:学生可能对以下字词的理解产生偏差(二)学生小组内合作自学,教师巡视、指导。(三)展示提升,教师引导、评价、更正、补充、小结。学生明确:

野芳发而幽香“芳”古义为花。今义,芳草,花草的香味。山间之四时“时”古义为季节。今义,时间,时刻。②词类活用

a山行六七里“山”名词用作状语,在山上,顺着山路。b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名词用作状语,像鸟儿张开翅膀。c名之者谁“名”名词作动词,命名。d故自号曰醉翁也“号”名词作动词,取号。

e伛偻提携“伛偻”形容词用作名词,代指老人。“提携”动词用作名词,代指小孩。

f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前一个“乐”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后一个“乐”形容词用作名词,乐趣。

③一词多义

临溪而渔(动词,靠近)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动词,到)云归而岩穴暝(动词,聚拢)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动词,回去)杂然而前陈者(表修饰)

而不知人之乐(表转折)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表承接)

太守谓谁(判断动词,为,是)

太守自谓也(动词,称谓)

山水之乐(名词,乐趣)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形容词,欢乐)环滁皆山也(表陈述语气)

山之僧智仙也(表肯定语气)

在乎山水之间也(表感叹语气)五、第三次自学展示

(一)自学指导iii

(1)内容:诵读课文,在揣摩“也”字“而”字的用法和语气的基础上,进一步感受本文的语言美,意境美。

(2)方法:先听读,再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揣摩。(3)要求:8分钟后能说出文中“也”字,“而”字的用法和语气。

(二)学生小组内合作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展示提升,教师引导、评价、更正、补充、小结。

学生明确:

①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语气不尽相同。“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

a.陈述(用于描述景物)。如:环滁皆山也。琅琊也。

b.肯定(用于介绍人名)。如:山之僧智仙也。太守自谓也。

c.感叹(用于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间也。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

②朗读时还要注意25个“而”字,读时应分辨轻重。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凡作为连接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而”,则可以轻读。

如:表修饰:朝而往,暮而归(轻读)表并列:泉香而酒冽(轻读)

表承接: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轻读)表修饰:杂然而前陈者(轻读)

表转折:而不知人之乐(重读)

此外,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旬式,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

六、课堂检测

熟读课文,完成课后二,三题。

第二课时

一、引出课题、明确目标:

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理清思路。

2、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3、理解本文由景生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二、第一次自学展示

(一)自学指导i

(1)内容:读课文,理思路。

(2)方法:诵读课文,结合要求按学习小组形式交流。

(3)要求:6分钟后能回答下面的问题。

1、贯穿全篇的主线是什么?

2、试围绕主线概括各段内容?

(二)学生小组内合作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展示提升,教师引导、评价、更正、补充、小结。

学生明确:

1、贯穿全篇的主线是“乐”,从课文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一句可以看出。

2、第一段总写乐。第二段写了山水之乐,具体写了山间朝暮四季景色的变化。第三段写了游人之乐与宾客之乐。第四段写了禽鸟之

乐、太守之乐。

3、预见性问题:学生可能对“线索”,“第一段总写乐”有点模模,教师应适时点拨。

三、第二次自学展示

(一)自学指导ii

(1)内容:分析课文,了解本文主旨。

(2)方法:学习小组内合作探究。

(3)要求:6分钟后回答问题。

1、文中写出了谁的“乐”?他们为何而乐?

2、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从滁州百姓之乐中,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

3、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二)学生小组内合作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展示提升,教师引导、评价、更正、补充、小结。

学生明确:

1、文中写出了滁人乐,众宾乐,太守乐。滁人:山水之乐。众宾客:山水之乐,从太守游而乐。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

2、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特别是“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彩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

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3、“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感情,既包含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后的欣慰。“太守之乐其乐”是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的反映。

4、预见性问题:注意引导学生对太守乐的正确理解。

四、第三次自学展示

(一)自学指导iii

(1)内容:理解本文由景生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2)方法: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合作探究。

(3)要求:6分钟后回答问题。

1、本文写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2、本文写景上有什么特色?

(二)学生小组内合作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展示提升,教师引导、评价、更正、补充、小结。

学生明确:

1、(1)写亭的环境:从远到近。

(2)写山间之朝暮:从早到晚。

(3)写山间之四时:从春到冬。

(4)写宴饮场面:从外到内。

2、写景与抒情相结合。

(1)写亭的环境:用“林壑尤美”“蔚然而深秀”表现亭周围赏

心悦目的环境;又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亭清幽的环境;接着写亭的近景,用鸟翼作比,有凌空欲飞之意,这些都是为后面借解释亭名引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从而奠定全文写景抒情的基调服务的。

(2)写亭四周的朝暮、四时不同之景,则是为了衬托“乐亦无穷”,借以表现作者纵情山水之意。

(3)写滁州官民同乐的图景,极力写出滁州人民在和平生活中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这幅生动的风俗人情画从侧面显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社会理想和政治理想。

3、预见性问题:第一问应根据学情对学生加以提示,如从“时间”,“方位”考虑。

五、小结:

?醉翁亭记》一文表述主题的方式是含蓄深沉的。醉翁把“与民同乐”的济民之情隐含在描写叙述之中,没有一语道破,而是在醉中写乐,在乐中写醉,因而才留下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千古名句。全文结尾处,更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画龙点睛般地勾出全文的主旨。特别是二十多个“也”字的运用使得层次分明,声律节奏起伏,音韵和谐悦耳。这些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情的陶冶,思的飞升。请同学们多多体会。

醉翁亭记教案教案篇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积累文言词语,掌握一些常用实词的含义及个一些虚词的用法。

2、指导学生朗读,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熟读成诵。

能力目标

1、学习将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2、体会醉与乐的关系,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的旷达情怀和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及其积极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 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2、 理解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政治理想和流露出的复杂情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渲染气氛

杜甫说:“文章憎命达”,这话充分地说明了文章与生活处境之间的尴尬关系,这似乎是一个永恒的悖论。一般情况下,文章写得好的人,他的生活景况都不太顺畅。因而又有人说:愤怒出诗人,孤独出诗人等等,不一而足。我们今天要学的《醉翁亭记》就是欧阳修被贬官滁州时写下的传世名篇。

二、预习交流

1、关于作者: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水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北宋文学家。天圣八年(1030)中进士甲科,历任翰林学士、枢密使、参知政事、兵部尚书等,卒赠太子太傅,谥文忠。有政治抱负,早年追随范仲淹,要求改革时弊,富国强兵;晚年反对王安石新法,趋向保守。为文主张切合实用,重视内容,反对浮靡,并积极培养后进,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等皆出自他的门下,成为宋代文学革新运动的领导人物,被后世尊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散文、诗词、史传等都有相当成就。散文明畅简洁,丰满生动,说理透彻,抒情委婉。《朋党论》《醉翁亭记》《秋色赋》等尤为著名。其诗平易舒畅,风格与散文相近;其词表现了风流蕴藉的情调。他的《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这一新的体裁,为后世诗歌理论的发展,提供了简便灵活的形式。有《欧阳文忠公文集》《六一词》存世。

2、关于写作背景: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欧阳修曾参加了以范仲淹为首的改革派,推行“庆历新政”,不久在政敌的打击下,改革失败,范仲淹等降调外任。欧阳修被贬为滁州知州。作为执政者的反对派,有很多政见要说,有满腹的抑郁不平要发泄。但现在只能从侧面含而不露地表示。本文与作者同一时期写的另一篇文章《丰乐亭记》是姊妹篇。

3、多媒体范读课文。

要求大家闭上眼睛听课文范读,要想象文中的美景,把文字的描述转化为图画,让我们神游醉翁亭。多媒体播放优美的山水画,声屏播放课文朗读,学生边赏画面边听读,感受骈句的节奏美、韵律美。

4、学生试读课文。

读准下面词语的读音:

环滁(chú) 壑(hè) 琅琊(láng yá) 潺潺(chán) 辄(zhé) 霏(fēi)

瞑(míng) 晦(huì) 伛偻(yǔ lǚ) 肴(yáo) 提携(xié) 蔌(sù)

酒洌(liè)觥筹(gōng)弈(yì)翳(yì)颓然(tuí)

5、学生互读、轮读、齐读课文

6、教师指导学生朗读。

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的语气不尽相同。“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

(1)陈述(用于描述景物)。如:环滁皆山也。 琅琊也。

(2)肯定(用于介绍人名)。如:山之僧智仙也。 太守自谓也。

(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间也。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

朗读时还要注意25个“而”字,读时应分辨轻重。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凡作为连接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而”,则可以轻读。如:朝而往,暮而归。

此外,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旬式,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

如: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阴/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三、落实双基

1.合作学习。

二人合作,参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没有注解的语句,凭借学过的文言常识解决或查阅工具书解决;解决不了的,画下来,待全班集体讨论解决。

说明:引导学生利用书上注解和工具书独立学习,这也是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设立二人小组来讨论全文大意,是为了互相启发,并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集体解难。

各小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问题,集体讨论,教师适时点拨或给予解答。

3.归纳梳理。

(1)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寄托

野芳发而幽香 开花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离??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 称指

(2)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像张开的翅膀一样

杂然而前陈者 交错的样子

颓然乎其间着 文中是醉醺醺要倒的样子

(然:形容词词尾,可解释为“……的样子”)

(3)而

溪深而鱼肥 表并列关系

日出而林霏开 表承接关系

杂然而前陈者 表修饰关系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表递进关系

禽鸟知山林之乐, 而不知人之乐 表转折关系

(4)也

表陈述 环滁皆山也

表肯定 山之僧智仙也

表感叹 在乎山水之间也

4、积累成语

醉翁之意:原是作者自说在亭子里真意不在喝酒,而在于欣赏山里的风景。后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水落石出:水落下去,水底的石头就露出来。比喻事情的真相完全显露出来。

峰回路转:峰峦重叠环绕,山路蜿蜒曲折。形容山水名胜路径曲折复杂。有时也比喻经过挫折后出现转机。

觥筹交错:酒器和酒筹交互错杂。形容许多人聚会喝酒时的热闹场景。

山肴野蔌:亦作「山肴野湋」。指山中的野味和野菜。

五、达标测试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⑴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蔚然: )

⑵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然: )

⑶饮少辄醉(辄: )

⑷醉翁之意不在酒(意: )

⑸伛偻提携(伛偻: )

⑹觥筹交错(觥筹: )

3.理解翻译下面几个句子。

⑴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⑵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⑶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⑷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六、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积累优美的句子和词汇,并写一写理由。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今天 老师带来一副对联“翁去八百里,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这是藏字联,写的`是--学生答(醉翁亭)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醉翁亭记》,回忆文学常识。生答。

明确学习目标 默读

二、预习交流

1、指名朗读课文,要求正确,并强调也,而。

2、词义大比拼。两组学生竞赛回答,课件出示。

三、落实双基,走进文本,把握主旨

1、再读课文,(浏览)思考:文章中贯穿全文始终的是哪个字?(乐)

2、结合本文,说说作者围绕乐字写了哪些具体景和事?

明确:山间朝暮之景,四时之景;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3、那课文中那些句子描绘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

(1)明确: a. 山水之景: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 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b.朝暮之景: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c.四时之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 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2)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写景的顺序怎样?指名学生回答。

明确:

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 → 琅琊秀色图 → 酿泉流水图 → 溪亭展翅图。

第二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野芳发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阴”暑气逼人,“风霜高洁”秋高气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写朝暮图就是一天时间的纵面展开,写四季景则是横向铺排。写早晚景色变化,抓住“明“晦”的特点,用“日出”“云归”写出“林开”“岩暝”的变化景象,成为对比鲜明的两画面。写四时景抓住了山间独特的景物山、花、木、泉、石,写出了迥然有异的四幅图景。

作者写山山水水,花草树木,都蕴涵着作者深深的情怀,因而作者感叹:“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句话把景与情直接联系了起来。

二、领略文中的人欢。

好山好水好地方,自然要有人来欣赏。那么,课文又是如何描写人们欢乐的场面呢?

1、 文中怎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

明确:“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2、. 第三段写什么:可分为哪几层?段首的“至于”有什么作用?

写滁人、宾客、太守游琅琊山的情形。可分为四小层。分别是“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

太守醉”。其中“太守醉”是全段核心,其它俱是陪衬,写“醉”也是写“乐”。

用“至于”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平列。

3、.为什么在写“太守宴”前要先写“滁人游”?

为了给“太守宴”创设一个欢乐的氛围,并蕴含着作者与民同乐的旨趣。

4、.这段的结构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用三个并列的层次来突出最后一个层次。

在大小环境和众多人物中突出太守。

5、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从写滁州百姓之乐中间,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

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

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

此兴高采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

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4、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

众宾客:从太守游而乐

5、那什么样的乐才是作者所向往的?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只有乐其乐——与民同乐才是最高层次的乐。进而点明太守不仅乐于山水。更重要的在于与名同乐这一文章主旨。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

“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感情,既包含娱情山

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后的欣慰。

“太守之乐其乐”是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的反映。

三、达标测试

1.指导背诵,重点在引导学生从内容理解人手,尽量不死背。第一自然段,共ll句话,分作三层来理解背诵。前4句放在一起背,是由远而近写景(一句除外);第5句至第9句放在一起背,这里写作亭者,命名者,“醉翁”之号的由来;最后两句放在

一起背。其他段也先分一分层,将内容相关联的句子放在一起背,便于记忆。’

2.逐段背诵。每段限定背诵时间,以培养强记能力。

四、拓展延伸:

1、填空。

①《醉翁亭记》中贯穿全文的主线是( )字,在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 )和( )自然结合。

②醉翁亭记极其生动地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了一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图画,抒发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文章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在常用它来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词多义:

乐:山水之乐( ),太守之乐其乐

秀: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佳木秀而繁阴( )

临: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临溪而渔( )

3、解释下列词语: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山行六七里:

杂然而前陈者: 名之者谁:

环滁皆山也: 临溪而渔: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 : 伛偻提携:

4、根据课文原句填空:

①全文的主旨句是:

②文中描写众宾欢的句子是:

③美国在联合国大唱人权高调,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意在干涉别国内政。

5、至少写出三个出自本文的成语:

醉翁亭记教案教案5篇相关文章:

7的加法教案大班教案5篇

小班教案找朋友教案5篇

认识颜色教案小班数学教案5篇

小蜗牛教案教案优质5篇

人教案三年级英语教案5篇

大班教案消防安全教案通用5篇

拼音j教案大班教案5篇

托班教案美术教案优秀5篇

拼音t教案大大班教案5篇

山行教案设计优秀教案5篇

醉翁亭记教案教案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63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