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核教案6篇

时间:
Surplus
分享
下载本文

事先书写教案,帮助我们更好地与同事协作和交流,提前准备好教案可以让教师更好地应对突发情况,保持冷静和灵活性,下面是丫丫文章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枣核教案6篇,感谢您的参阅。

枣核教案6篇

枣核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作者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二)体会文中包含深情的语言;

(三)理解海外华人依恋故土的民族感情,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六 枣核 教案(苏教版八年级上)。

二、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巧设悬念的构思

三、教学难点:

思乡之情在文中的具体体现

四、教学设想

(一)教学方法:指导阅读

(二)学习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三)课型、课时:教读一课时

(四)教具:投影仪

五、活动内容及过程

(一)导语:

中华民族是有着优秀传统的民族,每一个炎黄子孙都以自己为中国人而感到骄傲。即使身在异国他乡,也时时刻刻惦记着祖国,想念着故土。今天我们来学习作家萧乾写的《枣核》一文,看看客居美国的游子是怎样思念祖国,怀念家乡的。

(二)投影检查预习:

1、给下列文字注音

蹊(qi)跷(qiao)掐(qia)嫣(yan)

倘(tang)坳(ao)掀(xian)嵌(qian) 乾(qian)

喏(nuo)

2、词语解释:

掐指、嫣红、山坳、风烛残年、托付、游子、泛舟

(师生订正,齐读两遍)

(三)整体感知:

1、听课文的朗读录音,学生听读,注意语句停顿及感情。

2、学生自由阅读并思考:

①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是什么?

明确:枣核

②课文是怎样揭示枣核的用途的?

逐层设置悬念,最后通过枣核用途表现人物的`爱国思乡之情。

③课文是怎样设置悬念,推动内容发展的?

明确:

第1段:设置悬念:再三托付,带几颗枣核,不占分量,用途蹊跷。

2-4段:加深悬念:车站等候,殷切询问,托在掌心,故弄玄虚,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六 枣核 教案(苏教版八年级上)》。

5-10段:解开悬念:踏访后花园,手栽垂杨柳,总缺点什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

11段:点明主题。

小结:本文结构精巧,首先表现在用“枣核”设置悬念。并用“枣核”作贯穿全文的线索。枣核,把相距万里的人连在一起,把朋友的心和故乡连在一起。在美籍华人的心目中,这几枚枣核的“分量”简直等于故乡故土,枣核是一条叙事的线索,更是一条凝聚着乡情的感情线索。

(四)研读课文,讨论下列问题

1、第1段中“再三”的意思是什么?有何表达作用?

明确:意思是一次又一次,作用是增强文章的悬念,为下文表现人物的感情服务。

2、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美籍华人的思乡之情?

明确:本文语言不加修饰,朴朴实实,却把这位海外游子的思乡之情表现得深切感人,体现在字里行间,主要有通过栽种杨柳、养睡莲、堆叠“北海”,追忆当年在北海泛舟的情景,试种家乡的枣树来体现的。

(言之成理即可)

3、“他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明了什么?

明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明了美籍华人珍惜的态度,得枣核如获至宝的激动心情。

4、文中驱车途中写沿途风光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写沿途的风光,目的一是再次造成悬念,二是为下文发展作暗示。

5、友人身居美国,生活优越,家庭和事业如意,为什么还时时想起祖国?假如你将来到了外国,你将会怎样?

学生自由发挥,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6、通过本文的学习,你受到了哪些启发?

只要紧扣“爱国怀乡”,都应肯定。

(五)拓展练习:

请同学们以“枣核”或其它实物为寄托,以诗或散文等形式来抒发一下自己对家乡的思想感情。

(边写作边穿插音乐伴奏,完成后自由讨论,评出几篇优秀习作)

(六)课堂小结:请男女各一位同学上台总结,并予鼓励。

六、练习设计:

1、本文语言上有何特点?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短语或句子,写点赏析文章,至少三处。

七、板书设计:

枣核

萧乾

索枣核——用途蹊跷(设置悬念)

见枣核——如获至宝(加深悬念)

说枣核——为解乡愁(解开悬念)

议枣核——民族之情(点明主题)

六 枣核 教案(苏教版八年级上)

枣核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通过作品中人物的内心、语言、行动的描写,感受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

(2)学习并掌握设置悬念、巧妙构思的写法。

(3)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2、过程与方法

(1)会用概括的语言。

(2)掌握叙述、描写、抒情、议论有机结合的方法。

(3)培养学生自主、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阅读作品理解海外游子思念故乡、依恋故土之情。

(2)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了解作者巧用陪衬的笔法,突出写作意图;了解作者巧用比较的手法,突出海外赤子身在异国他乡,心恋故土的游子心境。

2、难点重点句子的理解。

一、导入

欣赏歌曲《我的中国心》

生听完后,交流听歌感受。

二、整体感知课文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完成2个任务。

(1)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文章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复述课文。

同窗离开故土50余年,在美国家庭事业都如意的情况下,托“我”捎带几枚生枣核给他试种。表达了身在异国,心系故土之情。

三、互动探讨

(1)具体说来,文章共写了哪几件事?这些事情是如何融为一体的?

(2)文章以“枣核”为题好在什么地方?,

索枣核——用途蹊跷

见枣核——如获至宝

说枣核——为解乡愁

议枣核——民族之情

枣核是全文的线索,用枣核设置悬念,用枣核推进悬念,用“枣核”揭示悬念。枣核将海外游子之心与吾乡吾土紧紧连在一起,枣核虽小,在文中起到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

四、品味语??

(一)教师示范

1、这篇文章体现了友人思乡的深沉情感,但却未出现“思”“恋”一类的词语,请你们速读课文,找出表现友人思乡之苦的情感的词语,体会妙处所在。

2、“年纪越大,思乡越切”说明了什么?

3、文中写“美丽的山城”、“漂亮的小楼”、“精致的花园”、“美满的家庭”,是不是离题了?如没离题,叙写它们有什么作用?

①殷切、托、劈头、感慨良深、那是……开、挑选、买、拉、堆

语言朴实,透过这些字词却能体现出友人思乡之情。

②游子心境无法填补的缺憾,是优越条件、优美环境等无法取代的乡土之恋,是改了国籍也不等于改了民族感情的伟大所在。

③文章是用中国化的景物、独特的人物语言,把抽象的感情具体化了,我们分析课文时是恰好相反,是透过具体的描写,来得出概念。

不仅没离题,而且起到了突出主题的作用,因为照理说越是家庭事业如意,越应该无忧无虑,心满意足,这样就更反衬了美籍华人朋友思乡之苦之切。

(二)学生品味

1、动身访美之前,一位旧时同窗写来封航空信,再三托付我为他带几颗生枣核。

2、拥抱之后,他就殷切地问我:“带来了吗?”我赶快从手提包里掏出那几颗枣核。他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

3、那是我开车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然后用汽车拉回来的。

讨论后明确:

1、“再三”,表达出索取生枣核心情之急切,表现出思乡之心切。“生”,为了试种。

2、“殷切”,表达心情的急切与真诚;“托”,表达对枣核的珍惜程度;“珍珠玛瑙”,通过比喻加深了贵重的程度。

3、“几十里外”,老同窗不怕路途遥远;“论公斤买下”,老同窗不惜重金购置;“一块块亲手”,老同窗对此事的重视与认真。总之,表现了老同窗依恋故土的深情。

五、拓展延伸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近几年来,许多在海外学有所成的“游子”纷纷回国或从事科研工作或投资办厂,请针对这种现象谈谈你的看法。

六、课后品读。

?月之故乡》

“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低头看水里/抬头看天上/看月亮,思故乡/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

(这首诗表达的是思念家乡的感情。在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诗人难抑思乡之情,仰天望月,对着月亮倾诉自己思念家乡的感情。)

枣核教案篇3

一、教学目标

1、感受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引发热爱家园、报效祖国的情思。

2、了解本文以枣核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3、能结合上下文理解饱含深情的语言。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朴实的叙述,精巧的结构。

2、难点:思乡之情的具体化。

三、教学时数

一课时

四、教学手段

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背诵经典的咏月抒怀词、欣赏现代诗《月之故乡》导入。

师:其实,古往今来还有很多通过咏月来表达思想感情的优秀文学作品,下面我就向大家介绍一首这样的现代诗《月之故乡》,我们通过欣赏音乐,感受一下作者借月亮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萧乾的《枣核》一文,看看文中的主人公又是如何来表现思乡之情的。

(二)出示教学目标

(三)作者简介

萧乾,出生于一个汉化了的蒙古族贫民家庭。现代作家、翻译家、记者。《枣核》一文选自《美国点滴》。

(四)检查“导学稿”预习情况

比一比、赛一赛:1、你能读准下列字词吗?

2、看看哪一组能准确解释下列词语。

对于“导学稿”上的字词、词解还有无疑问,可以提出,其他同学帮助解决。

(五)整体感知课文

读一读、找一找:

1、自由朗读课文,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思乡是爱国的一种具体表现,爱国主义是个大主题,有些作家通过气势磅礴的重大事件去表现,本文作者却令辟蹊径,通过什么来表现?

3、你能画出与“枣核”有关的句子吗?

4、用几个短语高度概括这三段有关枣核的内容。

结构:索枣核——见枣核——话枣核——悟枣核

线索:枣核

构思:设置悬念(作用:引人入胜,把主题表达得恰到好处。)

(六)内容探究

1、作者的旧时同窗在美国的事业、生活怎么样?你能在文中找出来吗?

写她的生活、事业与本文的中心有关系吗?有什么关系?

明确:事业如意、生活优裕

衬托思乡爱国之情在同窗心中的地位

2、作者老友的思乡之情主要通过她倾诉思乡的心理活动,尤其是慰藉思乡的种种行为表现出来的。

问题:1、你能找到她直接倾诉内心活动的句子吗?

2、作者老友怀念家乡,除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枣树,她还做了些什么?她所做的'一切又表现了什么?

(手栽垂柳、养睡莲、堆叠北海、追忆北海泛舟的情景)

明确:国籍虽改、感情不改、心系故土

(七)语文活动

1、海外游子还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或借助哪些寄托物来表达他们对于祖国的一片深情呢?

(乡井土、节日、举办一些活动)

2、看看谁想到的有关“思乡”的古诗名句多。

(八)布置作业

1、运用下列词语组成一段话,要求句意衔接、中心明确,词语顺序不拘,60字以内。

风烛残年、故弄玄虚、感慨良深

2、摘抄三首表现乡愁的古诗。

枣核教案篇4

设计说明本文讲了一个身体只有枣核那么大的小孩子,帮助父母干活,帮助乡亲们追回牲口、智斗县官的故事,表现了枣核的勤快、聪明。教学时,让学生先读文,再找出文中的过渡句,了解课文内容,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特点。

学前准备1.预习课文,认读生字,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

2.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1.认识10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枣核的勤快和聪明;能复述故事。

学习重点了解枣核的勤快和聪明,能复述故事。

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

一、板书课题,谈话揭题。(用时:3分钟)1.教师板书课题,提问:读了这个课题你想到什么?

2.揭示课题的含义。1.师生交流,说说自己由课题想到的'。

2.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理解“枣核”在文中的意思。

二、自读课文,了解内容。(用时:1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自读课文,读准生字,把句子读通顺。

2.师要求:找出文中的过渡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1.学生边读边圈出本课的生字。

2.再读课文,找出文中的过渡句。

(枣核不光勤快,也很聪明。)

3.学生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枣核夫妻扶犁

折腾牲口官府

三、精读课文,体会人物特点。(用时:1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第1~3自然段,了解枣核的勤快。

2.默读第4~13自然段,了解枣核的聪明。

3.安排学生交流,教师课件出示相关内容。1.学生相互交流表现枣核勤快的段落。

2.学生默读课文第4~13自然段,抓住枣核的语言、动作,理解枣核智斗县官的经过,体会枣核的聪明。2.枣核的勤快具体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最后一段中的“大摇大摆”写出了枣核的什么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复述故事。(用时:12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默读课文,了解本课的写作顺序。

2.请学生按顺序复述故事。1.学生自读课文,列出本文的写作顺序。

(枣核出生→枣核勤快→枣核帮乡亲们追回牲口→枣核智斗县官)

2.学生按顺序复述故事。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本课教学主要抓住了文中的过渡句进行,让学生弄清课文从两个方面介绍了枣核的特点,然后通过读文,学生抓住了重点词句,深入体会到了枣核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复述故事的环节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学习效果不错。

枣核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熟悉内容,理清线索的基础上,学习作者借物抒情的手法。

2、体会文中包含深情的语言。

3、学习作者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巧设悬念的手法。突破方法:指导学生泛读课文,理清线索。

[教学难点]

了解思乡之情在文中的具体体现。突破方法:选读与精读相结合。选读课文时从大体处体会海外游子浓郁的乡情,精读课文品味语言,从微观的语言上品析课文中游子对祖国对故乡的真情实感。

[教学方法]

导拨教学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背诵一首古诗----《静夜思》。(师生齐背)谁能给大家讲一讲这首诗的意思?

(师放《静夜思》画面投影,学生发言后师强调明确)这首诗表达的是思念家乡的感情,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到,在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诗人难抑思乡之情,仰天望月,对阗月亮倾诉自己思念家乡的感情,现在,老师请同学们想像一下,如果一个人远离家乡很久,经过时间的流逝,高山大河的阻隔,他还会有这种思乡之情吗?---这,就是萧乾先生在《枣核》里所要告诉我们的。

二、简介作者

(出示文字投影,指导学生从名、时、地、评、作五个方面认识作者)

萧乾,1910年生,现代作家,翻译家、记者,1939年赴美讲学,开始了七年的欧美生活,他先后写出了《矛盾交响乐》、《血红的'九月》、《伦敦一周间》、《美国之行》等优秀特写,他的《美国之行》是40年代对美国的真实记录。它犹如大西洋彼岸吹来的一缕春风,送来了一束有关美国现代化社会生活和海外华人心态的信息,赢得了广大读者的欢迎。

三、熟悉课文,认字识词

(放课文录音,出示投影,请学生边听边注意下列字词)

①蹊跷

②嫣红

③山坳

④玛瑙

⑤胡同

⑥依恋

⑦匀称

⑧国籍

⑨不约而同

⑩故弄玄虚

(出示词卡,检查听读效果)

四、细读课文,把握内容

(投影出示问题)

1、课文写了一件什么样的事?(默读课文后回答)

2、课文的题目是《枣核》,请同学们看看课文中哪些地方直接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找出相关语句。

(学生跳读课文后回答,每人一处)

3、用简洁的短语,对每件事进行浓缩、概括,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每四个同学一组讨论,然后请代表发言,学生可以各抒己见,不强求一致)

明确:作者开篇先写朋友要枣核,接着写朋友托枣核,如获至宝,最后在参观后花园时谈枣核。

4、友人不远万里,再三托付“我”带去几颗普通的枣核,并且把它看得比珍珠玛瑙还贵重,这是为什么?(学生回答,老师点拨)

明确:这位友人想在自己园中种下一棵枣树――因为他思念家乡。

5、文中写友人“事业和家庭都如意”,“可心上总像缺点什么”,这是为什么?哪些语句能表明这一点?

明确:他“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这些都表明他心上缺点什么,因为“都如意”也难补他远离故士的缺憾,这里不是他心灵的归宿。

6、友人用哪些行动表明他在思乡?

明确:栽垂柳,养睡莲,堆叠“北海”,追忆当年在北海泛舟的日子,试种家乡的枣树。

7、课文中哪句话最能概括本文中心?

明确: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士的。

五、揣摩语言,体会游子心境

这篇文章体现了友人思乡的深沉情感,但却未出现“思”、“恋”一类的词语,请你们速读课文,找出表现友人思乡之苦的情感的词语,体会妙处所在。(学生指出各自喜欢的语句,老师择其要,与学生一起探讨、品味,如再三、殷切、劈头、挑选……)

语言看似朴实,透过这些字词却能体现出友人思乡的情感。

六、深度拓展

1、老师设疑:这篇文章表现的是海外友人的思乡之情,为什么却以“枣核”命题?

(分小组讨论,结合各小组发言内容,教师进行总结、明确)

枣核在文中的作用,从结构上说,枣核是行文线索

从表情达意上说,“枣核”是文中那位美籍华人思乡感情的寄托

2、设疑激趣:由以上讨论可以看出,本文作者构思非常精巧,用枣核把相距万里的人连在一起。那么,本文波澜起伏,引人入胜的原因还有什么呢?

(学生继续讨论,师可给予以下提示)

[投影]

1、本文开始写朋友要枣核,为什么不马上写出原因?

2、两人相见后,作者为什么不写枣核的原因?

3、为什么要写去朋友家的途中所见,写朋友“家庭事业都如意”后才写出要枣核的原因?

明确:作者围绕枣核多处设置悬念,紧紧扣住读者心弦,引人入胜,使全文波澜起伏,摇曳多姿。

七、质疑

(学生质疑,培养读书、思考问题的能力)

八、联想、赏析

古往今来,我们人类有着许多崇高而美好的情感,思乡爱国最美好的情感之一。在这个方面,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宝库给我们保留了众多的优美诗篇,现在请同学们联想一下:在我们课内外还读到过哪些表现思乡爱国这一主题的作品?

(学生列举,并对其中的精彩名段赏析、口味,如学生列举不热烈,教师可把自己准备好的录音片断放给学生听,引导学生进行欣赏)

枣核教案篇6

【学习过程】

一. 创设情境:

我想了解一下,我们在座的同学,有哪些因为探亲、旅游等原因而离开过家的?离开家后,时间稍长一点,会有什么感受?你会用什么方式表达这种感受?

现在,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一个人离开家乡很久,又很远,时间的流逝、高山大河的阻隔,他,还会有这种思乡之情吗?

——这,就是萧乾先生在《枣核》里所要告诉我们的。让我们一起,以探究者的身份走近《枣核》。我们看看这位老人又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他做了些什么?老人何以这样不辞辛苦,不嫌麻烦?

二. 内容分析

(一)本文按照记叙文的文体去学习,首先我们将六要素找到,其次用一句话概括一下全篇的主要内容。

1. 记叙文的六要素是 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2. 本文中具体的要素分别是

时间: 访美时

地点: 旧时同窗的家中

人物:“我”和旧时同窗

事件: 美籍华人索要枣核寄思乡之情。

(二)思考:边读边思考,全文贯穿的一条线索是什么?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1. 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是枣核

2. 理清段落,列出文章结构提纲。

第一部分(1) 写朋友托我为他带几颗枣核。

第二部分(2—4) 写朋友见到枣核,如获至宝。

第三部分(5—10) 写朋友倾吐思乡之情。

第四部分(11) 揭示文章中心思想。

本文结构精巧,首先表现在用“枣核”设置悬念。作者由索要枣核起笔,开篇设置悬念:用途蹊跷。朋友得到枣核如获至宝,用途却秘而不宣,还故弄玄虚,使悬念更吸引人关注,直到踏访后花园谈话中才说明要枣核的原因,解开悬念。结构精巧还表现在用“枣核”作贯穿全文的线索。枣核,把相距万里的人连在一起,把朋友的心和故乡连在一起。几枚生枣核在异国的土地上,“总布胡同”那座小院将同“北海”一道出现在朋友眼前,给游子的心添一点慰藉。读到后来,谁都能看出,在美籍华人的心目中,这几枚枣核的“分量”简直等于故乡故土,枣核是一条叙事的线索,更是一条凝聚着乡情的感情线索。

结构小结:综上所述,结构上课文中有如下清晰的线索。

(三)思考:理清全文的结构后,我们来考虑两个问题:

1. 文章如何将四部分串联起来的,或者说如何将“枣核”这一个词语变成了线索?

请同学们再利用2分钟的时间默读一下课文,找出带有“枣核”二字的句子。

明确:a. “……再三托付我为他带几颗生枣核。”

b. “……从提包里掏出那几颗枣核。……”

c. “……我问起枣核的用途,他一面往衣兜里揣,一面故弄玄虚地说……”

d. “近来,我老是想总部胡同院里那棵枣树……”

同学们想一想,全文只要这四句话是不是就可以说清事件了呢?答案是肯定的。可是如何使得文章中心更突出呢?这就需要从每一个事件上去丰富去串联。

2. 情感如此深刻,思想如此强烈,作者使用什么样的语言将这种感情表达出来的?

① 阅读第一段。

提问:段中“再三”的意思是什么?有何作用?

明确:意思是一次又一次。作用是增强文章的.悬念感,为下文表现人物的感情服务。

② 阅读2—4段。

提问:风烛残年是什么意思?

明确:意思是风中的蜡烛,比喻人已到了晚年。

提问:“他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明了什么?

明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明了美籍华人珍惜的态度,得枣核如获至宝的激动心情。

提问:“殷切”是什么意思?表明了什么?

明确:意思是深厚而激动,表明了美籍华人急于得到枣核的心情,增强悬念感,为下文表现人物的感情作铺垫。

提问:美籍华人与分别快半个世纪的朋友见了面,第一句话说的是什么?这一句话表明了什么?

明确:第一句话是“带来了吗?”表明了美籍华人急于得到枣核的心情。

③ 学生根据下列问题读5—11段。

⑴写沿途风光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写沿途风光,目的一是再次造成悬念,二是为下文作暗示。

⑵“一座两层小楼”,“车库的门就像认识主人似的自动掀启”,孩子们“都成家立业了”,“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以上这些话语表明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些话语表明美籍华人朋友事业家庭都如意,更深沉地体现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⑶美籍华人的思乡之情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

明确:美籍华人的思乡之情具体通过栽种杨柳、养睡莲、堆叠北海,追忆当年在北海泛舟的情景,试种家乡的枣树来体现的。

⑷“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中的“一……就……”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一……就……”这个词语起强调的作用,“一”过圣诞,“就”自然而然想旧历年,把游子之情表达得自然深沉。

⑸列出文中美籍华人倾诉心里活动和借助谈话写人物行动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在语言方面有何特点?体现了人物什么思想感情?

明确:美籍华人直接倾诉内心活动的句子有:“家庭和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可是我心上总像缺点什么”,“我现在可充分体会出游子的心境了”,“我想厂甸,想隆福寺,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近来,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这些句子语言的特点是朴实,“心上总像缺点什么”是对游子心境最朴实的描述,身在异国,心永远系着故乡,“都如意”也无法代替故乡的温暖,无法弥补心上的缺憾,一连串的想,把故乡的形象再现得多么真切!这位美籍华人朋友情不自禁地用京腔京味述说对故乡的思念,句句是思乡之苦。

三. 总结课文

1. 归纳中心思想

明确:本文记叙了作者在访友中揭开友人珍爱生枣核的疑团的过程,反映了同窗美籍华人深厚的民族感情。

2. 记叙顺序:

明确:时间顺序,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

3. 文章的结构:

明确:巧设悬念。开篇索要枣核就设下悬念:用途蹊跷。朋友得到枣核后如获至宝,用途仍秘而不宣,使悬念更吸引读者。直到踏访后花园,在谈话中才说明索要枣核的原因:为解乡愁。全篇用枣核设置悬念,使这篇不足千字的短文写得有张有弛、摇曳多姿,始终紧紧吸引着读者。

明确:情聚线索。枣核既是一条叙事线索,又是一条感情线索。

4. 语言风格:

明确:本文语言简洁质朴而又富于抒情色彩。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30分钟)

1. 注音或填字

嫣红( ) 山坳( ) 小径( ) 匀称( ) 萧乾( )( )

殷切( ) 蹊跷( )( ) 玛瑙( )( ) 篱笆( )( )

tà ( )访 睡lián( ) 圣diàn( ) fàn( )舟

布dōu( ) qián( )入 安dù n( ) pī( )头

心jìng( ) qián( )艇 蜻tíng( ) qiā( )指一算

tǐng( )身而出 tǐng( )而走险 感慨( )深

风( )残年 故弄( )( )

2. 试比较下列的哪一项内容,把思乡的痴情表现的最为深沉和强烈?( )

a. (把几颗枣核)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璃还贵重。

b. 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

c. 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

d. 时常在月夜同老伴儿并肩坐在长凳上,追忆当年在北海泛舟的日子。

3. 下面所概述的中心意思.哪一项最恰当?( )

a. 反映了海外游子思乡之情的深切感人。

b. 说明“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c. 通过枣核的故事,反映了海外游子并不满足于优裕的生活,而更想念的是伟大的祖国。

d. 说明了年纪越大,越思念家乡,思念北京。

4. 判断正误.

(1)本文的作者是萧乾,线索是美籍华人的思乡之情。( ) ,

(2)文章最后一段:“改了国籍.……”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

(3)“故弄玄虚”的意思是故意玩弄花招,迷惑人。“玄虚”是迷惑人的意思。

(4)本文感人的主要原因是叙事朴实。( )

5. 简答:

(1)她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这里“劈头就问”表达了美籍华人的什么心情?

(2)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

6. 根据课文内容填词:

(1)在下面词语的前面和后面各填一个能恰当组合的词。

例;依恋故土,十分依恋

a. 感情 , 感情

b. 感慨 , 感慨

c. 精致 , 情致

【试题答案】

1. 注音或填字: 略

2. d

3. b

4. (1)×(2)√(3)×(4)√

5. 简答:

(1)表达了美籍华人急于向友人倾诉思乡之情的急切心情。

(2)“一……就”表强调,强调了美籍华人思乡的强烈心情。

6. 根据课文内容填词:略

枣核教案6篇相关文章:

关于纸的语言教案教案推荐6篇

小班教案我会变教案6篇

英语教案教案优质6篇

端午节教案教案6篇

春教案优秀教案优质6篇

端午节教案教案通用6篇

大班安全教案教案精选6篇

小班教案数字3的教案推荐6篇

幼儿园教案大班社会教案推荐6篇

数学教案比大小教案6篇

枣核教案6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556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