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教案5篇

时间:
betray
分享
下载本文

教师写教案其实就是备课的过程,一定要认真对待,教案的准备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进步,以下是丫丫文章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孟子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

孟子教案5篇

孟子教案篇1

教材内容:

孟子语录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教材分析:

?孟子语录》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生命”这个主题单元的最后一课。本文是孟子的一段语录,以鱼和熊掌设喻,说明舍生取义的道理。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和孔子提倡的“杀身成仁”一起,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最高道德标准之一,激励着许许多多的仁人志士,为国捐躯,慷慨赴难。对于本课的学习,内容比较简单不必作过多的分析,重点在于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理解生命与正义真理的关系及生命的价值,让学生有所感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有关孟子和孟子的思想;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分析言中之意,感悟言中之理,朗读表达言中之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准确理解“舍生取义”的思想内涵;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选择。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分析言中之意,感悟言中之理,朗读表达言中之情;准确理解“舍生取义”的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

准确理解“舍生取义”的思想内涵。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用具:

幻灯片

教法学法:

阅读法、谈话法等。

设计理念:

文言文的学习对初学文言文的小学生来说挺难,难读难懂,但文言文真的很美,因为它是古代文化的宝贵遗产,凝聚了中化民族的人文精髓。

1、课堂上努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课堂教学不是着眼于学懂这一篇课文,而是通过这一次学习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文言文的新鲜有趣,课堂上所创设的和谐的氛围,对学生贴心的鼓励,都是为了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给他们一点轻松的感觉,有滋有味的朗读,更让学生在轻松之上感受到学习文言文的乐趣,而课堂上一些文言名句的穿插运用,反复吟诵感受韵味,都是试图让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感受到古代语言文化的魅力,培养他们

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2、以指导朗读为主。我们经常教育学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古文更是这样,课堂上一开始试着读环节让学生囫囵吞枣地对课文有了大概的印象,老师示范读让学生对文言文的朗读有了一些初步的感觉,在接下来的研读交流中,有各种形式的朗读,个人读、集体读、男女生接读等这些都是把读通读懂与读出韵味有机结合的主要方式,在最后的吟诵体味环节中,创设情境,自由吟诵配上音乐让学生尽情展现,使我们在课堂上看到了学生从一头雾水到有滋有味的进步过程,这则是得益于有效的朗读训练。

3、贯穿一些文言文的学习方法。短短四十分钟交给学生的知识毕竟有限,如果能够交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则使学生受益终生,在学习过程中我时不时交给学生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如反复的朗读是学文言文的决窍,对照注释逐字逐句地理解,对于文言文经常出现的“也”字的朗读语气等虽然在我们看来再简单不过,但是对于初学文言文的小学生来说很可能是今后学习的重要方法。

4、举例提升思想内涵。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和孔子提倡的“杀身成仁”一起,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最高道德标准之一,但“舍生取义”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些抽象,尤其是对的“义”理解,所以我将这一抽象的.概念化作生动形象的事例来让学生理解,并且和见利忘义、背信弃义比较这样就使学生对这一概念有了理性的理解,从而使学生理解生命与正义、真理的关系及生命的价值,教育学生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选择。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六年级上册咱们学了一篇文章《学弈》,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大家还记得它的作者吗?(板书:孟子。)关于孟子同学们对他了解吗?

2、了解孟子(幻灯出示教师介绍):作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和学说不仅在战国时期说服了好几个国家的君主,千百年来一直影响着每一个炎黄子孙,今天,我们就从它的一则语录中去了解孟子的思想,来感受文言文的独特魅力。(板书:语录。)

二、初读课文:

1、古代文言文寥寥数语便能表情达意,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学文言文的诀窍,现在就请大家自己试着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你认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现在我们算是和课文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谁愿意试着把课文读给大家听听?(指名四个人来读,一人读一句,大家听听他们的字音读准了没有。)

3、文言文的朗读除了读准字音,还要特别注意节奏和韵味,现在我也想试着读读课文。(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4、怎么样,文言文读起来蛮有味道的吧!一回生,两回熟,大家试着自己找感觉再来读一读。

5、指名读。谁还想读?老师相信你会比刚才读得更好。

6、咱们男生和女生比赛一下谁读得好。

三、研读课文:

1、文言文不仅要把字音读正确,更重要的是要读懂,这是朗读文言文的前提,常言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现在就请同学们运用以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对照注释一句一句读,想想每句话每个词语的意思。

2、学生借助注释自学课文,不懂的地方,可以和同桌商量。

3、从大家自信的眼光中可以看出大家都学有所获,关于文章内容你还有什么疑惑或不理解的地方吗?(学生质疑。)你们所提出的问题我们呆会一定解决,你在听的时候可要仔细,先来说说你读懂了哪句?

预设:

(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①从哪个字看出鱼是我想要的?(欲)

②从哪个字看出熊掌也是我想要的?(亦欲)

③看来你真的读懂了这句,能把这句话读一下吗?(学生评价)

④他理解了大家理解了吗?理解了一起读。

⑤提醒大家“也”字在古文里经常出现表示这句话语气非常肯定,再读。⑥要知道,鱼和熊掌都是珍贵的美味,那可是得之不易啊,再一起读。

(2)、“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①面对渴求的这两种美味,孟子做出的选择是?谁读懂了下一句?②什么条件下舍鱼而熊掌?

③从哪看出不能同时得到?(得兼。“得兼”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兼得,就是同时得到。)

④说明什么更珍贵?你能替孟子做一下选择读读这句吗?(学生评价)⑤点明熊掌确实比鱼更珍贵,大家一起读。

⑥我们把孟子列举的第一种情况及他做出的选择连起来读。

⑦继续,剩下的两句你还读懂了哪句?

(3)、“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①“生”指什么?“义”指什么?

②大家一起说“义”指的就是:(真理、信仰、有益于大众的思想或行为。)

③生命是多么的宝贵,正义又是何等的高尚,你能把这一句读给大家听

听吗?(学生评价)

④点明表现出对生命的珍爱及对正义的追求,大家一起来读。

(4)、“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①如果这二者不可得兼,孟子做出的选择是?谁读懂了最后一句?②为了正义,为了真理,连生命都在所不惜,你能替孟子做出选择把这句读给大家听听吗?

③把“取义”二字读得很坚定,说明你也像孟子一样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④为了正义宁愿舍弃宝贵的生命,这是多么高尚的情操,大家一起来读。⑤现在我们也把孟子所列举的第二种情况及他所做的选择连起来一起读。

4、短短四句话61个字便向我们阐述了一个正确的人生观点那就是:(舍生取义),这就是古代文化的魅力。我们一起读读课文感受古代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

5、读得挺顺畅,但是文言文的朗读讲究断句,某些地方声音拖长一些,那感觉更好。这样,咱们配合着来读,我读上半句,大家来接下半句。

6、听着大家的朗读,让我想到两个字那就是陶醉。要是我们重现古人读书的情景,该多美。比如你就是私塾的白胡子老先生,或是温习功课进京赶考的书生或者你就是孟老夫子,站起来拿起书读出自己最美的感觉。

四、情感升华:

1、孟子对舍生取义精神的赞扬,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历史上许多仁人志士把舍生取义奉为行为的准则,你能举出一些舍生取义的事例吗?

(教师对学生举出的例子总结:这些人为了他人的生命,为了正义的事业,为了真理和信仰,为了民族的解放而舍弃自己的生命,这就叫舍生取义。)

2、和这些思想、道德崇高的舍生取义者相比,有一些人的行为却让人大失所望,(举例如)这些人的行为叫:(引导学生说:见利忘义、背信弃义,)他们的名字将永远(引导学生说:遭人唾骂,遗臭万年),而舍生取义者的名字将会(引导学生说:青史留名,流芳百世,永垂不朽)。

3、这就是孟子教导我们的思想,为了正义,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也不能做不义的事。孟子的很多思想观点比如说他的民本思想,仁政学说,性善论的观点,都对后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我们再从它的一些语录中去感受,(幻灯出示反映孟子思想的经典语录)学生一起读。

五、总结:

我们经常在犯了错误时自我解嘲“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把孔子称为圣人把孟子称为亚圣,可见他们的高尚的道德情操,他们所代表的儒家学。

孟子教案篇2

a.目标:

1.能整理本文中的重点实词意义和特殊句式;

2.能理解文中孟子逐步推理、正反对比阐明自己看法的方式,并能运用这种方式阐明事理;

3.了解孟子“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并能合理评价这种思想。

b.设想:

1.学情:这篇短文,学生应该能从文中发现全文思想的中心句,进而把握文章主旨。可能使学生感到疑惑的是:孟子只是通过两次假设性的对比,就能把“与民同乐”的大的观点论证出来了,是不是有说服力呢?教学上应该联系实例,并通过练习,掌握逐步推理的论证方式和正反对比的论证技巧,让学生自己去感受论述的强度。至于文言词句,本文在理解上没什么难度,应该布置课堂作业,及时整理。

2.教法:诵读法、练习法

3.课时:一课时

4.其他:

c.过程:

一.导入:

孟子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的这种“民本”思想在《孟子》七章中多有论述。事实上,在战国时代,各诸侯忙于称霸,不但没多少闲工夫来考虑百姓的利益,反而加重对人民的压迫与剥削。今天,孟子就要站一心“王天下”的齐王面前,向他推销自己的政治主张。这无疑是一次挑战,至于结果如何,还是让我们来看课文吧——

二.整体感知

1.请一学生朗读课文,正音、正句。

2.学生齐读,,找出全文的中心句。

(明确:“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三.局部理解

1.用五分钟时间,对照注释,口头翻译课文。有疑难先作记号,等一会集中讨论。

2.解疑。可以让学生提问,学生解答。

3.教师归纳重要词语:

见、语、好、乐、今、王

4.思考:本文的主要内容是孟子与齐王的对话,第一节却写了庄暴与孟子的对话,这是不是多余的文字?为什么?

(明确:不是。①通过庄暴和孟子的回答,引出话题,明确论述的议题,起引子的作用;②庄暴对“王好乐”无言以对,表明话题有难度,反衬出孟子谈话艺术的高超。)

5.思考:第二段可以分为几层?各写了什么意思?

(明确:①写孟子主动发问,提出“好乐”的话题,为转入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创造条件;②孟子借“为王言乐”,从正反两方面“与民同乐”的重要性。)

6.讨论:

①齐王听到孟子谈到好乐一事时,脸色应该是怎么的?为什么会“变色”?

(明确:无标准答案。让学生自己去推测。可以说“恼怒,恨庄暴转告孟子”,也可以说“良心发现,羞愧不已”。

②孟子谈音乐侧重于品位还是侧重于音乐的欣赏?为什么?

(明确:欣赏。孟子善于从对方能够接受的角度谈话,消除对方的反常心理,便于展开自己的论述。这就是求同存异法。)

7.试用简表表示孟子展开论述的思路。

(请一学生上黑板来画。)

转换概念转换话题再换话题

吸引对方诱敌上钩直奔中心

四.练习巩固

1.有一个同学热衷电子游戏,几乎不能自拔,请你对他说一番话,运用孟子的谈话的技巧,把你想说的写下来。

2.课堂整理相关文言基础知识(通假字、一词多义,特殊句式)

孟子教案篇3

教学目的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领会孟子“与民同乐”的民本思想。

3.学习理解对比在论辩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民本思想和对比手法

教学方法

自读提示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词句疏通与文段朗读

一.教学导入:

由孟子的“王道”思想,谈到“民本”思想,引入到本课教学。

二.听朗读录音。正音正句读,然后齐声朗读课文。

三.词语点读:

1.王语暴以好乐语:告诉

2.直好世俗之乐耳直:同“只”,只是

3.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乐:第一、第三两个“乐”读yue,意思是欣赏音乐;第二、四、五三个“乐”读le,意思是快乐。

4.举疾手蹙頞而相告曰举:全都

5.兄弟妻子离散妻子:妻子和儿女

6.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王:第一个是“大王”,第二个是“行王道一统天下”的意思。

四.一词多义理解:

1.见

a庄暴见孟子拜见

b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接见

c父子不相见见面

d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看见

e居有日,扁鹊复见进见

f诚恐见欺于秦被

2.以

a暴未有以对也来

b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把

c以啮人,无愈之者如果

d无以,则王乎同“已”,停止

e不推恩无以保妻子用来

f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凭

3.直

a直好世俗之乐耳同“只”,只是

b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与“曲”相对

c而直为此廪廪也竟然

d半皮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同“值”,价格

e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挺直

4.举

a举疾手蹙頞而相告曰全都

b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抬起

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推荐,选用

d举数人以训汝列举

e举大计亦死发动

f戊卒叫,函谷举占领

5.夫

a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句首助词

b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人

c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成年男子

d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丈夫

五.判断下列各句中词类活用情况。

1.王语暴以好乐语:名词作动词,告诉

2.独乐乐,与人乐乐前一个“乐”:名词作动词,欣赏音乐

3.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少,众:形容词作名词,少数人,多数人

4.今王鼓乐于此鼓:名词作动词,弹奏、演奏

5.吾王庶几无疾病与疾病:生疾病

6.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王(后一个):名词作动词,行王道。

六.自读自译全文,然后解译下面的文段。

1.民归之,由水之就下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梁惠王上》)

2.与民同乐

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优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梁惠王下》)

孟子教案篇4

教学目标:

一、把握“鼓、少、王、疾、直、与、田”等文言词语。

二、学习对比描写,领会其妙处。

三、使学生正确理解“与民同乐”的民本思想,增强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一、目标??

二、目标二

教学难点:

目标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他是谁?

他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他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学派的又一重要代表人物;他的众多文章收入初高中语文教材,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寡人之于国也》等。

明确:孟子

二、作者简介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宣扬“仁政”、“王道”,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和孔子一样,成为封建统治者崇拜的偶像,到唐代,已将孟子和孔子并称,元明时称为“亚圣”。

?孟子》共七篇,即《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篇又都分上、下两篇。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是古代读书人的必读书,明清科举考试八股文,题目都来自《四书》。

三、讲授新课

(一)、熟读课文,掌握字词

1、范读《庄暴见孟子》

要求:读准字音,正确断句,掌握节奏。

给加点字注音:

王语暴(yù) 庶几(shù jī) 好乐(hào yuè)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臣请为王言乐(yuè lè ,yuè lè,lè,lè ) 可得闻与(yú) 蹙(安页)(cù è) 管龠(yuè) 羽旄(máo)

2、自读课文

a、词类活用

(1)、鼓乐(名词用作动词,演奏)

(2)、与少乐乐(形容词用作名词,少数人)

(3)、则王矣(名词用作动词,统一天下)

b、古今异义

妻子:古代指妻子和女儿;今指男子的配偶。

c、一词多义

鼓:

(1)、一鼓作气(击鼓)

(2)、微风鼓浪(振动)

(3)、今王鼓乐于此(演奏)

(4)、噌洪如钟鼓不绝(乐器的一种)

疾:

(1)、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痛恨)

(2)、疾首蹙(安页)(痛)

(3)、疾风知劲草(猛烈的)

(4)、声非加疾(强)

d、通假字

(1)、直好世俗之乐耳(通“只”)

(2)、可得闻与(通“欤”)

(3)、吾王之好田猎(通“畋”)

e、翻译句子

(1)、暴未有以对也。

(2)、直好世俗之乐耳。

(3)、则齐国其庶几乎。

3、齐读课文

(二)、研习对比,感悟妙处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三)、归纳主题,加深理解

明确:与民同乐

四、拓展延伸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五、布置作业

1、搜集孟子的有关名句。

2、结合《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大家探讨本课“游说”的艺术。

六、结束语

孟子教案篇5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目标:

(1)、进一步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理解“与民同乐”的深刻内涵。

(2)、理解对比描写在说理中的运用。

(3)、学习文中的重要句式和成语。

(4)、了解中国古代一些重要的音乐美学思想。

2.思想教育目标:

(1)、向孟子学习爱好高雅音乐的态度。注意用高雅的音乐陶冶自己的情操。

(2)、学习孟子关心民生疾苦的深切情怀。

3.能力培养目标:

(1)、掌握调控说话气氛的艺术,并把它运用到解读文章和写作文章的实践中去。

(2)、掌握论题提出的艺术。

(3)、掌握切分文章重要层次的方法,把握各层次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文意。

教学难点:文意的理解。

教学类型:鉴赏。

电教或实物展示手段:

教学过程与步骤:

一、学练方法选择

1、切分法。

这种方法适应于很多课文的学习,任何一篇文章都有它内在逻辑思路,我们在解读时,不可能一眼看透其内部结构,只有先把它切分为若干小段,在完成局部理解之后,然后才有可能完成对全文的理解。这种方法不同于一般所说的给文章划分层次,它是建立在自己对文章已有认识的基础之上的,每一个学生对一篇相同的文章在理解的起点上不可能完全一样,语文的学习不是运动场上的赛跑,不会都站在同一条雪白的起跑线上,这个学生对这一段较熟,觉得亲切,容易作为切入口,那一个学生却对另外一段易于上眼,于是,在学习时,我们拿起自己目光之剪,切分出一段文章来,细细品味、鉴赏,自然可以渐渐地步入学习的佳境。其实,读书治学,应该学一学“庖丁解牛”的方法,到“目无全牛”之后,方可到达对文章的心领神会。

?庄暴见孟子》一文的最精采的段落是对比描写突出“与民同乐”思想的那一段,那一段若再细分,又可分为乐境图和惨境图两个小段,学习时,由点及面,可以理解全文。

2、以写促读法。

学习本文,可以先看一看学习重点,然后,试着作一次片断写作的练习,练习过后,分析总结一下需要掌握的写作重点和技巧。课文是用对比描写法突出“与民同乐”的好处,学习时,可以自己定个题目,比如,“学习上交流与切磋的好处”,然后按步骤去完成课文的学习。

3、珠玉收集法。

语文学习,在很大的程度上来说,是语言的学习,古人所谓“清词丽句必为邻”,所道出的其实是语言学习的甘苦和语言学习的方法。如果不注意吸收大量优秀的语言材料,那么,在阅读时,势必难以真正进入理解文章的佳境;在写作时,当然更是捉襟见肘,无法用恰当的词句表达自己想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自古以来,一大批优秀的文字工作者,都十分重视语言的积累工作。唐朝的李贺,经常骑着毛驴到外面收集语言材料,一有所得,便记录下来,放进布袋,晚上回到家中再作一些整理的工作;俄国作家契诃夫和客人谈话,听到句有趣的谚语,总要对方再说一遍,然后拿出小本子把它记下来;而高尔基说得更有趣,他“从十六岁开始”,就是“作为一个别人私语的旁听者一直活到现在。”语言的学习是需要做大量的批沙拣金的工作的,而语言的金子必须在大量的收集之后才能真正闪光。以一个中学生来说,课文中的语言材料特别需要我们去吸收和积累。

本课中的一些至今习用的成语和一些精采的描写类的词句,在语言的仓库中,就象珍珠美玉一样,我们可以用研究的方法去先行作个了解和分析,然后,再对课文进行全方位的理解。

二、重难点化解

1、课文内容:孟子主张人君应“与民同乐”,实行“仁政”的思想。

化解:读通课文,即可理解。

2、论题的提出有哪些特点?

化解:论题是“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要注意的是,在庄暴谈到齐王“好乐”的问题时,孟子并没有论述为什么齐王好乐齐国就能大治。这里的可能有几种:一是事实上孟子根本没有民齐王详谈,但更大的可能是有意留在记载与齐王谈话时写出,那样就更加恰切有力。另外,在面对齐王展开论述与民同乐的观点前,通过与庄暴的谈话引出论题,作用却是多方面的:不仅造成了悬念,而且以庄暴无言以对来说明论题的难度,为后文显示孟子论辩艺术的高明作好铺垫。再说《孟子》是对话体的文章,其切入方式当然最好是对话形式。

3、孟子是如何调控与齐王谈话的气氛的?

化解:首先,齐王把自己和孟子对立起来,谈话气氛非常僵硬,齐王简直是给孟子来了一个大关门。孟子与齐王谈话,是从齐王好乐开始的,可是,齐王根本不顾孟子的面子,变了脸色,还说“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这等于是堵住孟子的嘴巴,不让孟子谈他的“先王之乐”,而事实上,孟子的谈话肯定是离不开谈“先王之乐”的,因为孟子的音乐观是与王道有关的。我们要思考的问题是齐王为什么要故意和孟子对立。对这个问题,朱熹在他的《孟子集注》中有个说法可供参考:“惭其好之不正”。意思是为自己不喜欢先王之乐而爱好世俗之乐而羞愧。

其次,我们要看清孟子面对这并不融洽的气氛所用的对策。如果孟子勉强硬谈先王之乐和世俗之乐的是非,谈话气氛可能更加紧张,更关键的'是达不到劝说齐王与民同乐、行仁政的目的。所以,孟子在此时转换了谈话的内容,几乎是迎合齐王似的说了那句“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其目的很明显,那就是想通过引起齐王兴趣,改变谈话气氛。但是这句话却是很有文章的,它已经巧妙地把谈话内容引入了政治领域。紧接着,孟子又说“今之乐犹古之乐也”,这话是承接齐王的“先王之乐”与“世俗之乐”而言的,但更应引起我们注意的是这其间孟子已经改变了原来的概念,于是,出现了四个概念:“先王之乐”、“世俗之乐”、“今之乐”、“古之乐”。这四个概念的出现,使孟子转换了话题,为齐王钻进自己的圈套作好了准备。

至此,孟子就已经完成了化被动为主动的转移。

要指出的是,孟子为了缓和谈话气氛所用的手段,并没有改变自己原来对音乐的立场,却把谈话引入了自己想说的领域。这是不容易的。

3、谈话中的两层铺垫的作用

化解:这两层铺垫就是孟子的两次提问和两次回答,孟子的两问是“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和“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齐王的两次回答“不若与人。”和“不若与众。”说这话的前提是齐王忍不住主动地说“可得闻与?”孟子在此故意不直接阐述自己的道理,其目的很明确,一是蓄势,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加重谈话气氛,诱导齐王在思想上趋向自己与民同乐的观点。

4、两幅画面的妙用

化解:一是人民个个“疾首蹙頞”,“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 离散”的悲惨图景;一是人人都“欣欣然有喜色”,祝福国君身体健康的太平景象。这两幅画面使用的是描写的手法,目的是为了说理,其好处是避免直接的、枯燥的说教。这种手法的运用,在中学教材中是少见的,通过描写来说理,在议论文中可以借鉴使用。

5、对比手法的运用

化解:为了引出“与民同乐”的观点,文章不仅用了两幅画面,而且使用了对比的手法。当然,这里主要是惨景图和乐景图的对比,这个对比在用法上有一个特点,即分两步采用分述的方式进行,惨景图的描绘,引出的是反面的结论“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乐景图的描绘,引出的是正面的结论“此无他,与民同乐也。”这种两步分述的对比法也是不同于一般对比的,在学习时要注意借鉴。

6、语言上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化解:描写类语言的形象和精炼。在文中,形象化的语言主要是指那一些描写人物神态的词语,比如,“疾首蹙頞”、“欣欣然有喜色”、“王变乎色”等,这些神态语言,胜过无数心理活动的描写,这是《孟子》中优秀的地方。而精炼的语言在文中主要是指那一组描写齐王娱乐、田猎的词语,那是一组经过提纯的生活场景的概括,比如,“钟鼓之声”、“管籥之音”、“车马之音”、“羽旄之美”,这些词语,非常概括地绘出了王公们的日常生活,是语言运用上的精彩之笔。有人说,文章写作,就是剪辑生活场景的艺术,这一组名词短语的锤炼技巧,就值得后学借鉴。

三、相关知识补充

1、孟子论仁政重民

(1)民归之,由水之就下

孟子见 梁襄王。 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吾对曰:‘定於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 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试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2)仁者无敌

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 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 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3)与民同乐

不得而非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4)为民父母

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子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後察之; 见贤焉,然後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 国人皆曰不可,然後察之;见不可焉,然後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

孟子教案5篇相关文章:

拼音t教案大大班教案5篇

山行教案设计优秀教案5篇

绘本阅读教案教案模板5篇

m拼音教案大班教案5篇

英语教案教案精选5篇

二年级下册教案语文教案5篇

5的减法教案大班教案通用8篇

初一语文教案优秀教案5篇

7的减法教案大班教案优质5篇

拼音d教案大班教案5篇

孟子教案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27611